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35

第35章 说话圆通“三字经”

怎样才能具备真正的口才?各家自有各家的说法。我以为,把话说得畅达、圆通、精妙,作到“简”、“快”、“诚”,无疑是最根本的要求,不妨称为“三字经”。

“简”就是平常我们听到的“××有口才”,“××会说话”,往往与出口成章、诙谐生动联系起来。这没错。可是,许多情况下,口才的好,好就好在话不多,极简洁精炼。为什么?因为简则易一言道破,简则信息传递快,简则节省双方珍贵的时间。看几个例子:明代海瑞一次对仗势侵夺民田的董其昌毫不客气,公事公办,而他的手下在具体执行时又更严厉。于是一些官员来替董其昌解围,对海瑞说:“圣人不做过分的事。”海瑞只气愤地说一句话:“诸公岂不知海瑞非圣人耶!”就把他们顶了回去。

元代有一年,京城外闹饥荒,许有壬请朝廷发放救济粮,同僚中有些人责备说:“你的话固然出于好意,但不是亏了国家吗!”许有壬却当即回了一句:“不对!民是本,不亏民,难道会亏国!”这简明而深刻的道理把丞相也说通了,就发了四十万斛救济粮。许有壬一语救了许多百姓。类似上述二例的妙语,我们在读时听时不难碰到。但要做到畅达而简洁,并不容易。这不得单纯的一个语言表达技巧问题,要靠多方面良好的因素。就拿答问来说,大凡能被智者一言道破、一语中的者,对方的问话、言论往往有其破绽,或不合事实,或缺乏前提,或徒有其表,或片面狭隘。说话人只有从实际出发,只有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识破绽,中要害。

“快”是人家问你问题,你隔了几分钟才悟出明堂;人家说了个错误观点,你想了好半天,才开口驳斥,这称得上口才好吗?“快”,至关重要。对人家的说话要点梳理得快,对问题的关键思考得快,对自己如何表达组织得快,才是善于言辞者的本领。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在1897年德国侵略者强占胶州湾,广大民众无比悲愤。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此事,难过地流下了忧国的眼泪。其中有一个人却说:“你们何必这样呢!此事关系大局,有四万万人民共同担着,我们几个人何必担忧呢。况且德国人无礼入侵,以后历史自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而且世界之大,一切都由老天爷主宰,我们哭哭啼啼又有什么用呢?”刚一说完,就有一个人愤怒地打了这个人一个耳光。他捂着脸问:“为什么打我?”那人说:“你何必问呢?我打你一巴掌,是你整个身体遭受的耻辱,为什么你的嘴唠叨个不停呢?况且我如此无礼,将来自会有公论。而且凡事皆由天定,你怎么知道我不会遭受报应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人,一个是阿Q式的软骨头,一个是硬骨头。而那爱国的硬骨头简直不假思索地当即打了前者一记耳光,跟着四句话,快得惊人:硬骨头一下子理出对方的三条谬论,一下子看到了对方错误的实质所在,一下子采取了有力的驳斥方法,因而说得不仅很形象贴切,而且很有力,针对三点谬论,驳他个无地自容。

“诚”则是古人所说:“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惊语。”这句话不错。言为心声,心纯心诚,则言语畅达。言不由衷者,无论如何出不了奇言妙语。

从历史记载看,宋代的王旦是个大度大方的人,寇准屡次在宋真宗面前数落王旦的短处,而王旦专门称赞寇准。一次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然老是称赞他的美德,他却专说卿的坏处。”王旦坦然地说:“这个理所当然,臣在相位的时间够长了,处理政事方面的失误必然很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揭我的短处,这更加可以看出他的忠正。这正是臣尊重寇准的原因所在。”宋真宗听了感到这几句话说得坦率而在理,因此,越发认为王旦品德高。

“心诚则灵”用在语言表达上倒很相宜,要把话说得圆通漂亮,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应让你的话充分体现出你的“诚”,起码的是“真诚”,有的场合还得“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