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心,女人心:来自心理咨询
14805500000008

第8章 指点生存迷津:处世心理

逃避,你可以逃离困境吗

心理咨询室里,一个几分病态的小伙子佝偻着身子诉说着自己的病症:

“我从去年暑假后开始闹病。最初是有一天在厂子上班的时候,休息中我们几个人闹着玩儿,我说心里不好受,一个伙伴说我给你治治,他随手抻了我一下。没想到我当时竟然晕倒在地。大家把我送到医院,医生也查不出别的毛病,就说我是心脏不好。后来,我就感觉头晕,失眠,浑身难受,总是感觉要晕倒。去了几个医院,也没治好我的病。在家里我是老儿子,上面有几个姐姐,父亲是退休工人,他们都担心我的病,也就让我在家里养病。从那以后,我就休了病假,一直在家吃药养病……”

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他一定是遇到了生活上的困境。

经过沟通,小伙子开始讲述他生活的故事:“我今年24岁了,高中时交了第一个女友。没到高中毕业我就退学了,她高中毕业考进了大学。我们的恋爱关系就断了,只是偶尔有信件往来。后来我有了第二个女友。今年‘五一’我又去会了那个高中时的女友。几天后回来我就想和第二个女友散了。她不同意。别扭了好些日子,最后还是断了恋爱关系。过后,她还来找过我,我心里很别扭,总是失眠。因为我们已经发生了多次性关系。”

“你为什么去会了高中时的第一个女友之后,就要和第二个女友分手?”我问。

“和高中时的女友相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旧情萌发,发生了性关系,我们难舍难分了。”小伙子的回答如我预料,“我们约定暑假再会。可是,我和第二个女友散了以后,第一个女友却说暑假没空,拒绝和我见面了。这可把我气坏了,整天地心里别扭……”

“对你与第一个女友的关系,你究竟怎样看?”

“我很伤心。我虽然喜欢她,但对她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我知道不现实。所以,不久我又谈了第三个女友。我们又有了性关系。这个女友知道了我以前的事,总是说我对她不好,说我不和她一起去逛街,说我有意躲着她,说我想甩了她。所以催着我结婚。可我不想结婚,我担心结婚……”

“你担心什么?”

“我身体不好,我前不久又晕倒了,我担心结婚了我的病受不了……”

“你不要再扮演病人了。”我顿了顿又重复一句,“你的病是扮演的。”

“您说我是装病?”

“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你不是有意的。”我说,“你为什么要扮演病人呢?因为你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你对第一个女友可能很钟情,可是人家考上了大学,你心中感到困扰。你和她‘五一’重逢旧情复发,发生了性关系,但你们并不能走到一起,你更感到困扰。你回来和第二个女友分手,但是你们已经有了性关系,一定有很多困扰。你很快有了第三个女友,并且有了性关系,可是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你心里并不满意她。还是困境摆在你面前。面对这一系列的困境怎么办才好?你没有了主张,于是,你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一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怎样逃避?身体有病也许是最好说得过去的办法了。于是你就‘有病’了。这叫做‘躯体化’,就是让难以排解的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心理防卫机制。由于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导致恶性循环,于是症状越来越重了。”

小伙子连连点头。

“很明显,你的困境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继续分析,“你为什么给自己制造了这样的困境呢?这是由于家庭的和自身的许多原因,造成你的人格不成熟的,缺乏责任感,对待性,对待情,对待整个生活,你都缺乏责任感,因而你放纵了自己。不论是谁,放纵自己的结果必然是把自己推进困境。”

小伙子深有所悟,不自觉地挺了挺胸。

“现在,面对困境你只有两条道路:一是继续逃避——吃药休假,扮演病人,这会让你免于一时痛苦,但你肯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一是面对现实——停药上班,不再扮演病人,这会让你承受一时之苦,但你必将由此走向新的生活。该怎样选择?一切要看你自己了。”我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铸造的。相信你会有理性的选择。”

告别的时候,小伙子病态已经大减,腰板挺直。

但愿他挺直腰杆面对生活,担当生活。

玩世不恭的姑娘,你别“玩”丢了自己

“有一个难解的心结,一直在困扰着我。”一个女孩在周六晚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后,这样开始了我们的交流。她说:“我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分配到了西藏。我工作的这个地方很封闭,很落后,这里的人们也不求上进,文化落后,让我感到特别孤独,心理更加封闭。我经常的感到一片茫然,感情无所寄托。到现在我已经5年没有回家了,也很少和家里联系。”

“这是为什么呢?能讲讲你的故事吗?”我引导着问道。

“我从小没有快乐和幸福。”女孩痛苦地说,“3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了。大约在我8岁的时候,爸爸再婚了。我一直是跟奶奶生活的。12岁的时候,奶奶又不幸离开了我。我带着很深的伤痛,回到了爸爸的家中。这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在这个家中,我感到很冷漠,父亲对我来说似乎也是一个陌生的人,我很少和他说话。继母虽然对爸爸生活上关照的还好,但是她没有文化,我小时候她经常骂我,骂得很难听。所以我们也没有沟通。隔膜和压抑一直困扰着我。18岁那年,我终于考学走出了这个家门,心中有一种找到自由的天空的感觉。后来父亲退休了。也许是文化的差异,父亲退休后和继母两个人也越来越难于沟通。于是,就经常吵架。再后来,父亲一个人离开老家,自己在工作过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一个人过起了孤独的生活。爸爸本来想离婚了,可是继母坚决不同意。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天各一方。这让我越发感到孤独和封闭。现在,我不知道回家该到哪里,哪里才算我的家?一个人在这里,我现在更是茫然。”

让女孩茫然的是什么?似乎是亲情,但我推测更可能是爱情。于是,我请她谈谈个人的恋爱婚姻方面的感情生活。

“我没有爱的感觉,在和男人的交往中,总有一种防范心理,总是想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心中不断告诫自己,如果他们对我不好,那么我就对他们报复。”女孩再次陷入往事之中。

她说:我交过几个男朋友。第一个是我大学的同学。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可是,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他在入学前已经在农村老家定了亲事。还有,他为当学生干部曾经不惜踩别人的肩膀。于是,我提出了分手。当时他很痛苦。和第二个男友没交往多长时间,我就毕业了。他比我晚一届,毕业后我主动放弃了,因为我没有把握他会和我走到一起来。仔细想想,是我不会珍惜感情。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可珍惜的。我觉得一个人离开了谁都可以生活,我感觉人际之间没有和谐,只有伤害,我没有看到人间的真情。既然人间没有真情,又何必去珍惜呢?

所以,我来这里工作后,天天喝酒,天天抽烟,和男人们“拼酒”,把男人制服,进舞厅,码长城,还和别人打架。我就是看别人不顺眼。来这里后我也有过男朋友。第一个很快就同居了。但是我对他没有爱的感觉,更没有结婚的意思。后来分手时他痛苦地哭了,可我不在乎什么感情。后来是跟单位的一个同事,他比我大10岁。他挺会关心人的,我们没有结婚就在一起如夫妻一样的生活。我有过特别想和他结婚的感觉。可他却不同意。他是北京人,来这里10多年了,一直想回去。大约过了3年,他想和我结婚了。可是此时我却决定放弃。我知道任何一个和我生活过的男人都会很难忘记我,我能够让他们感到一生一世都离不开我,因为我努力扮演一个好女人。但是,让我不幸福,我也不让他们幸福。现在你想结婚了,没门儿!于是,我和另一个男人认识才3天就结婚了。可是我知道,我这是为赌气,为了报复他。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我真的一片茫然了。

“让你茫然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说,“你一面怀疑真情,从表面看你不相信人间有真情,你对谁都有过度的防范心理,你不在乎什么感情,你对谁的感情都不珍惜,正表现了你对真情的怀疑;另一面你又需要真情,你有一种对真情的渴望在心中强烈地涌动,或者说你处于感情饥渴状态,你结交了那么多的男友,你努力扮演好女人,便表现了你对真情的需要。由于怀疑,你压抑自己;由于需要,你渴望交流。这样矛盾的心态,便是你的迷茫,便是你那个难解的心结。”

女孩静静地听,我知道她正在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我继续说:“那么你为什么对人间真情产生怀疑?这源于你从童年就开始的生活经历。母亲的病逝,父亲的再婚,奶奶的离去,如此亲情的匮乏让你的心灵中留下了太多的家庭生活的阴影。后来父亲和继母的婚姻晚景的凄凉,更加剧了你对婚姻关系以及所有的人际关系的悲观的看法,让你的心灵成了一个灰色的世界,在你的心中没有了阳光和温暖。于是,你对人间真情产生了怀疑,你对人产生了不信任感。这反应了你思维模式上的过分概括化。所谓过分概括化是指仅仅根据非常片面的根本没有反应事物本质的信息就作出概括。你由自己家庭的不幸,形成了对婚姻家庭的不可信赖感,并泛化成为对一般人际认知模式。”

“我的确是对婚姻有太多的悲观,对别人总是缺乏信任。”女孩说。

我继续说道:“但是,对感情的需要,对人际交往的需要,几乎又是难以对抗的天性。而当你进入青春期之后,性意识的觉醒又让你强烈地体验到了对异性感情的需要和渴望。亲情的缺乏又强化了你的这种对爱情的渴求。于是,有了你和前后几个男友的关系。由于你的人际认知偏差,你与男友的关系总是出现麻烦。恕我直言,你有点在玩弄别人的感情,你对他人,对生活,都有点——”

“玩世不恭。”女孩接过话头坦率的承认,“是,我是玩世不恭。”

“马老师很高兴你有这样的领悟。”我赞许地说,随后话锋一转,“承认自己的玩世不恭,是一件内心很痛苦的事情。为了避免或减缓内心的痛苦,人会运用一种叫做‘投射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所谓投射作用就是凭主想法推及外界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他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比如一个对小朋友不礼貌的儿童,常常说是别人先对自己不好。一对夫妻吵架也会抱怨对方的不是。这都是把自己心理上的一些东西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你对几个男友的某些责难,对父亲和继母以及对当地人们的腹诽,其实不是你理性的看法,而是潜意识里的一种投射作用。就是说,不是你故意要贬损别人,而是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地一种心理活动。你对自己的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不满意。为了不让自己过于痛苦,你在潜意识里就运用了投射作用这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把不是推到了别人身上。投射作用有时可以使自己内心的自责焦虑等等获得解脱或缓解。但是很明显,投射作用使用失当会妨碍人际交往,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诸多障碍,最终会让自己陷入生活的困境。玩世不恭,常常会‘玩’丢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困境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你不是已经受到了深深地伤害吗?”

电话里久久地沉静之后,女孩痛苦地追悔:“我在人们眼里我已经不是一个好女孩,我已经身败名裂,我……马老师,现在我该怎么办?”

