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苑缤纷
14806200000060

第60章 何必称“公”

香港报纸上颇有一些新文风,是老新闻工作者如我,不大容易接受得了的。

最不顺眼的是天天都要出现一些一眼看去就是“擦鞋”的新闻标题,如“某公”、“某老”之类。记得最早出现的是“姬公”,后来才出现“邓公”、“邓老”。

我问香港来人,为什么不用“姬老”呢?那时我还住在北京,却天天看得到香港报纸。来人笑了起来,说我太不醒目,这样不就等于诽谤他,怎么可以?我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在不是说广东话的社会里,并不忌讳听到“姬老”的。

而在说广东话的社会里,“邓老”就无妨,所以“邓老”、“邓公”都用,最后才统一为“邓公”。

当“姬公”初上版面时,有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只是“姬公”,并无“邓公”,而直书“邓小平”之名。造成的印象是:“姬公”位最高,是大过“邓大人”的大人。这不构成什么诬蔑,倒是有了歪曲,谁还不知道,天大、地大,以前是不如毛主席大,现在是不如“邓大人”大。但偏偏在香港报纸上,特别是左派报纸上,“邓大人”被“姬公”压下去了。这是疏忽造成失敬。

我记得十分清楚,首先带头用“姬公”的是某一份左报。如果不“擦鞋”称“公”,是不会有这笑活的。这也可以说是“擦鞋”心切造成的失敬。

不知道“邓大人”看到“姬公”压倒他邓小平的报纸时,会不会丢掉报纸,骂一声“胡搞”?

文风随时代不同而有不同,新闻的文风也是这样。

我们这一辈人小的时候,常常看到新闻报道的尾巴上,总是有一个“云”字,或“云云”两个字,这是一种显示客观的语气,表示是听来的,是人家说他记下的。一个“云”字只是一个句点,表示这一报道到此结束。而作这样的访问记录的人是“访员”,不像现在叫“记者”。

那时候也常用“氏”字。我们母亲那一辈人,尽管有名字也不用,总是把夫姓加在妇姓的头上,而称为“某某氏”,如现在香港第一号华人高官陈方安生,当时就可以称为“陈方氏”。“氏”多属女性,男性也有用“氏”的,那就多半带有一点尊敬的味道,称孙中山先生为“孙氏”,就是这样,“氏”在这里就等于“先生”。

老《大公报》曾经有过一条禁例,不轻易在版面上以“氏”称人,也就是不去胡乱捧人,不去尊敬那些不值得尊敬的人。

如果是现在,那就是不要随随便便,就“邓公”、“姬公”……如果推前一些,那就是不随便“毛公”、“蒋公”……几乎是根本就不称。当时“氏”是用的,用得比较谨严,也就是不随便称“先生”、称“氏”。至于对女性称“氏”不在此限,那并不表示尊敬,江青当红,如称她“江氏”或“毛江氏”就可能反而是轻蔑了。

也不是说从前的报纸不“擦鞋”,就是《大公报》也并非绝对不这样,只是不像现在一些报纸这样“擦”得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