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85

第85章 盛世光年好佳节

古时帝王家均有着春祭红日秋祭月的传统,中秋节便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好日子。论起渊源,"中秋"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了记载。每当秋高气爽之时,百姓田中的耕作也终于告一段落。这一年不论丰收与否,都应该感谢上天对人世间的恩赐。这也使得中秋节的习俗逐渐从帝王家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可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祭月的风俗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中秋节也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便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此后,中秋节真正兴盛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和辞旧迎新的新年相比肩。

是夜,月朗星稀,秋高气爽,是最适合全家围坐院中赏这一份秋景的。在中国人的情思中,团圆总是一件好事情,即便是在慌乱的岁月中,也总让人舍弃不得。于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赏玩明月这件事也就成了最好的诗作:

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今夜月色如洗,天地间的一切都被月色的皎洁涤荡着。再不见盛夏时分难熬的暑热,万事万物都因此换成了另一番景致。秋色澄明,凡尘清丽,连满天星斗都是像是羞了容颜而悄悄躲起来,惟独留下一年中最难得的月色遍洒人间。在人群冷落的地方偶有一两株草叶上沾湿了露珠的晶莹,夜风吹过,随即摔碎在这片生养的大地上,折出这一生最璀璨的光芒。

天上的这颗月亮自古以来便年年念着人世间的场场梦回,却不似人间早已历经了几场兴衰变迁,惟独它自己在那片晴朗的夜空中独守着桑田沧海,这边是故乡,那厢却是挂肚牵肠的思念。

一提到月亮,又要引出几多思乡之情了。这一觞一咏,又使得中秋节蒙上了一层略带感伤的薄纱。诗人王建的一首七绝《十五夜望月》总是会引得多少游子无端泪下。这不只是要责怪这一年的中秋团聚,更是要责怪天上那轮不知人间冷暖的圆月何故要招惹起人们心底的情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总是把庭院染成一片银白,又是快到深秋的时节了,不知就里的人或许还会以为地上铺着的是薄薄一层白霜。这样的深夜里,连老树上的昏鸦都已经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惟独天上落下来的这片月光还在孤零零地清冷着,不管地上的人儿心中是否装得下这份思念。

明月不知人心苦,独撒秋冷落凡间。

单有冷月也就罢了,偏偏还有一场重重秋露不失时机地惊扰了桂花的香梦。月色总是如此幽幽,像是这一腔思乡的心情一样,不染半点杂陈。只是月光无情,全家团聚的人们看到的满是欢喜,惟独独自漂泊的游子却看得自己心中填满了酸楚。

一整个秋天的思念,今夜是要散落在谁人家呢?

再穷苦的人家,再流浪的心,也是要过节日的。如果尚还不把中秋看做是一场欢聚的话,那场代表着旧的结束以及新的开始的除夕夜便确确实实是普天下再没有理由避开的大日子了。过了这一天,又该是一个新的人生纪元。有些心志的人也总是会捋捋过去一年的日子,细数究竟有哪些得失是可以算计到明年的生活中的。这一晚上,围炉夜话便是最好的情调。这终归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日子,年关一过,再穷苦的岁月也总得换上一场新颜。哪怕仅仅是在这一天,得过一日忘忧的人生,也不枉了一年的终结。

除夕夜,不仅仅属于天下百姓,连皇家贵族都免不了俗而要开怀畅饮一番。

在唐王朝的宫殿中,每年除夕皇帝都要大摆筵席,且还要邀请群臣一并参加。人一多起来,酒也就容易多喝掉一些。这些官宦都是文雅的,或者是假装文雅的,赋诗助兴也总是免不了的事情。只是群臣再多文采,也比不过当今圣上玉口一开来得更有气势。于是这首由李世民亲笔写下的《除夜》便成了除夕夜难忘的一道佳肴: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一年的时光说过去也就过去了。人们虽然总是叹息着天长日短,可在临告别的时候,却又总是免不了有着太多留恋,甚至一度留恋到再舍不得向着明年的新春迈出半步。不是不舍得离开,只是一整年的岁月又怎么能在一夜之间就会变成回忆呢?

