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23

第23章 山雨惹鬼哭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的那一刻,咸阳城就以西出第一站的姿态矗立在众人眼前。其实,咸阳哪里需要这样一条象征文明和经济的道路来彰显自己呢?要论资格,咸阳自然可以把身价抬升到更古老的年代。只是现如今的天下是长安城的,那巍巍京城就站在自己身边。它终是要保持住自己的姿态的,不卑不亢,静静地守住这一西出的名号,或许也理应是种豁达。

"咸阳"从字面的解释看,"咸"当全、都的意思,"阳"则是阳面、向阳的意思。因为咸阳位于九嵕山的南面,渭河的北面,山南水北谓之"阳",所以得名。汉唐时代,凡是想要远行西域亦或者是更远地方的人们,必定都是要在咸阳做短暂停留。若有商队经过,也是要在这里准备好长途跋涉所用的行李和牲口的。这一趟远行,还不知要经受多少风险。

对于因公事而去往西域的官员来说,咸阳又多了一份离别的色彩。这里距长安只有二十里,亲朋好友也都是远远地送到此地,设宴折柳,一表离别之情。

因而咸阳这一古都,却人为地被赋予了各种感情色彩。若不再历经一场绵绵细雨,这样的悲绪是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来往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外,在盛唐人心目中都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杯临行之际劝君更饮的浊酒,就好比是浸透了友人深挚情谊的琼浆,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更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切,以及对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

因而,王维作下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看似是在白白地说着风景,其实更是在幽幽地道出心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的浮尘,在驿馆中就能看到嫩绿的柳枝青翠清新。如今远去,只消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便才觉得自足,是因为出了阳关再西行就很难遇到老朋友了。普天之下,若是有人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不但这杯中酒不得不饮,更有这份情也难以拒收。这世间,还有几人不会为如此衷肠落泪呢?

这场送别之宴或许已经喝了很久了,只是再干了这一杯吧;殷勤告别的话也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归是会到来的,只是再干了这一杯吧,只为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时间越是拖延,对方也就能再多留一刻。哪怕只是无言相对的沉默,只要杯中还有酒,就足以借着这一片春光好上路。

面对这样的情景,难免要生出一些感情。即便不是感怀友人别离,也是要触景生情感叹自己的际遇的。

诗人温庭筠有一次来到咸阳,刚刚好遇到了一场大雨。站在高楼上远眺,咸阳桥头的雨景尽收眼底,于是便做下了这一首应景之题《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从诗句中我们是可以想见当天的雨势的。那大雨就像是一道水帘一般挂在了半空中,隔着眼前的水珠远远望去,似乎所有的景色都蒙上了迷雾。那江面上的钓船若隐若现,是他们找不到了归路,还是这雨势打湿了看景人的双眼呢?不知有没有人对比过,地处西部的咸阳城的雨景竟然和洞庭湖上的春色有着一拼,甚至傍晚时分的浮云都像是从岳阳城飘过来的一般。这可真真是造物主做下的一道奇迹。

温庭筠的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这是一个自小就才思敏捷的孩童,然而天底下大凡如此神童都是要经历一场仕途波折。温庭筠在开成四年--将近40岁的时候--才开始应举,可最后只落得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的结果。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温庭筠当时因扰乱了科举考试的秩序,更弄得满城风雨。

搅扰考场的事情另有原因。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上帮助左右的考生。只是不明白温庭筠心底下到底是如何心思,自己尚且高中不了,又为什么偏偏要在考场上帮助其他人,更何况这还要冒着违反考纪的风险。因此这一次主考官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他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这才出了扰乱考场的一出闹剧。据说这次考试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

这次考试又没能中,这似乎早已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从此之后,温庭筠便绝了科举这门心事,再不涉足名场。这一年,他已然是56岁的高龄了。搅扰考场后,他被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果真如同芝麻大小的官。此后的温庭筠又几经波折,虽以诗出名,自己的生活却依旧穷困潦倒。

读罢这样的故事,总是会唏嘘不已。一个文人,一个只是想要写点文字来维持生计的人,最后却总要走到如此落魄的田地。这岂不是天底下最悲情的事情么?好在悲情总是他人的,温庭筠此时此刻还有着这样一份豁达的态度,登高赏雨,忆起往事无限。眼前的欢乐才是永恒的,以后的事情切留待到以后再去计较吧。

纵然都是文人,也不见得所有的文人都有着一样的心绪,哪怕是在同一地点看到了同样的风景。或者仅仅只是因为一两个因素的转变,就会让人的心境发生彻底变化。或由喜转悲,或由悲转喜,心情的跃动偏偏被面前这些毫无感情的变化牵引着,且待自己回顾的时候,也只留得下一场痴狂。

唐代诗人许浑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了咸阳城楼,他同样看见眼前的一片美景并由此发出由衷感慨,因而也成就了一首经典之作: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在这首诗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诗人许浑在长安长期居住,因远离家乡,一旦登科,思乡之情便一股脑涌上心头。在还没有开篇之前,这样的情绪就已经困扰住他了。况且现如今又正值冷秋季节,山雨还没有落下就先被狂风灌满了衣襟。伸手把衣服稍稍裹紧一些,可心情还总是孤冷的。由此,又哪里能写得出欢快的诗篇呢?

单单只是登高爬楼的脚步就已经显得异常沉重了,又哪堪背负上如此心境?再远看,似乎所有的景色都和故乡别无二致,只是这里终归没有家乡的好天气,连太阳都抵挡不住小溪之上的乌云而早早地隐退,似乎再没有颜面去面对诗人的愁绪。狂风一遍又一遍地胡乱吹着,直把小楼刮得呼呼作响。若是再想起当年秦汉往事,又怎么经得出眼前如此风景的摧残而不落下眼泪呢?

也罢!当年往事提起来又有何用?无非只是惹得懂得此种心思的人多出几处心酸,却始终比不上渭水的姿态,从远古流到现如今,或者还将要继续流淌下去。它从不为岸上风光的变化而悲喜,静静地,一直流下去,更不会做片刻停留。这或许才应该是所有历史故事的最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