“不,你不是一个坏女孩,你只是心理上陷入误区,你很想走出误区。你打来求询电话本身就说明这一点。”我肯定地说,“前面,你已经看清了自己心灵的误区,现在,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认知。”

“对,您说的对,我非常想调整自己。”女孩语气中流露的是自救的信念。

于是,我提出了我的建议:善待生活,看到生活中的阳光。

一是学会全面观察看生活。一叶有时未必能知秋,一个麻雀并不代表整个夏天。破除过分概括化思维方式,学会全面观察,你就知道以偏概全不可取。这样,你就会懂得一个家庭不等于整个世界,你就不会再把心中曾经有过的不幸在眼前放大,挡住恋爱婚姻家庭以及整个生活给人的幸福的光芒。

二是学会转换视角看事物。人在审视评价客观事物或情境时,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这便是“转换视角法”的妙处。原本,事情常有两面理,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何必非把一件事情想得那么糟不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论是对爱情,还是对亲情,抑或对你所面临的所有生活,只要换个视角,你就会看到另一番情景。

三是学会心理换位看他人。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情境去理解和处理,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你能够进行心理换位来看别人,你就会发现,我们绝少是圣人,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我们同时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的心。即使走进高墙的人,不少人的向上向善的心也没有泯灭。向上,向善,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正因此我们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才越来越美好。这样看人,你就会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接纳。

最后我说:“当你学会这样看待生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其实到处有阳光,你就会告别玩世不恭。如此,不管你对生活的具体方式有怎样的选择,你都会善待他人,善待亲情,善待爱情,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生活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生活就是善待自己’。”女孩默念着,“我懂了,谢谢您,马老师。”

困境中的女士,是谁搅乱了你的心

此刻,坐在心理咨询室的这位女士,虽然强做笑颜却也难掩心中愁苦,以致她的诉说是那样地混乱——我知道她的心很乱。断断续续地我终于知道了她一言难尽的故事——外遇,让生活乱成一团糟。

我今年快40岁了,35岁的时候才结婚,丈夫是与前妻离异后和我再婚的。我们的一个女儿刚刚4岁多。按说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现在却陷入困境:离婚不可能,和好也不可能。

去年的时候,我和我们单位的一个同事有了外遇。我们在一起共事不到一年的光景,其实我并不爱他。我们很多同事一同进修,进修的地点离我们家很近。开始的时候,他总是借故说想到我们家里来吃饭。我是个面子热的人,就第一次把他和另外几位同事请到了家中。此后他还这样要求,我第二次把他又来到我们家中吃饭,还有另外一位同事。此时我丈夫已经有所反感。就这样每次来进修他总是这样要求,让我很矛盾。在他又一次提出来我家的时候,我说:“你别去了。”他说:“我只是想和你独自呆在一起,我,我很喜欢你。”后来,每次下班回家的路上,他总是骑摩托追上我,拦住我谈好多好多。他说他真的很喜欢我,他说他不喜欢他的妻子,他说知道我的婚姻并不幸福,他说是那次我无意之间和女同事说笑时说出了不和丈夫睡一个床,他就很同情我,很在意我。不知多少次,他这样缠住我的心,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后来的一天晚上我住在了学校,我们的宿舍很近。忽然他闯进了我的屋子,不由分说紧紧地把我抱在怀中,我们就滚在了床上。我不知自己是为什么没有抵挡住他的进攻,所有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事后我哭了,他说会永远对我好。我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自己想是不是在惩罚丈夫?

有了第一次,这样的情形就常常发生在我们之间。我说不上爱他,我知道我不会和他结婚的。有时候我说不要这样,他就跪下来哭着求我,有时候还说,不然就让我丈夫知道。在他的软硬兼施之下,我每次都依从了他。我知道自己不是完全被迫的,但是事后我也以泪洗面。我感觉自己好像一点也不成熟,一点没有主见。

后来,丈夫隐隐地知道了我们的事。这一天晚上我没有回家,我们两个又在一起。丈夫就四处打电话找我,第二天早上就来到了学校追问我昨晚在哪里。我说在另外一个女同事的家里。丈夫说,我给那个同事以及每个有过交往的同事都打过电话,你不要欺骗我了。至此,我只能实话实说。当时他让我回家了,回到家里他说让我写一个保证以后不再这样。我怕写了保证他就有了把柄,我没有答应。

这样,这件事就公开了,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就乱成一团糟。

离婚,更让生活乱成一团糟

当时,丈夫就把这件事反应到了我的领导机关,要求调走那个男人。并且当天就闹到了民政部门要求离婚。当时民政部门要我们好好协商。丈夫说其实他离不开我,他是爱我的,但是不离婚,他的面子,他的心都受不了。所以他执意离婚,他说我们假离婚,离婚不离家,以后还在一起过。这样,我就简单写了一份离婚协议,只要了很少的东西。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又一次要求领导部门重重地惩罚那个男人,即使连带我也被开除,他也愿意养着我。离婚后,我们还在一起生活。但是我感到不能再呆在这个家,这个家不是我的。虽然他还是要求我不要离开他,我还是请求领导给我调到了一个较远的工作单位。

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搬到了新单位生活,后来在那里又买了简单的房子,我准备在那里生活下去了。我也确实在那里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

大约两三个月的光景,丈夫又去那里找到了我。他说他很想我,他请求我还是回来和他一起生活。他说不是许多人没有结婚证都同居了吗?我说,我们不是没有领结婚证,我们是有离婚证。后来,他就找到了民政部门的熟人,把离婚证退了回去,他告诉我说民政部门讲把我们的离婚证按“视同未领”对待,我们可以在一起生活。就这样,在年前我又搬回了家里,我们一起过的年。

可是我们在一起生活不久,就开始打架。他常常拿我和那个男人的事来羞辱我,他说他想起我和那个男人睡在一起的情形就受不了。每到这个时候他就脾气暴躁,乱骂乱打乱闹乱砸。我们的生活更是乱成一团糟。他还说他的前妻给她打过电话,说想复婚。丈夫说他不能接受她,也难以接受我,就想一个人。我感觉丈夫好像心理变态了,他这是什么病?我让他一起来咨询,他说什么也不肯。我真的不知道丈夫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并非题外话的对话

“现在重要的不是你丈夫是怎么回事,而是你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表示了对女士困境的理解之后说出了我的看法,“每个人的生活困境其实往往是自己制造的,可是,往往是自己陷进困境之后才大喊冤枉和痛苦,仿佛这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生活。你说是吗?”

“我知道是我的外遇带来的……”女士开始了自我评判。

“你能开始反思自我,很好,但是心理咨询师不是仅仅引导人进行道德批判,而主要是要帮人看清自己的心灵的来龙去脉,看清把自己的生活引向混乱的心路历程。”看女士心态比较平静了,我们就如下问题又做了交流。

问:可以谈谈你丈夫与前妻的情况吗?

答:我丈夫和他的前妻是自由恋爱的,可是他家里不同意,这就使他们在婚前有了很多的不愉快。结婚后也是因为双方家庭而经常打架,打得很凶。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女方就回了娘家,把东西也带走了。他去过女方家里,自然是要吵架的,结果遭到了女方家人的一顿打骂。男方一气之下找了几个人把女方的弟兄给打了。后来,女方就找了她单位的一个小头头带人把男方狠狠地痛打了一顿。这时候,男方怀疑是女方和那个小头头有了私通,才这样对他。他心中一直怀着深深的怨恨。正因此,当他的前妻提出可以复婚的时候,他说他永远忘不了她和那个男人的私通,永远忘不了她让那个男人对他的毒打。

问:你自己为什么那么晚才结婚?

答:我从小没有父母,和哥哥嫂子生活,24岁大学毕业。之所以35岁才结婚,是因为我当时的条件比较高,而且比较看中外貌,可是我总是没有遇到中意的,也许是没有缘分吧。我感觉我接触过的那些男人都不够层次。其实我也有过一个男人,我们都领了结婚证了又散了。那是准备履行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同居了。可是当晚我们就吵了起来,我不记得是为什么了。因此,履行结婚没有去成,也就分手了。

后来,自己感到年龄实在太大了,承受不了周围的压力了。这时正好有人介绍了现在的丈夫,我感觉他比那个男人成熟一些就和他结婚了。结婚的时候,我说不愿意他和儿子接触,他就把儿子的相片都撕了。可是,婚后我们就打架。我希望他和我在外面溜溜,他都不同意,现在说起来我还是很生气。

问:你为什么现在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答:一个是我觉得还没有和他到了绝情的份儿。再有,别人都认为我是个名声不好的女人,我感到别人都在议论我。我也怕一些不怀好意的男人欺负我,骚扰我。我是想拿他当一个盾牌,来抵挡那些可能的侵害,找到一种安全感。

只要你看清自己的心

面对女士混乱的生活,我们该做怎样的心理解读?我和女士做了如下的交流。

首先可以理解你丈夫的心态了。他没有病,他只是痛苦困扰。因为,站在他这方面看,他的两次婚姻中的女人都背叛了他,这让一个男人该怎样地痛苦不堪?这是他所以离不开你却坚持要和你离婚,两次要求对那个男人进行惩罚,以及现在他还不能完全谅解你的外遇的心理动因。

其实,你所面临的困境的确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人常常如此,陷入困境后还在抱怨别人,抱怨外界,而不愿意看清自己的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探寻你滑向困境的心路历程。

我们先追朔造成你们的现状的原因。

你现在生活的困境是怎样造成的?当然直接原因是你的外遇。问题是你外遇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心态?你说不爱那个男人,不想和他结婚,你为什么没有拒绝他的诱惑?因为你有一种潜在的需要,你需要在婚外得到某种补偿。为什么你有这种需要?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为什么自己选择的婚姻不满?是因为你在30多岁的选择是凭着理性,而不是感情,就是说你们的婚姻难说有多少爱。没有多少爱你为什么和他走到了一起?是因为当时在你来说主要是迫于压力,就是说,在你选择了婚姻的同时,对婚姻的潜在的不满足也就随之而来了。

其实,人的婚姻以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很少有绝对的满意。最近的一个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的夫妻关系属于高质量的完美型,占3%,大多数的婚姻生活质量中等,占75%。对待婚姻以及生活中的不满足的不同态度,便有了人生的不同走向。对婚姻的不满足不论是源于婚前的选择还是源于婚后的发现,都可以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对策,并非一定要采取外遇的方式补偿。而你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呢?是因为你人格的不成熟,具体说来是缺乏自律,比较放任。这与你父母早逝的生活有关。

我们再看你对现状的态度。

你们离婚了,你却接受了离婚同居的生活,准确地说是与你的前夫同居。可你分明把他看成你的丈夫,把你们的生活看成是家庭生活。你需要一种安全感,可是你采取这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很不安全。事实上你没有丝毫的法律保障,你的同居生活随时都会面临危险。现在你们生活中的问题,是很难按照通常的夫妻婚姻关系来对待和处理的,因而麻烦重重,困扰重重。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不能排除你说的想获得一种安全感的需要,再有主要的是你不想和他彻底绝情,你怕不会再有男人接受你,所以你顺水推舟和他开始了同居。还有就是你的性心理性生理的需要。这些心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你的选择却是很不明智的,因为这样的选择已经并还将把你推进更大的困境。你也许认为自己是想和他重建婚姻,可是以你的实际生活选择看,岂不想是在一片流沙上重建婚姻?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还是由于你人格的不成熟,你的不善自律,你的放任。

就是这样,人的生活的困境常常是自己的心造成的。可是,由于人的心灵像一座冰山,我们只看到露出水面的那部分,平时说的思想意识就是这部分。而隐含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叫做潜意识,它难以觉察,却又常常是我们活动的真实动机。我们刚才主要分析的便是发生在你的潜意识领域的心路历程。就是沿着这样的心路历程,你走进了现在的困境。

“我该怎么办?”女士的心不再那么困惑。

“让自己的人格成熟起来,当然这要一点点的来。目前你需要做的是不要再欺骗自己,先承认和你同居的男人只是你的‘前夫’。”说出这句话,我有点不忍。

“对,是前夫。”女士说的很干脆,“感谢您不让我再糊涂”。

“很高兴你能清醒地看自己的生活,看自己的心。”我肯定地说,“如此,你就会意识到现在你正在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沙滩上。沙滩上的幸福怎么靠的住?于是你就会思考,是不是让他重新成为自己的丈夫?如果是,那么你就会想到履行法律手续,真正地复婚。如果不是,就该另做打算。你想明明白白地生活吗?那么现在你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马上分手,静心深思。你们双方的心都静下来,冷静地思考之后再作出决定,才是对自己、对对方、对生活的负责任。你说呢?”

