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抹不去的味道,总是满满的青涩,这大概就叫做初恋吧。
约是大和九年的时光,杜牧离开了扬州牛僧孺幕府后,又听说湖州(今浙江吴兴县)风光佳丽,更因为此地的姑娘尤为美艳,因而便想要专程前去游览一番。杜牧的名声自是很盛的,湖州刺史知晓杜牧将要前来,早就好酒好菜地备下了招待事宜。谁知,这竟然不得杜牧的心思。游玩数天后,杜牧只是草草地对刺史说了一句"湖州地方名不副实",这就要离去。刺史也深知杜牧的念想,一边拉着他重新坐下,一边打紧地说起了接下来的安排。
刺史开口就直奔主题。他说了过几日便是龙舟比赛,更大赞一番那时的境况之盛,说每年到了这个时节全城百姓都会汇聚江边,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一例外。更有全城中年轻貌美的姑娘们携手游玩,这才真正是难得之事。到了湖州,若不去观看龙舟比赛,可真的是枉走了这一遭。话说到此,杜牧早就动心了,他再不提离去之事,却每日巴巴地望着龙舟比赛的日子。
到了这一日,杜牧从早晨一直流连到晚上,只是为了能寻得一个看上眼的姑娘。只是整整一天的寻觅都没有结果,白白荒废了他一腔情意。傍晚时分,人们都已经纷纷散去,或是不经意的一个回眸,杜牧看到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匆匆赶着回家。虽是年岁不大,这姑娘却生得一副好脸面。只因这一眼,杜牧便动了心。本是有意想要上前提亲,可再想想这小姑娘的年岁,又觉得终是不太合适,最后只得和姑娘的母亲许下约定说,只要等上十年的光景,到时定要好车好马把业已经成人的姑娘接嫁过去。
当时,杜牧还许给这位母亲一箱丝绢作为聘礼,并写一下了一纸协议,定下了十年的婚约。杜牧口口声声强调说,自己先要去长安求得一官半职,十年之后若因其他事由而无法前来迎娶,姑娘便可自嫁他人。
此后杜牧于官场上多次升贬,及至被朝廷外放到湖州做刺史的时候,才又重新想起了当年的约定。只不过这已经是十四年之后的事情了。后又派人多方打探,这才最终寻得当初让自己心动的女子。只是该女子没有等得及当初情郎的约定,她已经于三年前嫁作他人妇了,现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听到这则消息后,杜牧一时间又喜又悲。喜的是,那姑娘嫁的人虽不是自己,可终究也并没有误了青春年华;悲的事情自然就更明了了,尤其在再次得见那女子时,这样多情的诗人怕是也不知道该去作答了吧。那女子的母亲偏偏又领着女儿和女婿登门拜访,在她们心中大抵也终是觉得有愧,当初明明许下了了诺言,到头来留给杜牧的却只是一场空。
明知是自己失信来迟,再看看女子怀中呱呱哭着的婴孩,杜牧不禁一片怆然,这才写了一首《叹花》来赠给这个曾经让自己偶然心动的女子: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要怨恨的事情也只有自己了,若不是白首为功名,又哪里会寻春觅花迟迟归?当年含苞待放的姑娘,现如今已经是历经风雨而绽开得正艳的花朵了。只是春去秋来,每朵花都是要终走向凋残的,这个难逃的宿命又哪里会因为游人的留恋而误了季节?
还有什么值得伤感呢?花瓣虽已凋零,可现如今却是绿叶成荫,更有硕果累累挂在枝头,这才真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啊。若是当初空空等着有情人来采摘话,得一个有情郎尚可,如果遇到了负心汉怕,是只能落得落花随水了无踪的凄然了。
杜牧有些自怨自艾,可悔恨莫及又能怎样?他也是一个旷古的情种子,只要眠在温柔乡中,多少家国天下事都是不想再去操心的。只是有了此等心境的杜牧,怕是已经被官场的尔虞我诈伤透了心。正是再不愿意去涉足那场泥潭,才愿意舍身求得一时欢娱,只望于情爱中能把自己看得更加真切
无奈的是,留在记忆中的爱,被时间之水随地一冲,便淡得了无痕迹,再也没有回首的必要了。当初的小美好,全都化作当下的心伤,随着冷酒一杯杯饮下去,又怎么能暖得了心房?
