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19

第19章 不如做一介游侠

在唐朝,李益也算得上是知名的军旅诗人了。

公元775年,他路过贺兰山东侧的盐州,遂有感而发作诗一首:

盐州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故事是要从贺兰山开始讲起的。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其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远望处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此处才得名贺兰山。宁夏境内,贺兰山是最高的山峰了。贺兰山脉近似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其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可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起山体西侧地势和缓,逐渐没入阿拉善高原。当来到贺兰山脚下的时候,只凭借这一特殊性,就足够让人感怀一番。更何况诗句中"过五原"所指的五原在中唐时期又是唐王朝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疆地区。身为幽州节度使刘济的幕幕僚,居边塞十余年,在这样一个烟花烂漫的春天经过已经被唐王朝收复的五原时,复杂心情可见一斑。

遥想起自己这些年来在边关的征战故事,再看看现如今已经收回到大唐王朝手中的旧土,再铁石心肠的人也要唏嘘不已。满眼都是杨柳依依,连水草都化作了袅袅青烟,虽然这里的河水曾经饮过胡人的军马,可现如今已经成为大唐的地域,何苦还要去争论之前的不快呢?即便有胡笳在月夜响起,也不必要去担心究竟是不是胡人的侵袭了。若是得了一个晴天白云的好日子,仗剑走天涯才最是潇洒的事情。

这一座毫无感情的贺兰山,巍巍地把胡人隔绝在另一个天地中。欢喜总是要多于忧愁的。在如此好日子中,恐怕连铜镜都要多照上几眼,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容装,怎么能够带着多年来的憔悴开始新的年份呢?新的一年就要有新的气象,只要过了这个时节,未来总应该是一路坦途了吧。仗早就打累了,纵然自己出生入死多少年,所求的也只是换来身后这样一番和平景象,这便是最大的慰藉了。

此时,相信每一个人的眼中看到的希望都要远远多于失望。纵然仍知道前途难测,即便心中依旧很清楚自己所谓的希望也还十分渺茫,但只要看到有民安居乐业于此,这不就是给戍守边关的士兵们最大的鼓舞吗?一人苦换来众人乐,这份担当果真价值菲薄。

但凡一涉及到边关重镇,所有的诗句中都会充满浓郁的生死气息。李益是个见惯了生死的人,却唯独承担不起这份安宁。看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知他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会不会被触动起来。

贺兰山在丝绸之路北线的北面,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时期这里经常用重兵戍守着。唐代末年的诗人卢汝弼,也曾写下一组四首的七绝《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来详说贺兰山的重要性。卢汝弼,字子谐,范阳人,景福进士。卢汝弼考中进士以后,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的职务,后来又依靠李克用的推荐才坐上了节度副使的位置。这又是一个文人做武将的典例。或许只有如此身兼双职的人,才能够详细记录下战场上的点滴。若不是文人怀有一颗敏感的心,再宏大的战争也将会只是一场恶斗。是他们,把一次次的征战化作了史诗。

卢汝弼在这首诗中,记述了一次夜袭的故事: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卢汝弼的诗只有八首,这首《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便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作品。

这一夜,或许应该是月黑风高。边关的风总是急劲的,甚至连将士们身上的刀疤都要被吹裂开。北地严寒,风雪无情,连岑参都说这里真是"随风满地乱石走"。白天看去,就已经足够惊恐了。偏偏是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再加上李白口中大如席的燕山雪花,一副诡谲狰狞的画面就此铺陈开来。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鬼神都要颤抖几分,而这些将士们还要拿起武器来戍守边防。只是因为有责在肩,才不得不承担起如此重任。

不知是哪一个哨兵最先发现了敌情,夜半时分也正是人最容易懈怠的时候,一处烽火早已经说明了所有缘由。不论早已经酣睡的还是依旧夜不能寐的将士,他们全都从军帐中惊醒,一时个个整装待发,誓言要守住这片疆土。

守卫边疆的人,是从来都没有睡囫囵觉可以睡。若是能够在今夜的保卫战中顽强坚持下来,才是给自己、给家国最大的慰藉。这时,每一个将士身上展现出来的,都是应该被叫做英雄气概的东西。没有逃兵,甚至每个人都生怕被其他人落在了后面。纵然他们是不愿意上战场的,纵然在前面厮杀的地方已经有无数的兄弟倒下,但是他们必须奋勇前冲,一个倒下了,便还有另一个紧接上去,即便是用尸骨,也要把敌人阻拦在贺兰山外。

在这份气概后面,掩藏的是每个将士的心中都具有的乐观和希望。在这样的岁月中,如果自己不再给自己一些活的希望,恐怕人生真的没有办法再继续走下去了。而这份希望,有朝一日便可凝聚成冲天之气,待到云开时,便是还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