女士深深地点头:“我一定照您说的办。”

“不,只要你看清了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会指挥你把事情办好。”我说,“至于你担心的别人的看不起或骚扰,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心的否定和没有把握。其实你现在需要的是接受自己,对于可能的骚扰,对于今后的生活,全在于你自己如何把握了。还有,你这个年龄较长时间的单身生活,还要妥善对待自己的性的欲望的涌动。如果再次出现婚外性关系,你的人生怕是真的难脱困境了。”

“我会把握好自己的。”女士对自己的生活又充满信心地说。

“好,能这样想很好。”我高兴地说,“临别我想送你一句话:人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救助自己。”

“我一定把这句话当座右铭。”分手的时候,女士已经满脸晴朗的笑。

望着女士的背影,我默默地祝福她自救成功。

少妇,你混乱的心怎样才能安宁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一直未断,一位年轻的少妇又开始了她的诉说:“马老师,我有了心病,我看过一些书上介绍的病症,总是以为我就是那样的病。很久以来,不知怎么搞得,我的心总是很烦乱,很浮躁,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也不知自己一天该做些什么,生活很乱,头脑很乱,整天心神不宁的,没有静下来的时候,有时候脾气很不好。我的生活总是乱七八糟的,不知道该怎样想,该怎样做,理不出一个头绪……”

听着女士近乎语无伦次的诉说,我仿佛看到了一颗混乱的心。我表示理解:“马老师知道,一定是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难题扰乱了你的心。你愿意讲给马老师听吗?”

“我和丈夫经常吵架。最近一次是两个星期前。我们吵了起来,他就摔手机。见他这样我就抱起电视摔到地上——我是轻轻地,不想把电视摔坏。没想到他却重新抱起电视重重地摔在地上,把电视摔坏了。现在想想我都不记得到底是为什么吵架了。每次吵架后,他说怪我,我说怪他。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女士的心还是那么烦乱。

“你可以讲讲你们夫妻的家庭生活吗?”我试图引导她看清自己的心。

我们结婚五年了,小孩一岁多一点。我是一名教师,今年28岁,丈夫做行政工作,跟我同龄。丈夫在一个科室当科长,上班太忙了,整天忙在外面,整天不着家。我感觉他一点不关心我,我就总是想让他在家里陪我,可是很难。有一次我们要去看望生病的姑姑,丈夫这才回来。我说,你回来就是为了看望姑姑,不然你还不回来。他听了就很生气。其实,我只想让丈夫多陪陪我……

我不知道该怎样做好。我做每件事丈夫不大容易表扬我,我总想做得好一点,重新再做过,好让丈夫喜欢我。就是穿上一件衣服,我也总是喜欢问丈夫漂亮不漂亮。我不知道他到底喜欢不喜欢我,他的想法,我不知道。丈夫总是在外面忙,在单位里又比较优秀,工作又有成就,万一碰到好的女人,有了外遇怎么办?我总是这么担心。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有女同事来家里我就更没有自信。我丈夫其实不是花心的人。他也劝我,你丈夫是有花心的人吗?你为什么不相信我?丈夫说,恋爱那会儿看我是最好的,可是现在没有朝气,没有……也是,现在我的岁数也大了,整天在家里辛辛苦苦地带孩子,工作上没有成绩,原来单位里还可以,准备培养我入党,可是又刚刚调到一个新单位,我感觉没有精神寄托,总是不能满足。在娘家时父母都很疼我,都很宠我。现在我想让他也那样待我。可是他好像讨厌我这样……

“有时候我觉得是自己出了毛病,就是不知道毛病在哪里。我工作努力,业余就是读读书,一个人不大出去玩,不良嗜好都没有,我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马老师,您听了我上面的诉说,是不是觉得我错了?”女士说到后来这样检讨自己。

“心理咨询师不是简单地以道德的眼光看问题,不是简单地对问题进行是非对错的评判,只是帮人看清自己的心。”我说,“听了你那么多的倾诉,马老师终于明白扰乱你的心的,是你对你们的夫妻关系缺乏自信,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没有自信。你担心丈夫会对别的女人动心,会离开你,会跑走,于是,你就有意无意地要拉近你们夫妻的距离,要他欣赏你,关心你,多陪你一回,甚至希望把他拴在身边才放心。可是,人的天性就是喜欢保持距离。有人比方说夫妻像两个刺猬,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有时候太近了是很痛苦的。你一再想拉近距离恰恰让对方反感和痛苦。结果你就更没有自信,就更想拉近距离,也就更让他反感和痛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再有,你们结婚五六年,婚姻正处于低潮期。这也是一个原因。你能领会上面的意思吗?”

“噢——”女士似乎第一次有了新的领会,“是这样,我知道了。”

“你这种心态的根源在哪里?”我趁机把女士的思路引向深入,“在于你把自己丢了。长期以来中国的女性缺乏独立意识,结婚嫁人了就把一切交给了丈夫,一切全靠在了丈夫身上,这是中国女性的美德,也是中国女性的悲哀。过去,中国的女性只有靠丈夫生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现在,女性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但是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依赖意识还是那么强。生活虽然改变了,观念却没有及时变革,明显地存在滞后性。你从小就得到了父母较多的宠爱,依赖性就更强一些。于是,结婚后你就靠在了丈夫身上,失去了独立性。结果弄得人家很痛苦,自己也很痛苦。反过来,如果别人总是一个劲儿地靠在你身上,你也不舒服。人有一个天性,不喜欢别人总靠在自己身上。所以夫妻之间也需要独立性。‘夫妻好比藤缠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夫妻关系应该是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并行生长的两棵树。不论男人女人,一旦把自己丢失了,一切魅力就没有了。你就是这样,你把自己变成了没有根基不能独立的一棵藤。于是找不到自己的根基了,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定位了。于是感到惶惑不安,把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以致穿一件衣服也要靠丈夫肯定赞赏心里才有底。你想,这样一来女人的魅力还有几分?哪个男人还欣赏这样的女人?”

“是的,您分析的太好了,我的依赖性太强了,我真的找不到自己了。”女士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转而问道,“您说我该怎么办?”

“独立是找到自己的根本的办法。”我明确表态说,你越是靠在丈夫的身上就越容易把他靠跑了。不用说是夫妻,就是朋友,对方要是一个劲儿地靠你,你也会跑。只有彼此独立,必要时彼此帮扶,才能保持良好关系。要独立就不能靠在别人身上过日子,就应该靠自己的两条腿。其实你有很强的独立能力:你有自己的工作,而且曾经干得不错,你有自己的收入,能够自己养自己,你能够带孩子,你能够操持好家务。这是你已有的独立的根基,是你很成功很自信的明证。只要你不再靠在别人身上,只要你让自己独立起来,你就找到了自己,就找回了自己的魅力,就不用担心丈夫跑了。

“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第一,不要管丈夫怎么看你,你先学会喜欢自己。人只有自己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第二,和丈夫拉开距离。夫妻再好也是两个独立的人,谁也不该靠在别人的身上生活。拉开距离,喜欢自己,你就有了独立性,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人。一旦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的魅力,你的心也就不再混乱,就有了安宁。其实你刚二十几岁,如果晚婚还是一个女孩,有年轻少妇的风韵在身,你怎么可能失去了魅力?”

“我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真谢谢您!”我终于听到话筒里传来少妇轻松的笑声。

心太高,初涉世的小伙儿多烦恼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将要结束的时候,电话铃声再一次响起,我驱走已经袭来的倦意再次拿起话筒,只听一个青年恳切地声音:“我已经拨打好几次了,都占线,我知道很晚了,请您再帮帮我好吗?”

我怎能说不?于是,年轻人开始讲述他心中的烦恼——

我今年28岁了,大专毕业后一直做乡镇干部,一干就是七八年。最近我越来越感到不满意,不顺心,没什么奔头。现在乡镇的头头很有点“家长制”的工作作风,让我很压抑。最近与人合伙投资又赔了几万元,心里更烦。我现在开始回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而且感到身体不适,医生没看出什么就给我开药。我感觉真的像个病人了……

“你不要再去求医问药了。”我说,“因为你自己清楚你没有什么病,可是你总是盲目吃药说不定真的会把你‘吃’成一个病人。这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你不断地求医问药,就是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我有病’,这样就会通过消极的自我暗示,真的导致身心的某些疾病。如果说你有病也是有‘心病’。”

“您说的对,我也知道自己原本没有什么病,主要是心情不好。”他表示领悟,“我工作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什么突破,没有什么进展——不过,我在工作上还是有成绩的,获得过几次奖励和荣誉称号,也在交流会上介绍过经验。但是我还是感觉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奔头,也不和我的专业兴趣。我想转行……”

“转行你去做什么。”

“想去作与英语有关的工作。”

“你学得是英语专业?”

“不,我学得是思想政治专业,但是我中学时的英语基础比较好。”

“以你的专业在乡镇机关当干部应该说是挺幸运的。现在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未必就有专业对口的工作?以你的那点基础可以竞争吗?”

“我想把英语学好了再去找对口的工作。”

“马老师很佩服你敢于扔掉铁饭碗的这种精神。不过你想过吗,等你学好了英语,30多岁的人,还有更好的饭碗等你吗?”

“您是说我的想法很不现实?”他开始思考现实性的问题,转而又说,“可是,现在的工作真的没有突破,没有进展,没有奔头。”

我笑了:“你说的‘突破’、‘进展’、‘奔头’,指的是什么?是弄个乡长镇长的干干?还是弄个局长县长的干干?想想也是,都工作七八年了,还没弄个像样的‘官’当当,真是太没‘进展’了!”

小伙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说一定要当官。我一个月工资才七八百块,有人却挣一千多,甚至两三千的呢!”

“那就是说,你想转行是因为钱太少?”