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
既能解佩投江浦,更有明珠乞一双。
这是诗人郑德璘写就的一首《投韦氏》。这分明又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即便都已经快被说得满嘴生疮了,这样的故事也总是历经千年而不衰。
郑德璘老家是在长沙,只因在江夏有一个远房亲戚,所以每年都要走访几次,且每次去也总是途径洞庭湖。更具有戏剧性的是,在湖边还总会到一个卖菱角的老人。老人家极好饮酒,而郑德璘也算得上是一个爽快之人,一来二往和老人熟识后,每当经过此地他都要请老人到船中对饮一番。
这一天,酒已经过了几巡早就没有人能记得清楚。老人看着眼前的这个后生,他慢悠悠地说出了一道天机。老人告诉郑德璘,不久后在他的身上将会发生一件大事情。郑德璘忙接着追问下去,老人这才说道,只要有贵人相助,一场美满的姻缘就不请自来了。郑德璘再想问贵人是谁,老人又多饮一杯,一面推脱着说自己老眼昏花是再看不透这里面的玄机了,但却又若有味道地说这一切是上天早已经注定的,唯有顺其自然才能水到渠成。
怀着这样一份忐忑的心情,郑德璘的小船便行到岳阳楼下。这里恰有一条大商船停泊着,于远处隐隐约约地可以听见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老人密语说,这是大盐商韦某的女儿,而这条大商船便是韦某自家的。世人都知道,这韦家少女年方十六,容貌是百里挑一的。许多阔少都想娶其为妻,可她偏偏一个也没有看上眼。
郑德璘问到是什么缘由。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了起来。原来,韦家小姐看重的不是钱财,而是才德。再之后的故事便不需老人多讲,郑德璘心中早已经知晓了该如何去做。
这天晚上,月亮高高地悬在半空,像是特意为才子佳人的幽会而设。郑德璘独自站在船头赏月,恰巧韦家小姐也从船舱中探出头来。月下观美人,自是别有滋味。只消一眼,郑德璘就被韦家小姐的美貌惊艳到了。他心中是想着要上去攀谈一番的,但又害怕过于造次,这才百般煎熬地独自站在月下,痴痴地赏着明月,呆呆地想着如玉美人。
次日清晨,郑德璘与盐商的船同时出发,暮色里,两只船又都泊在了洞庭湖畔,只是这一次,郑德璘并未见那划船卖菱角的老翁。
趁着韦家小姐在船头垂钓的时机,郑德璘悄悄取出一尺红绸,在上题写了这首《投韦氏》。然后寻得一个机会把绸布丢给了小姐。这一丢,更是丢出了自己的一颗忐忑不安心。不明就里的韦家小姐打开红绸看过诗以后,不觉脸上泛起了红晕。
一见即钟情,二见便倾心。到了这里,这段爱情故事也算是画上了句点。郎有情女有意,世间还能有多少阻挡得住这份痴情?
后来又有传说提到,韦家小姐当日并非不解风情,她手上也恰有一首情诗作为回赠抛给了郑德璘。只是第三日再起航的时候,洞庭湖上起了大风浪,整条商船被风浪卷进了波涛中,世人再也没有见到貌美如花的韦家小姐。
也有人说,郑德璘遇见的那个老翁是洞庭府君。这方水神本有意是促成这场露水姻缘,只因着前世的一场爱恨情仇,今生的爱情终究再没有续下去。多少神话传说,自此也全都偃了旗鼓。人们大抵也都再不愿提起这段凄艳的往事了!爱情也只是被深锁在记忆冷楚,再经不起半点阳光的撩拨,否则又要断了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