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4803900000008

第8章 学习模仿,可以拓展思路

现代社会常常要求人要创新,所以人们往往讨厌那些只会模仿的人。可是仔细想想,任何一个人从睁眼看世界,到开始哭、笑、牙牙学语、迈步走路,直到上学,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模仿,模仿父母,模仿老师,模仿与之接触的人。由此可见,模仿并不有害,正确的模仿还有助于人的成长。

有一个人想做一套家具,他走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这个人锯树的时候,先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此外,他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过了一会儿,他把楔子拔出来,再打往另外一个缝隙里。

一只猴子见到有人来砍树,很好奇,于是它坐在树上观察这个人怎么砍树。这只猴子心想,原来伐木这么简单。

这个砍树的人干了一个上午累了,于是躺下来打盹。猴子见这个人睡着了,就爬下来骑在树干上,模仿起人的动作来。猴子发现锯树确实是挺轻松的事,但是当猴子要拔出楔子的时候,它却没有留意自己的尾巴,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大叫起来,不管它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猴子的尖叫声把人吵醒了,最后被这个人用绳子绑了起来。

猴子虽然模仿到了人是怎样砍树的,但是它缺少创新的意识,没有留意到自己有尾巴,这是与人的不同之处,由于没能注意尾巴应该放的位置而以悲剧结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模仿一直是人们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模仿是为了超越,如果在模仿中没有超越和创新,它就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意思是说:创新绝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通向成功有一条重要的捷径是吸取和消化前人优秀的成果,借鉴和模仿别人已经成功的模式。这个社会要求孩子能创新,但父母更应知道,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则是一种提高,脱离模仿的创新无异于是缘木求鱼。所以,父母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凭空地创新,只有先让孩子学会模仿,才可以拓展他们的思路。

第一招:引导孩子模仿榜样,首先要吃透经验的本质,从更深层次理解榜样。

榜样的经验常常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所以在请教榜样的经验时最好亲身观察其活动的过程。例如写作,作家的创作经验是他创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包括他在创作过程中为什么这样写不那样写的一些思索,这些体会和思索有些是概括性的,甚至是一般规律性的。有些则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技术问题,只有结合作家的原作,才能领会得深,才能弄明白,化为自己的血肉。

第二招:帮助孩子模仿榜样的经验,在模仿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本性的东西。

榜样的经验往往是很深刻的思考,而且这些思考也是根据他们本人的特点和角度来谈的,所以任何一个榜样都不可简单搬用,而要注意精神实质。比如有的作家谈到他的创作时说,在他的作品中虚构与事实的比例是八比二;而有的作家却说,他离开实际生活就无法进行想象。如果不加分析,就会感到真不知如何对待这样的经验,但只要一分析就会了解到他们都是从各自的角度讲了生活与想象的重要,谈的是他们的切身体会,我们只要领会精神实质就行了。

第三招:引导孩子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做到有针对性地模仿。

由于榜样的经验只是他个人的体会,与我们自己的经历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独立而有针对性的借鉴,尤其是要找准自己的切入点,使之为我所用。例如,在学跳芭蕾舞的时候,自己的伸展动作做得不好,而榜样舍去了平衡性做出了这个动作,此时自己应该注意,在完成伸展动作的同时也要保持平衡。

第四招: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和模仿来的经验进行整合,做到具有创造性的模仿。

模仿榜样的经验一定要和自己的创作个性、艺术气质、趣味爱好结合起来,这样模仿的东西就比较好消化。模仿并不等于机械地生搬硬套,但孩子在开始借鉴时免不了要模仿的,这不是坏事,只是不可永远模仿。像描红、临帖那样,到了一定时候就要独立走自己的路,在走自己路的过程中,对别人的经验创造性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