他想了想说:“也不是,是综合的吧,都有。我就是想事业要干出点名堂。现在,家里又逼迫我赶快结婚成家。我想把事业好好干出点名堂再结婚,可是……”

我总算找到小伙子的心病的病根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满街买鞋,串过了数不清的鞋店、鞋城,竟没有一双孩子满意的鞋。于是请教专家怎么办?专家答曰:别再带孩子跑鞋店了,带他去看看失去双脚的人吧!那言下之意十分明白:孩子的目标太高了,应该想办法降低他对目标的期望值。

令人遗憾的是,受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心理所困扰的,绝非仅仅是稚童。对人生目标的合理调控,眼下成了许多人面临的难题。不错,成功使人欢乐,失败使人苦痛。但是,心理学发现决定人苦乐感受的不只是成功与失败本身,而主要是人原来对某事物所抱的期望值(即目标的高低)。换言之,期望值越高,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越弱,失败带来的挫折感越强。就是说,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心理学上用“情绪指数”来衡量人的情绪,其公式为: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这一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高,其情绪指数就低,人就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反之,情绪指数就高,人就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

“您是说我的烦恼是因为我心太高了?”在我们进行了如上的沟通之后,小伙子脱口而出。

我很高兴他能这样领悟,继续说道:人原本几乎是出于本能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的。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因此,实事求是地低调人生的自我期望值,也许正是智者所为。

也许你说: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低调期望值,确乎大智;然而于事业也该如此吗?正是。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何谓军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的高大,同样勃勃向上。

“对,您说的对。”小伙子对生活好像有了新的领悟。

“我们都是平常人,都该有颗平常心,都该做好每一件平常事。正是这似乎微不足道的平常的生活成就着我们的事业,成就着你的‘名堂’。”随后我话锋一转,“再说,即使圣人伟人也极少拒绝婚姻的。怎么样,志存高远的小伙儿,你懂得婚姻和事业可以两不误了?说不定,婚姻还会成为你事业的加速器呢?”

“真谢谢您的指点迷津!”他对自己的人生又充满了希望。

少妇何苦在醉生梦死中欺骗自己

电话铃声声响过,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马老师,求您现在接待我吗?我很想和您谈谈,我……”声音那样地细小又那样地急切。我的心一惊:经验告诉我她的心灵需要紧急援助。我推迟了与其他求询者的会话时间,立刻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女士坐在了我的面前,她说她叫心仪。这是一个不过30岁的少妇,有些蓬乱的鬓发遮盖了略显清瘦的面庞,却遮盖不住心中的忧伤,哀怨,愁苦,无望。几经犹豫,她终于开口了:“我,我,他,他,他欺骗了我,他欺骗了我这么长时间……”心仪的泪水已经滚落下来,她泣不成声了。我知道这时候的劝慰是没有用的。我递给她毛巾,静静地等她平静下来。

他是谁?怎么欺骗了她?我等待着答案。

好久好久,心仪止住了泪水,我听到了她的故事——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个爱我的丈夫,一个我爱的孩子。几年前,我的身体不好,怎么治,也没有治好,渐渐地我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的心到了低谷,掉进深渊,我不知道怎样救助自己。消沉之后我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玩,唱,跳,我尽情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丈夫为了让我高兴,默许我的生活。别人说我快乐,其实我知道自己苦在心里。就在这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长者,一个年长我很多的男人。我们成为朋友,他带我玩,带我唱,带我跳,他给了我很多的开心。每当我烦闷的时候,总是找到他,他就带我去兜风,去游玩。我们越来越疯狂地玩乐,在疯狂地玩乐中我麻醉着自己,似乎寻求到心灵的安宁。转眼好几年过去了,他说永远做我的好朋友,我也就把他看成我的好朋友。

去年初夏的日子,一天傍晚我坐在他的摩托的后面,一路兜风到了城外的田野里。暮色之中我的心有了一丝的快乐。可正在这时我需要方便一下。于是,我走进了公路旁的麦田深处。他也在麦田的地头也停下来。正在这时,公安巡逻队正好路过至此,他们看到路边停着摩托就开始了巡视,这时他告诉我别动。巡逻队首先发现了他。几经盘查询问,他编了一些借口,只说一个人来兜风,巡逻队就先把他放行。放行之后,巡逻队人员向我在的方向走来。我当时陷入极度慌乱和恐惧中,我不知如何是好!脚步越来越近了,我慌乱地大声说,你们别过来。最后我只能出来接受他们的盘查。此时他们已经派车把他追回来。我们最终还是被带到了派出所。

我的心情沮丧到了几点。在派出所里,他们认定我们在麦田里搞了不正当关系,一定要我承认。公安人员怎么能这样?有冷遇,有诱供,有威吓,我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在威逼利诱之下,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有亲昵行为,有拥抱亲吻。他们让我签了字才放我出来。他也默认了,并接受了2000元的罚款。

由此,他并没有离开我,我们接触更多了,更亲密了。可是我慢慢地感到了有点不得劲,谁知道他会欺骗我……

心仪又陷入了痛苦之中,泪水又溢满了眼眶,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很久,她继续着难言的故事——

最近,就是两周前的周日那一天,他又来找到我一起去玩。玩累了,我来到了他的家中。他家里没有人,我们一起休息,喝饮料。我累了,就斜靠在沙发里想歇一会儿。这时,他亲昵地扶住我的双肩帮我斜靠在沙发里。就在这一瞬间,他顺势靠在了我的身上,紧紧地抱住了我。他疯狂地抚摸我,亲吻我。我挣扎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为什么不要这样?上次我们蒙冤,我们这次就不要再蒙冤了,我爱你……”他不由分说把我抱到了床上。我挣扎不过,终于没有守住最后的防线,他完全地占有了我……

事后,我瘫软在床上,泪水静静地流淌,流淌,我告诉他现在我很苦,很苦。他对我承诺,他说他一定永远做我知心的朋友,他说他永远在意我关爱我,他说他会给我永远的快乐,他说他不会忘记我们的情意,他说……

心仪泪眼朦胧痴痴地絮絮地说着,两眼茫然地凝视前方,没有一点神采。我的心很沉很沉,但我只能无言。此刻,最好的心理疗法是倾听她尽情地倾诉——

他怎么会骗我,他怎么能骗我?自从那次以后,他不再理睬我,不再关心我,不再和我在一起,他把对我承诺扔掉了,占了便宜就开始躲避我了。不行,不能让他就这样,他不能只把痛苦留给我。我就找他,和他吵,和他闹,他起码要和我说句对不起。刚才,我又给她打电话了,我们吵过之后,他说不再理我,他说不再理我……他怎么能这样欺骗我?怎么能这样?

很久的沉寂,心仪恢复了理性,开始擦拭泪眼,不好意思地朝我强作微笑。

我表示了对她的理解和同情,我说:“你说他欺骗了你,与其说是指他对你的占有,不如说是指他对你的逃避,对吗?”见她略略点头,我继续说道,“那么,你打算让他怎样才算不欺骗你?难道是让他继续和你保持亲密接触?”

心仪平静了下来,开始了思索。

“其实,他一直都在欺骗你。”我继续说下去,“你因为病痛而消沉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作为一个男人,一个长者,一个朋友,带给你的影响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实质上更颓废更消极的生活,用一句你也许很难接受的话说,你前几年的生活有点‘醉生梦死’了……”

心仪的眼睛睁大了:“您说的太对了,醉生梦死,我就是醉生梦死了好几年。”

我知道现在是她最好领悟的时候,于是开始条分缕析:

他作为一个年长的男人,如果是真朋友应该给你生活的信心,给你生活的热情。可是他没有。他带着你一起在一条荒唐的消极的生活怪圈中旋转,旋转,让你不能自持。就是在这种旋转中你迷失了自己,在你似乎享受到快乐的时候,其实给自己酿造着更大的痛苦。所以,表面看来让你痛恨的是他欺骗了你,其实潜意识里是痛恨自己欺骗了自己。你对自己以前的生活轨迹感到了极大的不满,你痛恨自己。你所以把那次在麦田里的误会与后来的发生性关系联系起来,就是因为从那次误会以后,你已经意识到点什么,但你没有让自己在旋转的轨迹上收住脚步,在虚幻的海市蜃楼上你继续编织着虚幻的快乐人生。马老师知道你爱你的丈夫,但是你习惯了一种虚幻的荒唐的生活,而这只有和那个男人在一起才能满足。所以说现在你痛恨的是自己:为什么这么久地逃离现实生活?为什么在虚幻的快乐中给自己酿造苦酒?

这一切都是有其心理学原因的。

面对疾病,你似乎感觉好像一切无望。为了减轻内心的苦痛,于是在潜意识里运用了一种叫做“退行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退行作用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可是,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所以,常常会伴随幼稚化的思维。就是说,你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对待生活的。你逃避现实生活,寻求虚幻快乐,接受糊涂性爱,这都是幼稚化的行为和幼稚化的思维的表现,都是心理防卫的表现。心理防卫的结果,似乎让你暂时地逃避了现实的痛苦,家人也默认了你的这种生活态度,但是最终还是把自己推进了更深的苦海。至于你所以深深地依恋一个年长的男人,而不是在丈夫那里寻求安慰,在很大程度上是你的“恋父情结”的作用。你渴望在年长男人那里得到心灵的庇护。几年中他所给你的,正好满足了你的幼稚化的心理需求。但是,这不该是一个负责的成熟男人的所为。于是,你感觉一个“幼稚的孩子”被一个“成熟的长者”骗了。其实,真正欺骗了你的,不正是你自己吗?

心仪一直静静的听,静静地想,她的心灵似乎在片刻间长大:“是的,我痛恨自己的糊涂和幼稚,是我欺骗了自己。”转而她开始自责,“现在的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我失去了我的贞节,我不再纯洁,我……”

“让人最痛苦的是自责。你感到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家庭,你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好女人。其实,马老师以为你不必过分自责。”我说,“我们应该抛弃陈旧的贞节观,真正的贞节永远在你的心中。只要你还有对生活的纯真的爱心,还有对家庭,对丈夫,对孩子的真挚的爱心,就是一个好女人,而且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女人。因为你的心灵由此会走向真正的成熟。往往是要交一笔学费才能学到生活的真谛的。”

“这学费,太昂贵了!”心仪沉痛地低声自语。

“人生的区别就在于学费是否白交。正因此才有了人生不同的走向。从这样的角度看,这件事不全是坏事。只要学费不白交,你就会开始更有意义的新的人生。”

心仪深深地点头:“我听马老师的。可是,现在我怎么办?”

“第一,告别幼稚。所谓‘三十而立’,30岁的女人不能再当女孩,应该学会以成熟的心态看生活。”我明确表态说,“第二,断绝联系。一定与那个男人断绝联系,因为任何的联系都会给你的生活继续带来伤痛和麻烦。第三,回归家庭。懂得丈夫和家庭是你生命停泊的港湾,是你全部的依靠。第三,善待生活。谁游戏人生,他就会被生活所游戏。善待生活,生活就会给你希望和阳光。”

“谢谢您,谢谢您给了我希望。我会善待生活的。”心仪脸上的忧伤,哀怨,愁苦,无望,终于渐渐退去。原来这是一个很美的女人。

就是这样,希望会让人变得美丽,会让人的生活变得美好。

青春女孩滑向罪恶深渊的心理轨迹

春风竟然把一条惊人的消息,在地处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县传开:22的女孩朝霞被钝器击碎后脑而死,凶手竟是同宿舍从小到大情同姐妹的好友25岁的艳丽!