回忆的幸福,偏偏就是曾经的苦涩。唯希望在新的一年之中,这样的苦难更少一些,这样的快乐更多一些,这样的日子更要悠远流长,甜如蜜糖香如花。

遇了这样的佳节,再有这样的美酒,谁人心中还有忘不掉的忧愁呢?冬天总是寒冷的,除夕虽短,却有足够驱散严寒的温情。只要今夜一过,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不管愿不愿意,都是要迈入新的纪元了。就像是湖面即将要消融的寒冰一般,只因着季节到了,就全都需要改头换面将人们的新生照得闪亮,将东风吹出来的梅花香流送到每一处红尘人间。

这是一段好时光,举杯斟酒静待东方新曙光。饮去的是一年悲欢,空杯斟上的是新一年的人情故事。

唐太宗是一个爱民的好皇帝。和前朝的隋炀帝比起来,太宗简直是人间的慈悲佛爷了。甚至对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来说,太宗也绝对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皇帝,只因他更懂得包容的大气度。

隋朝灭亡的时候,萧氏辗转逃入突厥国。唐太宗即位后,突厥被灭,萧后被接回长安居住。这一年的除夕夜,宫中如同往常一样举行起盛大的宴会,并且还张设了各种花灯。一时间整个皇宫显得光彩夺目,灯光把宫廷照耀得如同白日一般。

或是不忍萧氏一人孤冷地过了这个除夕节,唐太宗便把她也召来一起赏景。宴席上,太宗曾问萧氏如今宫殿中的美景和炀帝时候比起来相差几分,萧氏起先只是笑而不答。待到太宗再三追问,萧氏才开了口说太宗实在太过于节俭了。太宗不解,放眼四望,亮如白昼的花灯装点起来的宫廷怎么还能算是节俭呢?太宗于是又请萧氏讲起了炀帝在位时的境况。待到萧后讲完,太宗这才真正知晓了炀帝亡国的原因所在。

萧后说,隋主在时,每逢除夕,在大殿前与诸宫院各设火山数十座,每山焚烧沉香数车,火光若暗,则浇上甲煎,火焰甚至可以冒到几丈高,香味更能飘到数十里。这一夜烧的沉香足有二百余石,甲煎也有二百余石。此外,殿内各宫中,均要燃点起用油脂制成的灯火,且共计悬着一百二十粒大珍珠照明,那光亮更胜过白日的光景。

随后,萧氏又很谨慎地提醒太宗,这些表面的奢华是隋王朝一步步陷进亡国的泥沼中再爬不出来的原因所在。隋主所干的是亡国事,现如今,也就只当成是警戒之事来听吧。

后来李商隐在他写的七律《隋宫守岁》中就追述起当初隋朝宫廷在除夕夜的宴会场景和行乐大貌:

隋宫守岁

李商隐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早有值守的太监传来了消息,说是已经从东郊迎接回春之神木帝了。一年的春天也因此有了眉目。宫中还正在举行着盛大的娱乐活动以欢庆这一佳节,甚至连梅花都禁不住人世间的诱惑而纷纷绽放。每一个宫殿前都有用沉香和甲煎为燃料而堆起来的火焰,一来为了取暖,二来更可以十里飘香,甚至连饮起献寿用的琼浆玉液都觉得香浓几分。

远处鼓声不断,好似雷神早就醉了身形。远远放着的承露盘像是天上的明月一般,连清醒的人儿都极容易把它们混淆了。那些早就有了些醉意的王宫贵族怕是早就分辨不出究竟是天上月儿明还是地上人儿美了。

若要论起美人,偏偏还有一位最为惊艳的美娇娘没有出现。宫女太监们正准备着用金莲花铺地,好待这位居住在昭阳殿的妃子轻移莲步,踏来当朝皇帝的一场欢喜。

原来,如此奢侈最后却只是为了一个女人。这已经是一场悲伤至极的故事了。今日有酒今朝醉,哪知明日是再没有酒喝了,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够再生着看到几次除夕团圆。生生死死,只在平时的一念间;因小积大,终要断送几场春秋梦。

既然如此,生在皇城中吊胆提心,却还不如委身于平民百姓家过上一场安生日子。幸福大抵如此,人生也大抵如此,岁月便也因着大抵如此的故事而满满地留下了回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