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至今还有许多人不愿意承认李白不是汉人,而是当时大唐王朝倾尽全力抵抗的胡人。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它的地理位置大约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地区。当时碎叶城是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的,是安西四镇中最西的一个边镇,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人都说,异邦之人是喜欢明月的,尤以流着狼族血统的契丹人为甚。不知何故,李白似乎对明月也是情有独钟。这位胡人大抵是受到中国道家文化的深深影响,他的身上早就退却了征战的杀气,他笔下的明月更成为情感的寄托,而不是如同猛狼一般对月嘶鸣。
李白从小就特别喜欢月亮,他与别的孩子不同,每当看见明月从天边升起,他的心情就会特别激动,更会兴高采烈地给大人们唱起童谣。李白也写过不少有关于明月的作品,流传至今最为深入人心的便是那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旅途的夜是安静的,静到几乎可以听见月光摔落在地上的声音。然而这样的静,总是衬得游子的心绪翻腾。铺在地上的一层白月光,恰似秋之白华,丝毫不去顾及夜半惊醒的人儿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情,它低低地诉说着从故乡带过来的故事,即便这其中充满了悲伤。世上有几人能够经受得住如此撩拨呢?李白始终不是仙子,只要些微的意境就可以把他的满腔愁绪拖拽出来,化作一纸的文字,涓流下去。
在如此清冷的夜晚,在静寂到连呼吸都成为噪音的时候,恍惚间这便成了梦境。明明还记得自己刚刚入睡时的模样,又怎么会在夜半起床空对明月?明月若是有情,也该映照出家乡的模样来。一番感伤后,却发现它依旧挂在半天空,任凭你看或者不看它一眼,任凭秋宵寒意森森,任凭在梦境中早已经百转千回,它也不愿意话出地上人儿想要听到的只言片语。
于是醒了,也冷了。
冷了的,恐怕不只是这天气和这月光吧!
这是一首细腻到极致的小品,每个字词都有着难以穷尽的味道。我们印象中的李白,若不是豁达到可以散尽千金沽美酒的豪士,便是三千白发一夜霜的愁苦,他从来不给人们展示自己的柔情的一面。好似只要一露出心底的真意,就会惹来人们的讥讽。我们又哪里舍得讥讽这样一位诗人呢,即便他端着酒杯在我们面前嚎啕大哭,你我也知道这碗酒终归是要一饮而尽的,随后玉口一开,便是一片锦绣。
在我们都不经意的时候,这位诗仙还是偶尔会像是小孩子一样耍一耍心性,写下一些或许只有自己才能读得懂的字句,闲来无事读读,独自笑笑,日子也就过去了。
李白写下的关于明月的诗句中,还有一首也极为别致,这首诗便是带些闲情雅致的乐府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怀疑李白究竟是不是仙人下凡。如果不是,那他笔下这些极富有想象力的色彩又是从何而来?若没有亲身经历那天上仙境的生活,又怎么能够如此精细地描绘出这般景致?
在这首诗中,李白完全放下了自己的架子,从一个万人敬仰的高高在上的诗人转身变成为自言自语的梦呓者。,只是在诉说起孩提时的种种回忆,且不管有没有人愿意听。这些故事本不是要哗众取宠的,何必还非要纠结于闻者的多寡呢?
儿时的李白也是天真烂漫的,伸着几根肉肉的手指头依偎在父母身边,脑海中浮现的正是天上这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只是那小小的脑瓜还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面瑶台镜半悬在天空中,它又是给谁用来梳妆打扮呢?
如是推想开来,天上一定是住着仙人们的。每当月亮升起,便可看见仙人的两只脚于这盏银盘中若隐若现,而后又隐约寻觅到仙人和桂树的全形。月圆的时候,还能看到白兔在桂枝下面正辛苦捣药。在这个银白色的世界中,一定是没有烦忧的。就像是每月一次的满月一样,一切都是满满的,就连心情也是出奇地知足。
只是月有阴晴月缺,越是不懂这些道理也就越执着于感情的圆缺。当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人们便猜想这是蟾蜍吃掉了月亮。传说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因而才会变得晦暗不明。古有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为什么现如今就没有人拿起弓箭击落那只正在啃噬明月的蟾蜍呢?是应该感慨的,如此现实是要伤却多少孩子的幻想!
那轮明月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不知其是否也沉沦于渐渐明朗起来的夜空中,还是果真被蟾蜍吞进了肚中。再抬头望天,早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了。若在再继续念想下去,反倒惹得自己伤悲。既然已经无可奈何了,何苦还非要给自己加深这份忧愁呢?当初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生活摆在面前,能解决掉的事情就去解决,不能解决掉的事情也就随他去吧,何必心伤?内心虽有矛盾重重,即便已经忧心如焚,也还是要一走了之的,除此外别无他法。
蟾蜍蚀月影,幻境化现实,字字皆物语,流水如行文。看不懂的人,只晓得李太白写下满满一篇志异神话传说;看得懂的人,才知道诗人说尽的是人世千百态,是越长大越孤单的故事,是那只有夜寐的时候才会浮现出来的过往。
但愿何时夜不央,羽衣霓裳梦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