凡是认识艳丽的人都惊呆了:事情怎么这样地不可思议?

艳丽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窑洞、黄土、丘陵是这片土地的组成。艳丽一家主要依靠那十几亩土地过活,由于孩子多的拖累,日子一直比较清苦。同大多数在黄土高原长大的孩子一样,艳丽也具有淳厚朴质的善良秉性。很小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照顾弟妹,帮父母拾柴、喂猪、生火,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操持这个家。

父母对自己的女儿很满意,尽管女儿不太爱说话,不爱和人交往,但这算什么毛病呢?孩子听话这就够了。艳丽的父亲有点文化,他见女儿到了上学的年纪,便让艳丽跟他到乡里住,念小学。

由于家里生活相对困难,艳丽就得省吃俭用。别人吃荤菜,她只能吃素菜;别人穿漂亮整齐的衣服,她一套衣服穿三季。虽然在家的时候,艳丽也是这样过的,可上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艳丽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她开始拿自己和同学比较,她感觉自己长得难看,反应迟钝,而且贫穷,更令她接受不了的是,她感觉同学们不愿同她说话,即使她主动,别人也不愿理地,她开始减少和同学们的交往,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她,变得更加孤僻了。

但艳丽还是有好朋友的,艳丽的同班同学朝霞。朝霞的父亲和美艳丽的父亲打小就认识,关系特别好。有了这层关系,两个孩子自然就比较亲近,总是出双人对的。朝霞漂亮、开朗活泼,又聪明,跟班里的男生女生都要好,这就令艳丽很羡慕,但她也欣慰,因为朝霞对她也很好,把她当做好朋友。这样,尽管艳丽比朝霞大三岁,但她凡事都听朝霞的,她甚至觉得在她的生活中,朝霞是唯一的亮色。

转眼就初中毕业了,朝霞考上了地区师范学校,艳丽考上了县职业中学师范班。好朋友走了,艳丽很难过。看着好朋友去的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地区师范学校,她的心里又非常羡慕。

没有朋友的日子,艳丽很难过。没有漂亮的容貌,没有殷实的家境,她再一次陷入了同学们的冷漠和白眼之中。她需要有人同她谈谈心,哪怕只让她听也行。

师范毕业后,艳丽被分到田家寨学校当老师。到学校后,艳丽发现朝霞也分到了这个学校,学校还给她俩安排在同一宿舍,这让艳丽挺高兴。生活对她而言又有了亮色。因为艳丽很珍惜这个朋友,再加上她内心的自卑感,使她在朝霞面前,总感觉底气不足。她生怕朝霞瞧不起自己,于是她常常主动与朝霞接触,有事没事都跟她搭话,有时甚至到了巴结的地步。然而,这些行为只能令朝霞觉得别扭。

这天晚上,艳丽在床上躺着,她看见朝霞批改作业很累,就讨好地为朝霞捶背。朝霞作业正批得心烦,让艳丽一搅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便把艳丽推开了。倒退了几步的艳丽站在地上半天没动地方,脸色阴郁。在她的心里,朋友对她似乎有了变化。

艳丽的弟弟在当地读书,艳丽时常在宿舍里为弟弟做饭吃,宿舍因此常被搞得乱糟糟的。朝霞有时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而艳丽对这种神色特别在意,她觉得朋友开始瞧不起她了。她更加紧了对朝霞的巴结,这就更促使了朝霞的反感。

两个人的关系到了这份上,已经处于不正常状态。朝霞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讲牵动着艳丽的神经。她觉得朝霞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深意的,都是与她有关的。有一次,朝霞因见艳丽很少同他人来往,生活缺少生气,便开玩笑地说她:“你这样活着,还不如上五台山当尼姑去!”艳丽听了,她不认为这是玩笑,而像一把刀子,正扎在她的心尖上,她感到一阵剧痛。她开始憎恨这个朋友了。她甚至想趁朝霞睡着时,把她的头发剃光,让她再也不能在自己面前摆漂亮。可她没这么做,相反,还是像以前一样巴结朝霞,倒不是因为艳丽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她已经习惯如此了。她太缺少别人的关注了,艳丽的存在多少让她觉得与外界有个联系。对她来说,朝霞是一个象征,代表的还生存在人群之中。

这种对友谊的依赖加深了艳丽对朝霞的憎恨。她无法原谅朝霞对她的轻视和哪怕一丁点的蔑视。此时,艳丽心里的怨气就像不断膨胀的气球,终有一天会爆炸的。

这天很快到来了。

在学校,漂亮的朝霞,工作表现也好,尤其在教学方面,她常常是被表扬的对象;而艳丽却正相反,常常是差的典型。时间不长,艳丽被这种强烈的对比搞得近乎崩溃。一次,艳丽和朝霞共同任课的那个班开了一次班会,校领导和她们二人都在场。会上,校长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学生们大大赞扬了朝霞老师,却不客气地当面对艳丽老师提了许多意见:讲话声音低,我们听不见。讲得死板,不生动。更有甚者,说她不适合当老师……

这一次,艳丽彻底崩溃了。她把全部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朝霞的憎恨。她觉得她的不幸是朝霞造成的。朝霞越出色,自己就越显得无能。她无法忍受了,她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艳丽的心里起了杀机!

这一天早晨,艳丽见朝霞已经醒了,对她说道:“咱们今天别上操了。”“你怎么那么懒,你不去我是要去的。”朝霞已坐了起来开始穿衣服。艳丽没办法,也跟着坐了起来,盯着朝霞。朝霞开始穿袜子了,艳丽看着朝霞把黑色的绒袜套在了白嫩的小脚上,她伸手抓起床边的铅球,向朝霞的后脑砸去,一下、两下、三下……

一慕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它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透过悲剧,我们看到的是,不健康心理不断恶化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艳丽是沿着怎样的心理轨迹,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而酿成悲剧的?

首先是“全或无”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跑两个极端,要么全好,要么没有一点好处,所以也叫“非黑即白”思维。许多人陷入心理误区,都是由此起步的。然而,生活中的事物绝大多数是处于两端的中间状态的,区别只是程度问题。以艳丽的情况而言也是如此。一个山村的女孩,能够靠读书拥有一份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她有很多地方是别的山村的女孩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她以“全或无”思维,看不到自己的境况有令人满意的一面。由此,她进行了过分概括化,由自己的某一点的不如意,就认定自己一切都不行,谁都比自己好。

于是,形成了她的自我否定意识。自我否定意识是对自己的评价的一种否定的取向,因而没有自信,感到自卑,自己瞧不起自己。可是,具有自我否定意识的人,总是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是别人让自己抬不起头来。艳丽由于家境、出身、容貌等,而形成了对自己极端的自我否定意识,不能完全排除艳丽周围的人们待她或有冷漠,但主要的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于是,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暗示效应。自我暗示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它像一个标签,贴在身上就让人按标签所示的那样发展。比如,你总是这样想:我是一个坚强的人,你就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遗憾的是,艳丽在自我否定意识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暗示效应是极端消极的。正是消极的标签效应,使她的能力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来,在学习和教学上没有更大的辉煌。于是,这又反过来强化了自我否定意识:我就是不行,就是不如别人。于是又形成了更强烈的消极自我暗示。这是一种心理的恶性循环。

于是,导致了自我封闭人格。从人际关系心理学来看,大凡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人,都具有自我封闭人格特征,在交往上对别人不能开放自己,这是为了进行心理防卫。艳丽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就总是担心受到伤害。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就把自己包裹起来,很少说话,很少与人交往。人际关系障碍就是这样地形成了。然而,自我封闭是很不好受的。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听到自我封闭人格的人诉说深深地痛苦。艳丽一样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在这样痛苦漩涡中挣扎,一旦遇到一个接纳他的人,就好像攥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就会对你形成非常强烈的依赖,仅仅地缠住你不放。因为自我否定意识强烈的人,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因而缺乏独立性,难于在生活中自立,有明显的依赖性人格。一旦遇到合适的对象,就会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靠在别人的身上。朝霞正好是艳丽的一根救命的稻草。艳丽对朝霞的几近巴结,正是这种依赖人格的极端表现。于是,朝霞感受到了一种深深地不自在和反感。于是,双方的人际关系潜伏了危机。

最后,让潜在危机爆发为一场现实灾难的心理动因,是艳丽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有:①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②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③易产生病态嫉妒;④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⑤好记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⑥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⑦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符合上述情况中的三种,就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由于艳丽的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圈子的极其狭小,几乎只局限于与朝霞一个人的交往。于是,有关人际关系的思维空间也就只陷于两个人之间。而在艳丽看来,朝霞处处占据了优势,自己却处处居于劣势,这完全是朝霞剥夺了自己的利益,极大地危害了自己。特别是那次班会后,艳丽坚信了这一点。而朝霞对艳丽的近乎巴结的反感,又似乎为这种偏执的信念提供了佐证。于是,由羡慕畸变成了猜疑、嫉妒和嫉恨。此时的艳丽已经陷入极端偏执心态的漩涡,这是她很久以来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恶化的表现。

既然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因于一个人了,自然就把仇恨集中到了这个人身上。于是,艳丽的全或无思维,自我否定意识,自我消极暗示,自我封闭心理,依赖性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诸多的不良心理因素,聚集成了一种极其可怕的心理能量,最终,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毁灭了自己的心灵,毁灭了他人。

艳丽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她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

但是,如果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如果周围的人们包括他的父母能够意识到她的不健康心理,如果她的不健康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治疗,如果我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能够有更好地普及,如果……

朋友们,不必再去“如果”了,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让我们都以健康的心理来面对生活吧!因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心理健康都是一个福音。

这,也许正是又一幕现代悲剧给我们的警示。

“涮盘子”,也许正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

我今年已经28岁,两年前就毕业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就闲在家里。今年春天,我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闲在家里了,于是,我一个人离开家乡,开始继续面试求职的历程。可是,我出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稳定的工作。我曾经到一家中外合资的公司去应聘,属于较高层的白领,我非常看中。但是,在最后一次的面试过后,我却听不到了下文。我知道我自卑心理太重,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紧张,说话一点也不从容,给人的印象一定很不好……后来又有过几次类似的经历,大致都是我很看中的单位,最后由于我的缺乏自信,表现不好,而没能就职。我现在一面继续寻找机会,一面学习电脑打字,一面读书,特别是那本关于潜能成功学的书,我很爱读,可是,我感觉越来越没有希望,心里真的很没底。不是没有可以去面试的单位,而是我怕。明天,有一家单位约定了面试的时间,这也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我怕我的自卑心理还是让我砸锅……我实在困惑茫然,真的,我的心理快要变态了,就拨通了您的电话。您说我该怎么办?为什么我的自卑总是让我最后砸锅?我怎样才能应聘成功?

一个周六的晚上,一个女孩通过我的心理咨询专线这样讲述着她的故事。女孩一连的问题,表现出她内心的困惑。如何解读她的困惑?是她的自卑让他没有好好地表现而砸锅吗?我心存疑问。

于是我问:“你没有尝试先找一份简单的工作干起来?”

