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11

第11章 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遗址

五千年前兰州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许多人想知道,但又无法了解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初期至今,兰州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古遗址出土了一大批先民遗留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古动物化石,给我们推断出兰州先民的大致生活状况,揭开兰州地区五六千年前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依据。

大约五千年前,兰州植被条件相当好,气候温和湿润,南北两山处处是潺潺的流水。今天已经干涸的阿干河等河流水势汹涌,其他的小沟小岔更是流水咕咕。

今天兰州城区周边上的王保保城、青白石、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沙坪、西固城、土门墩、蒋家坪、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地都有原始先民的生活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七里河黄峪沟陆家村发掘出了一个面积达十万平方米左右,距今约5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这是一个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遗址,不仅出土了石刀、石斧、石铲、石纺轮等石器类生产工具,还有大量骨质类生产生活工具,如骨针、骨锥、骨耳环、骨指环等。同时,还出土了夹砂粗质红泥陶片、彩陶碎片,以及窑址、灰坑、灶址等。在人们居住地上还发现了羊、牛、猪、鸡、鹿等动物的骨骼。

通过发掘兰州的古遗迹,人们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大体状况。从遗址出土的聚落遗迹来看,原始居民们选择了面临黄河而又背风的地方作为居住地。氏族的聚落内,各种房屋的排列整齐有序,先民们已经有了原始的规划意识。那时,男女基本平等,人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由于房屋比较低矮需要猫着腰才能进屋,屋中间有一个灶,靠墙的地方放置着各种彩陶做成的器皿,有些用来盛水,有些则用来盛装收获的谷物,还有些则是特殊用途的器物。兰州先民们正处在贫富分化的转折时期。兰州城关区白道沟坪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大型窑场遗址,证明先民们有着比较高超的陶器制作技术。当时,人们能非常娴熟地制作出各种彩陶,这给原始先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帮助。这些彩陶就被称之为“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

这时,生活在兰州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已由狩猎阶段进入驯养家畜家禽和原始耕作的农业生产阶段,最终形成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的部落。

清晨,原始先民们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工,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部分人带着石刀、石斧、石锛、陶刀等工具在集体的公共田地里,进行农业种植生产。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在黄河边捕鱼,还有些人则在丛林中围捕各种小动物,以作为生活的补充,还有些原始先民则在居住地饲养家畜。

尽管人们努力奋斗,每天辛勤地劳作,采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但由于工作效率低下,仍免不了要挨饿。人们衣着非常简陋,夏天穿着用麻布制成的衣服,冬天则用骨针缝制兽皮制作成简单的冬装。

大自然的风云雨雪、兰州地区的山川形势,给先民的生活制造了诸多困难,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机会的同时也考验着先民们的生存能力。那时,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再加上食物有限,原始先民的死亡率非常高,许多人20多岁就去世了。研究表明,30、40岁的原始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高寿了。

伴随着社会进步,先民也在艰难中向前迈进。人们用非常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抗争,但是力量非常弱小,因而他们就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神话上。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为了能够延续生命,人们只能结成以血缘为纽带的集团。这种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组织,使原始先民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那时四处泛滥的洪水经常冲毁人们的聚落。先民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出现一位神奇的治水英雄,采用人们意想不到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战胜洪水,或者他本身具备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劈山凿石,让洪水顺着人们的意愿流淌。在这样的情况下,兰州的大地上诞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其中之一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