“难道让我去给别人涮盘子吗?”女孩似乎认为我轻视了她,表示着抗议。

女孩的话证实了我的推测。她应聘失败不是什么自卑表现不好,而是从根本上的定位太高,她选中的单位和工作都是超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比如,她很看中那份在中外合资的白领工作,但是,她居然对电脑基本无知,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反问道:“你为什么不能去涮盘子?”

这时女孩继续说:“如果我真的去涮盘子,一个大专毕业生,这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让家人亲友同学知道了,我的面子往哪里放?”

“难道现在你的面子就有了吗?你已经到了早该自食其力的年龄,可是你一直还只是消费着父母的血汗,这样你就有面子了?”我感到女孩是一个不善于反思而很固执的人,于是我狠下心来有意触动她的疼处。

果然有效,女孩久久地沉默不语了。

为了激起她的反思,我说:“马老师知道你很在乎面子,所以不如干脆你去应聘当人家的老板,不是更有面子吗?”女孩还是沉默,我继续说道,“你应该知道,谋职就业的一个很简单又很重要的规则就是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叫‘双向选择’,单是你自己看中了什么工作还不行,还要看人家是不是看中了你。人家没有看中你,就说明总体来说是你的情况不适合人家的要求。以马老师来看,你的心理误区就在于你没有好好地读懂自己,不了解自己,就在于你心太高。”

“心高了不好吗?”女孩插话说,心态平和了许多。

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当年,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打算正式进军台湾岛之前,他们需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进行公开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颇高,许多初出茅芦的青年企业家都未能通过。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国的某公司经理脱颖而出。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的总裁和韩定国夫妇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会愿意吗?”韩定国还未及开口,一旁的韩太太便随意答道:“我们家的厕所一向都是他洗的。”总裁大喜,免去了最后的面试,当场拍板录用了韩定国。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韩定国后来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能从卑微做起,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情。

随后我说:“你说很爱读潜能成功学,你知道创造了潜能成功学的罗宾自己也是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我说,“其实你应该知道古今中外哪一个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人,都有过并不辉煌的历史。你如果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成功者中有些人曾经有过比涮盘子更艰难的境遇。馒头要一口一口地吃,谁想一口吃个胖子准是和自己过不去。所以,成功的一条心理策略就是,善于把大目标化为小目标。每一个成功者几乎都难逃这样的法则。对于许多择业的人们来说,首要的不是先瞄准好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而是一开始就树立好正确的就业观念。如果干什么都挑三拣四,或者以为选准一个岗位便可一劳永逸,那么你就可能永远是真正的低人一等。所以,马老师以为现在对你而言,头等重要的事情是‘我在工作着’,而不是‘我在做什么’。人应该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也许,给人家涮盘子就是你成功的开始。只要你工作起来,你就开始了自食其力的人生,这比起花父母的血汗钱不是要成功许多吗?”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您!”女孩的语气平和中又有几分坚定。

迷茫的女孩,擦亮眼睛给自己寻找希望

这是一封读者给我的有点特殊的咨询来信,开篇就是责备——

马老师,您为什么久久不给我回信呢?难道您也看不起我,也耻笑我吗?这几天我日夜在攻读,也日夜在盼望着您的来信,可您……却没有给一个需要滋润的小苗以希望,哪怕只是一线希望!马老师,您也把我当成您的学生,您难道就不能听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一个指点,好让她找到自己的位置?

马老师,我现在真的很绝望,我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我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我真不知道我该干什么?怎样立足于现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我后悔我没有读到高中毕业,我更绝望。我的愿望也是当一个女兵。今天,我听到我很要好的朋友去当兵了,我不甘心……

马老师,在这一点上,现在我想开了,不去当兵了,即使是自学完高中课程自己也会超龄了,对吧?我想您也是这样看的吧?不过,马老师,即使我打消了当兵的念头,我也不会放弃自学的道路。现在,社会高速发展,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是不行的,我想自学一门技能,我喜欢英语,所以我托您买一本英汉词典,我真的很渴望。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哪怕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我也要把它学到底。哪怕没有一点用,毕竟我战胜了自己。

马老师,现在这是我唯一的一个愿望,一个让我看清整个世界的愿望,您能给我擦亮眼前的迷茫吗?马老师,求您一定给我回信,求您了……

我记不清这是这个女孩的第几封信了,我只记得大约在一个月前,我接到了她的第一封信。信上她诉说了她如何热爱祖国,如何想去当兵,如何为此和家里发生冲突,问我为什么国家不让更多的女孩去当兵。我立即给她回信,表示了对她的理解,说明了女孩表达爱国之情不一定非要去当兵,整个军营里女兵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的道理,并且指出她主要是不甘于现在的平凡的生活,针对她的情况提了具体的建议。我的信寄出后,很快收到了她的回信,里面有前后两信,一封是看了国庆50周年阅兵式后等不及我回信抒发的自己激动的心情,她说,我要把自己心中的火焰通通发泄出来,总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想走进军营。一封是接到我的回信后写的,一面感激一面失望,又表达了她想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说年逾花甲时如果不能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做过什么难忘的大事,那是多么懊悔啊!她说,当兵是我最好的选择。紧接着又接到了她的信,上面用很长的篇幅抄录了一篇文章写的英雄李向群的事迹,后面又表达了她更为强烈的当兵的愿望,说一定要自学完高中课程争取明年当兵。

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告诉我,这个女孩此时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给她回信是没有用的。她需要的是自己的冲动慢慢平静下来,学会能够理性地来思考问题,学会给自己寻找希望。于是,我只有无言地等待,于是,就收到了开头她责备我久久不给她回信的那封信。

她的这封信到让我有几分欣慰,因为,她的冲动开始初步平静下来,她开始较能进行理性思维,她开始学会自己寻找希望。于是,我这才给她再次回信。

我说:很高兴你终于“想开了”,打消了当兵的念头。马老师说过,爱国之情不是一定要靠当兵来表达,从心理学来看,你的问题也不是当不当兵。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几乎每个年轻人涉世之初都会遇到一段人生的困惑,都有过不甘寂寞又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走向在哪里而急于四处探索的人生经历。几乎不用别人指导,走过这段路,自己就有了平常心,就接受了现实,就清楚了自己应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才能铸造自己的人生。积沙成丘,积腋成裘,就是这个意思。

马老师也很高兴你不放弃自学之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年轻的时候多学习一些知识,不会一点用也没有。只是,别把这看得太重了,别把读书看成一定为了要做什么难忘的大事。至于你说要买英汉词典,几乎卖书的地方都有。你那么想自学,就从学会买一本英汉词典做起。试想,买一本词典的事都做不来的人,人们怎能相信他的豪情壮志?人生的成功,不是单靠豪情壮志,还是那句话,更靠做好面前的一件一件的小事。

我想提醒你,对你的来信我都是认真分析的。希望你也能仔细地领会马老师的话,不能只顾了自己想,自己说。否则,我们的咨询通信就没有意义了。

好,我想现在你能够理解,唯一能够帮你擦亮眼前的迷茫的人,只有你自己。你这次信中的思想就比以前的清楚多了嘛。相信你能越来越看清生活之路。

一个周六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个女孩欢快的声音:“马老师,我是那个想当兵的女孩,现在我知道该怎样开始我的生活之路了。谢谢您擦亮了我的眼睛,让我不再迷茫。”

我知道是她自己擦亮了眼睛,我为她学会自己寻找希望而欣慰。

职业女性,怕别人看自己写字

书桌上展开着一封读者的心理咨询来信,几分娟秀的字迹中却有一个痛苦的故事——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30多岁的职业女性,有一个非常痛苦的心病向您求救。5年前,有一次同事说我的字“怎么写的这样差”。当时听了心里很难过,有一种自卑感。从那以后就留下了这个毛病。只要别人看着我写字,我就紧张,心慌,手颤,思维僵化。这个毛病给我带来很大的困难。这5年来,我一直看心理门诊,吃了不少抗抑郁症、强迫症和恐怖症的药物,医生只是开方配药,一般不和我进行交流。也住院做过森田疗法,虽然病情有所减轻,但总是不能根除。我这几年来一直在痛苦中工作生活,有时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想一死了之。在杂志上看到您的心理咨询文章,使我又一次看到了希望。求您救救我吧,如果我病好了,我愿用一万元来报答恩人,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回一封信。谢谢您了!

一个渴望您帮助的人刘晓艳

又是一个自己吓唬自己的故事,我的回信只能实话实说——

刘晓艳读者:

你好!马老师很理解你的心情,更感谢你对我的信任。首先我想说,你的字原本是不错的,在我的读者咨询来信中,你的字可算上乘,甚至比我的字还有可取之处,起码比我的字清晰工整。

马老师以为有几点你需要搞清楚。

一是你的“心理毛病”属于什么问题?是抑郁症吗?不是。是强迫症吗?也不是。你也许把它当成是恐怖症了。其实你的情况和恐怖症也不完全一样。一来别人看着写字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紧张、心慌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二来你的紧张心慌主要是怕别人说你的字不好,这是对自己的字没有信心的正常反应;三是你的紧张心慌的程度原本不是很重,是你自己夸大了那种感觉。那么怎样给你的问题“定性”呢?我看只是有点恐怖心理和强迫观念,够不上恐怖症或强迫症。如果再联系病因考虑,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否定意识作怪,也就是自卑心理作怪。

二是你是否需要吃药?5年的光景了靠药物也没“根治”你的“心理毛病”,说明药物是不管用的。常有一些求询者来信或来电说吃了多年的药,心病也没有治好,常常是因为根本没有患什么非靠药物治疗的疾病。就你的情况看,盲目用药只能通过消极的心理暗示给你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你的心病怎样才能治好?办法是不治自愈——只有“不治”才能“自愈”。就是说,你的心病完全是自己吓唬自己闹成的。只要你不怎么在意它,你就会逐渐走出困境。你说接受过森田疗法,当你看了下面介绍的森田疗法的基本原理后你会说,啊,我真是自己吓唬自己!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而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与理性不符合的观念任何正常人都会有的,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质的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便固执地重复,同时又想反复控制,形成拮抗对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强迫观念。有疑病素质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以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重。

根据上述理论,森田提出了治疗原理和方法:

——“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就是一面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去”的态度。要顺其自然必须做到:①要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不安等今人厌恶的情感。②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③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④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再强化对状态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从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与人相关的事物分为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前者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后者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以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为所当为”就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这里的要点是:①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尽管症状痛苦也要接受,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并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这样,任凭症状起伏,都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②面对现实,陶冶性格。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

相信你对森田疗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好,现在不治自愈的“药方”已经有了:一是别再“想”你的病,也就是顺应自然;二是赶紧“做”你该做的事,也就是为所当为。

为了增强效果,你一定愿意记“成功日记”——哪一天做到了上面两点,比如你不再对“怕别人看你写字”的念头想了又想,斗了又斗,比如不管有没有别人看,你都坚持了写字,就把你的那种良好的成功的感受具体细致地随便自然地记录下来,经常看看自己的成功日记内容。这会强化良好感觉,逐渐让你的心病不治自愈。

这回,你的一万元看来要花定了,马老师呢也要发财了!因为现在你的心病已经好了一半了。说个笑话。让我们在笑声中结束这次沟通和交流。好吗?

心理咨询师马志国

后来的一个周六晚上,晓艳女士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我们就前面的意思做了进一步的沟通。晓艳女士说症状已经初步好转,就是有时候别人在场还是有些怕,有时干脆就回避不写字了。问我该怎么办。

“任何一次逃避,都会使治疗前功尽弃;任何一次逃避,都会使症状进入恶性循环。”我明确地说,“你来信来电求询,都表明你有很强的自助自救意识。这是你跨越心理障碍的最有利心理前提。然而,自助自救最关键的一步是,面对恐惧的情境,决不能有半步后退,该做的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前面曾经说过的‘为所当为’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只要该写字的时候,你不管怎样都坚持写下去,事后你会感到原来没有什么,事先的害怕都是‘自作多情’,你会感到是一种成功,说不定你会说‘感觉好极了’呢!我们说的‘成功日记’就是记录这种感觉,来自我鼓励,增强信心。希望下次听到你的‘成功日记’上的好消息!”

听到这里晓艳女士笑了:“马老师,真的感谢您的帮助。现在我更有信心了。”

过了不久,电话里终于传来晓艳女士的好消息:“马老师,现在我不再怕别人看我写字了,想想过去真是自己吓唬自己。马老师,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您才好!”

“你的病好了就是对我的最好的酬谢。”我说,“可别再闹这自己吓唬自己的笑话了。”我们的通话在笑声中结束。

几个月后的一天,晓艳女士再一次来信说:

我比以前好多了,别人看着写字,手不再发抖,能坚持顺其自然地写下去。这是您对我帮助的巨大成果,我真的很高兴。每当看到自己的成功日记中的记录,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消除疾病充满了信心。我由衷地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太需要您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回一封信,好吗?

心理支持有利于她的继续自救,于是我复信如下——

马老师感到你是个很有自救信念和自救行动的人,并且为你自救的成功而欣慰。人最终需要自己救自己。希望你能继续坚持自救,绝不有一次逃避。

为了帮助你自救,你还可以采取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恐怖症较普遍应用的主要行为疗法,就是引导患者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步一步亲自去接触那些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和情境,即使患者暂时还会产生恐惧,也要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忍受和适应,直至恐怖情绪消除为止。具体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第一,明确引起恐怖的具体刺激情境;第二,将恐怖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一个等级系列;第三,学会一种或几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的松弛技术,如,深呼吸放松法、静坐放松法,意守丹田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等;第四,在恐怖刺激出现时,进行肌肉放松,使松弛反应和恐怖反应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怖反应的出现,逐渐消除恐怖感。

针对你的情况,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把引起恐怖的情况分成等级,按程度由弱到强排队,如:①家人在场②好友的在场③熟人的在场④生人的在场⑤领导的在场⑥异性的在场。实际顺序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排列。然后从引起恐怖强度最弱的等级的情况开始,反复地主动在恐怖的情境下写字,出现害怕的体验立即进行自我放松,直到恐惧反应消除,依次类推,每个等级用1……2周的时间。这样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消除恐惧反应。

当然,这个方法和前面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成功日记,都是不矛盾的,是相互配合的。我想你能领悟这一点,所以,希望你经常看看以前的通信,好好地领悟其中的道理,继续自救。

最近,晓艳女士又一次通过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好消息:她已经能够正常写字,正常工作和生活了。我为她终于自救成功而深感欣慰。

残疾女创建美容厅,学会了给自己心灵美容

“马老师,好容易拨通了您的电话。我现在心情特别坏,快熬不下去了。求您救救我……”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个女孩的呼救音。女孩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心绪如此低落?初步沟通之后,女孩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我今年25岁,是个身有残疾的女孩。学的美容专业,自己开了一个家庭美容厅。我大约两岁的时候,就碰断了一条小腿。六七岁时,父母离婚了,我和母亲一起长大。妈妈待我很严厉,经常地打骂我,弄得我很自卑。后来妈妈再婚了,新爸爸来了,我挨打才少了一些。我的文科比较好。初中时,一篇作文得了奖,妈妈才开始正视了我。后来在高中时,我克服不少困难学会了一条腿骑自行车。高中毕业后,我没能考取大学,对自己很灰心。

后来,妈妈为我花了大约一万元,在他们学院开设的成人教育中医美容专业学了两年。毕业实习时,学校说不好安排,我只好找了一家个人美容厅实习。实习时我才装了假肢。为了不让人小瞧,我不顾假肢的不适,努力和一个正常人一样地活动。后来,因为我的腿,几经磨难也没人聘用。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不少家庭美容厅。不得以,我也凑了几千元开了个人的家庭美容厅。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实现我的价值。一年多的光景,我的家庭美容厅也经营的不错了。我一边开业一边进修,事业有所发展。后来又装修扩大了美容厅。去年借帐在另外的地方又开了一处。可我不能顾及两边的业务,新开的一处只好关门。我还想发展自己的事业,可是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况且不可避免的商业行为好像离我的理想越来越远,我曾经爱好的写作也放弃了……

“你是个了不起的女孩,你比许多肢体健全的人还要出色,听了你的故事,马老师对你都肃然起敬了。”我坦诚地说出我的感受。

“可是,我现在只是感到很失败,在失败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今天我情绪陷入了低谷,就拨通了您的电话。我为什么不能成功?我今后的路在哪里?难道我没有希望了吗?”女孩语调沉重地连发三问。

面对自己命运的坎坷,却能艰难地创业,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这样一个不屈不挠地走上自己的人生路的残疾女孩,谁人能不对她的成功而赞叹!可是,她自己为什么仍然感到很失败?为什么没有成功的体验?

从心理学分析,首先是她陷入了自我高期望值的心理误区。

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因此,实事求是地低调人生的自我期望值,也许正是智者所为。

和女孩交流了上面的看法之后,我问:“你记得早些年有一首吟唱小草的歌吗?‘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我们几乎共同吟唱起来。“你一旦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走出了心理低谷,走向了阳光地带。”

“马老师,我懂了您的意思,我的心情好多啦!”女孩露出几分欣喜。

“你为什么陷入自我高期望值的心理误区呢?”我开始和女孩讨论第二个问题。女孩对此表示很想知道。

造成女孩痛苦的第二个心理原因是补偿作用的过度运用。

补偿作用,是指人由于事实上的或是想象中的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而试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内心的不适感焦虑感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这是人们常常使用的很管用的心理防卫机制。补偿作用使用得当,可以增进安全感,提高自尊心,能够维护自身形象,维护心理健康,以至推动人成就事业。古今中外,这样的实例不少。但是,补偿作用常常难于适可而止,以致补偿过度,从而给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给自己的人生酿造苦酒。女孩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潜意识中一直在运用“补偿作用”这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这对她是有帮助的,也就是她说的“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实现我的价值”。但是,不知不觉中她补偿过度了,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使她对自己期望过高,因而失败感总也挥之不去。

“您真是看透了我的心。”女孩表示接受我上面的分析。

“其实,对自己的真爱,首先是悦纳现实的自我,而后是如小草那样有一颗平常心。如此,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的收获都会让自己感动,都会成为激励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才能让自己的心空每一天早晨都是一片朝阳。怎么样,年轻的美容师,你看是不是该这样先给自己的心灵美容?”

女孩舒心地笑了:“马老师,真谢谢您,让我学会了给自己的心灵美容,我会让自己的心中拥有成功的微笑。”

“完美主义”帅小伙儿

电话预约后,一个很帅气的年轻人走进心理咨询室。他说他叫成,今年22岁,已经毕业一年了。他说上学的时候就知道马老师是很知名的心理咨询师,没想到工作了,却遇到了难以超越的障碍。初步会话,我感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仪表堂堂,文质彬彬,得体的装束,得体的举止,得体的言谈。这样近乎完美的年轻人,遇到了什么难题?

成开始了他的诉说:我神经衰弱,心情抑郁,难以集中精神,总是胡思乱想,总是想那些失败的事情,总是想人家对我的评价,总是想自己哪些地方不好。这样很痛苦,我就努力控制自己,用意志想把它赶出去,可是不行,越控制越严重,这些念头在头脑中挥之不去了。结果弄得我没法和别人交往了,我觉得与人交往,说话不自然,表情不自然,连笑都笑得不自然了。

我学的是铁路中专,在学校里是个优秀生,出类拔萃,分配也是对口工作。我觉得我们学得东西在很有优势,也想做得优秀做得出类拔萃,常常感到师傅的那些已经过时和陈旧,因此就会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师傅对我挺好的,并不在意,还是说说笑笑的。可是我却笑得不自然了。过后就责备自己:你以为行,其实还是不行。心情就忧郁,我就控制,千万不能忧郁。就是这样类似的小事,让我找不到那种出类拔萃的感觉了,常常让我感到很失败,人际关系失败,工作也很失败。我感觉那种工作不适合我,几个月前,我停薪留职回到家里,准备考律师。可是,我心里还是焦虑不安,还是胡思乱想,实在没办法,就远道而来,请求您的帮助了……

又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总是不能满意自己,为此而生出很多的苦恼。成为什么形成这样的人格特征呢?

成继续他的诉说:我的父母都是很老实很平庸的人,我从小就想,不能像他们那样,要做得优秀,做得完美,哪怕付出得再多。在学校里老师喜欢我,同学们羡慕我。小学的时候,常常得双百,可还是不满意自己,哪一次不能得双百,就不知如何是好。初中的时候,我当体委,一次长跑,我吐血了还是坚持下来。我总是嫌自己的字不好,就自己练习书法。后来别人都说我的字很棒,可是我仍然不满意。我还不满意自己的性格,觉得不够坚强,希望自己特别坚强……

说到这里,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会意地笑了。

人们觉得完美主义似乎是教育的结果,其实往往不然。成的平庸的父母不会给他施加完美主义的教育,成为什么却形成了完美主义人格?深入分析正是父母的平庸导致了他完美主义人格。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成的父母的平庸让他体验到安全感的缺乏。这种缺乏需要补偿,通过什么途径补偿呢?追求完美便是让安全感得到保护的一个途径。如果我们对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常常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就是说,他们做事总是希望毫无瑕疵的完美的结局,只是想把自己保护起来,免遭别人的轻视和伤害。成一定要做得比父母优秀而完美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他的努力是管用的,他创造了自己的优秀,周围人们的赞誉和羡慕强化了他更优秀的自我期望。但是,人的发展不是无限的,盲目的完美主义,盲目的过高自我期望,必然让自己感到失望。对于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也许读中专本身已经让他感到是一种不完美。他毕业后工作之初的不适的感觉其实就是适应期的茫然和困惑。这本来没有什么,谁都会有这么一段日子,大多会逐步适应的。但在成看来,这与他的完美主义相去太远了,他感到自己完全彻底的失败了。对于一个完美主义青年,如此的失败感怎么得了?怎么承受?如何应付如此的痛苦?逃避吧!这便是成停薪留职准备考律师的真实动机。但这是潜意识的活动,当时成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分析至此,成对此表示领悟。

逃避现实,放弃工作,躲到家里吃闲饭,对谁来说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对一个小伙子,对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人,更是一种心灵重负。正是这种压力的难以承受,促使成前来求询了。

成点头表示同意:“是,是这样,在家里真的越来越受不了了,就来找您。”

“你能迈出这一步很重要,因为这是你走上现实的自救之路的第一步。”我充分肯定他的求询动机和自救意识。

人应该追求完美,成正是追求完美,才有了自己的发展。但是陷入盲目的完美主义,不仅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保护,还会像成这样难以面对生活。我们只能力争完美,我们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们对自己应该坚持两点:一是顺应自然,接纳自我。能够接纳现实的自我是一个人获得自信的基本心理前提;二是为所当为,发展自我。以现实的自我去面对生活是最重要的,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生活中设计一些具体的短期的生活目标,这会让人容易看到生活的阳光。

“那么我不该再呆在家里了?”成终于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

“对,很对!”我肯定地说,“逃避的越久就越难于自救。”

“那么,我那些胡思乱想的杂念怎样克服呢?”

“克服的最好办法是不克服,是与杂念共存。也就是前面说的‘顺应自然’。”我说,“重要的是‘为所当为’,只有改变生活才能真正改变人的心态。走出家门去做你该做的事情,阳光就会洒满你的心空。”

握手告别的时候,但见成又多了几分帅气。

“炒老板鱿鱼”的女孩不潇洒

又一个周六晚,我刚刚准备好为读者提供电话心理咨询服务,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急急切切,很是冲动。我一时间很是不得要领,经过不断地会话引导,慢慢地总算听清了她的故事——

我今年20岁,在一家个体企业打工。由于厂子最近活不多,没活的时候,我们就回家,什么时候需要上班了,厂子用电话通知。上个月,休息几天后,13号厂子来电话说要我去上班。可是我到了班上一看,别人已经上班两天了。是11号通知的。我一下就急了。我找老板去论理。没想到他却怪我为什么今天才来上班。这下我更急了,质问他为什么直到今天才通知我上班,为什么前两天不通知。老板说让人11号打过电话一起通知的。我说没有打电话,在家等两天都没有听说有人打电话给我。他说我不讲道理,我说他不讲理。我们就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我什么也不怕了,我说,你别以为当个头儿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我不怕你,在这儿干不了还可以到别处。他说,不想干就走。我说,走就走。就这样,我一甩袖子就炒了他的鱿鱼……

心理咨询的经验告诉我,常有一些朋友是在非常情绪化的心态下来求询的,以致自己究竟想得到什么帮助都不是很清楚。于是等女孩平静之后,我问:“你和马老师想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

她说:“怎么要来我的工资?”

“这可是心理咨询师爱莫能助的事了。看来随便炒了老板的鱿鱼不潇洒呀!”我说,“马老师猜想,你其实不是想让马老师帮你要回工资,而是想诉说自己心中的恼火,让自己不再生气,让自己找回好心情。想想看,是这样吗?”

女孩想了想说:“是这样,我就是生气,前些天我和他吵过架,他报复我,欺负我,他一个小厂子的老板怎么就可以随便欺负人?”

我笑了:“前几天的吵架姑且不论,单说这次,马老师没有看出他究竟在哪里欺负你了。如果你一定较真的话,首先需要找到确实的证据,证明是他通知了别人没有通知你。现在你根本没有证据证实他到底是否给你打了电话,就稀里糊涂地和人家吵了起来,就把自己的‘饭碗’给扔了,你说这是不是有点不够聪明,是不是有点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女孩没有了刚才的冲动。

“再说,即使确实是他没有通知你,就一定需要吵架吗?”我继续说道,“有时候,即使别人确实有了不是,也不一定要采取激烈冲突的形式解决。比如你的上班问题,或者自己多跑跑多问问,或者让别人给你稍个信,就可以避免麻烦。麻烦已经出了,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也不该直接冲突,更不该无端地猜想是别人报复欺负自己。也许换个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事情的可能性有好多:可能是厂子打了电话家里没人接,可能是家里接了电话却没来得及告诉你,可能是需要电话通知的人员很多,无意间把你漏掉了,可能是……这样一来,你就不会那么气恼,就不会炒老板的鱿鱼。还有,去一个私人企业打工,除非确实他们无理侵犯了你的人权,更不宜动辄吵架。现在你丢掉了饭碗,难道不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失误了吗?”

女孩默不作声了。

人际关系心理学早就发现,人际之间的许多冲突和矛盾,常常不是彼此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的问题。就女孩的故事看存在两个人际心理误区。一是自我中心。许多人际之间的障碍常常就是这样起源于自我中心意识。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二是投射作用。所谓投射作用就是凭主想法推及外界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他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比如一个对小朋友不礼貌的儿童,常常说是别人先对自己不好。一对夫妻吵架也会抱怨对方的不是。这都是把自己心理上的一些东西投射到了别人身上。投射作用是人们不可避免地时常运用的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借以使自己内心的自责焦虑等等获得解脱或缓解。但是很明显,投射作用使用失当会妨碍自己的人际交往,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诸多障碍。

分析至此,我说:现在你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故事了。你从自我中心意识出发,没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导致情绪冲动。同时你又在潜意识不自觉地运用了投射作用。由于你们曾经闹过矛盾,你对人家有成见,于是把自己这种心态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认为对方一定对自己有成见。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上,你和对方发生了不必要的激烈冲突。想想是这样吗?

“嗯,您说得有道理。”女孩此时有了深深地领悟和反思,开始时的冲动和激烈已经化为平和和温柔。“谢谢马老师,让我不再生气,让我找回了好心情,让我懂得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单是听声音,马老师感觉你比刚才可爱多了。”我既是幽默又是认真地说,“不论男人女人,多一些人生的智慧的确会变得可爱。希望人生的智慧帮你成为一个更加可爱的女孩。员工当然也可以炒老板的鱿鱼,问题是不能糊里糊涂地炒鱿鱼。否则最终会在生活中炒了自己的鱿鱼。变得智慧的女孩,你说呢?”

我们在轻松的笑声中结束了会话。

SOHO一族,让你心空的阴云随风飘散

我今年刚好30岁,是一个在家里上班的职业女性。在家里上班,这不是笑话,就是可以把工作搬到家里来。事情是这样的:我就职的那个单位人很多,一个办公室十几个人,而且多是女性。平日里的热闹已经让人难耐,又加上女人在一起会多出许多是非,我总是感觉那么多人在暗地里钩心斗角,人际关系很是麻烦。我早听说已经有人在家里上班了,说感觉很好。我心中的向往是很强烈的。正好单位有一个可以在家里独立工作的机会,我便申请被批准,成了一个在家里上班的人。最初,我感觉清清静静,省去了许多烦恼。在房间工作起来,一个人的世界简直好极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美好的感觉不再,一种焦虑不安悄悄爬上心头,渐渐地蔓延成一块阴云,变成了一种心灵的压力。一个人的世界,空间本来很大,却让我感觉心灵受到了挤压,一种不舒畅的感觉挥之不去。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一个周六的晚上,一位女士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后,把她心中的故事娓娓道来,留给我的是一个待解的困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部门和单位新的工作制度的推行,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走出家门去上班,而是坐在家中来办公了,SOHO族也有队伍壮大的趋势。这位女士的心灵困惑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这样说,加入SOHO族,你的心空并非只有阳光灿烂,间或也会飘来阴云。

“这是为什么呢?”女士非常关注地问。

“SOHO族心空的阴云,常常是人际交往需要的满足受阻所至。”我说。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际交往起码有这样三点功能:一是信息传递功能。通过交往,人际之间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二是心理保健功能。人际交往是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在心理上获得安全、合群和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三是社会化的功能。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从小接受社会经验和道德规范,逐渐养成与社会相符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为、习惯、人格,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随着人的长大而结束。成人之后的社会化过程,这叫做再社会化。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离开人际交往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此说来,人际交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是人的其它所有精神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的心理前提。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除了睡眠之外,其余时间的70%要用在各种直接间接的人际交往上。任何人际交往需要的不满足,都会使人深感痛苦。这正是感到孤独寂寞的人竭力找人谈心、倾诉衷肠的原因。我的心理咨询中大量个案一再证实着这一点。可以这样说,离开必须的人际交往,就没有人的身心健康的正常生活。

不错,人际交往有不同的方式,一个人坐在家中一样要和别人有所交往,比如阅读,写作,上网,等等。但是,这样的人际交往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就时间而言人际交往的9%以书面写作方式进行,16%以阅读方式进行,其余75%则分别以口头说话或听话的方式进行。这种时间比例虽然会因人因情境而异,不是绝对的,却也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口头语言的交流,这是其它交往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因人际关系基本反应倾向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人际反应特质在如下三种基本欲求方面,都有强弱的类型差别。一是包容欲求方面。包容欲求强的人希望与别人增进交往,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沟通、相容、参与、随同等;包容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为排斥、对立、疏远、回避、孤立等。二是控制欲求方面。控制欲求强的人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以便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控制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是反抗权威或追随他人、受人支配等。三是情感欲求方面。情感欲求强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同情、热爱、热情、亲密等;情感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为疏远、冷淡、厌恶等。

正是不同人际反应特质,构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强度差别。

“现在我们可以解读你的困惑了。”至此我分析说:“你的人际反应特质至少在包容欲求方面和情感欲求方面是属于弱型的,就是说你的人际交往需要不是很强。正因此你加入SOHO一族。然而,即使你人际交往需要不强的人,在家中上班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了人际交往需要的满足明显受阻,让心空蒙上阴云。足见人际交往需要对人的心灵世界多么重要。”

女士表示理解,随后问道:“那么,SOHO一族怎样让心空的阴云飘散呢?”

关于SOHO一族现象,心理咨询师的忠告是:

其一,就社会说不宜盲目发展SOHO一族。人有多重的人际交往需要。家庭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各有不同的心理学意义,满足的是不同的心理需要。从某种角度说,人之所以走出家门上班不仅仅是挣钱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家庭的功能不能满足人的全部的心理需要。单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使个体与社会的人际心理支持系统疏离。这种社会人际心理支持系统的缺失,对个体消极情绪的改善和心理危机的干预将十分不利。

其二,就个人说不宜盲目加入SOHO一族。首先要考虑工作的性质。比如从事原本就很封闭的工作的人就不宜进SOHO一族,而作家虽人在家里也心游天下,与很多的人都有交往。还要考虑个人的特征。比如人际交往需要较强的人不宜赶时髦闷在家中办公,而有人就比较耐得住寂寞;再如就人际反应特质说包容欲求或情感欲求弱的人做了SOHO一族,也会加重孤僻冷漠的病态人格。这位女士就是陷入这样的痛苦,虽然渴望交往,却因加重了孤僻人格而难于与人交往。再有,如果为了逃避外面的人际交往而把自己关进家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其三,走进SOHO一族要注意适当的调节。比如,可以采取在家中办公和到单位办公交替的方式;再如,长期在家中办公的人,要有自己的一个人际圈,要有自己工余的人际交往活动。因为在一人世界里,人的心灵没法长大,长大的心灵也会退化萎缩。所以,谁都不能真的长期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

交流至此,女士领悟说:“我懂了,我会注意适当调节,让心中的阴云随风飘散的。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