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36

第36章 宽人责己,社交境界

指责、自责和负责是人们对社交责任的三种不同的态度。我们把它们称为责任三境界。境界不同,则人际交往的效果也不大一样。其中指责最常见,而效果最差。比如:小张和小王恋爱三个月,一帆风顺,就因几句话,非要一刀两断。几经说和,二人才决定重新相处。要说几句话也没什么,况且已经过去了。谁知,小张偏爱钻牛角尖儿,哪壶不开提哪壶,“你本来给我的印象挺好的。那天——”他指责小王说:“你实在不该那么说我妈……”一句话惹恼了小王:“我那么说你妈!你是怎么说我们家人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使本来可弥合的感情,又拉开了距离,终致破裂。在社交中,许多指责是固执、自私、自以为是、心胸狭窄、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是专横和缺乏修养的表现。所以指责必然导致彼此的不满、相互责难、关系紧张,以致“引火烧身”害人害己。假如我们面对一言半语或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宽容、谅解,或者让它不了了之,那将是会避免多少的争执、冲突和不愉快啊!

与指责相比,自责则显得品高一级,技高一筹。据说,有一家在烧饭时糊了锅,按说这是极易生气上火的事。可聪明的大嫂先自责道:“全怪我,光顾蒸馍,没看水多少。”二嫂也抢着说:“这怪我把火烧得太大了。”二哥忙笑道:“不!怨我抱的柴太多了。”小妹不好意思地说:“是我添水添少了。”大哥却安慰说:“嗯!怨我没挑水!”

不用说,他们经过这么一番自责,顾全了别人的体面,体谅了他人的心情,保护了对方的自尊,“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自然斩断了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线。自责将指责的“责人”转为“责己”,由责难、发泄,变为宽容和尊重。使自己由局外人变为当事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易于协调人际关系。自责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自责成败的关键是个“诚”字,俗话说“心诚则灵”。所以它作为一种交际技巧,无疑首先体现的是人的美德。

自责使你息事宁人,与人和睦相处,甚至还可在矛盾发生后“亡羊补牢”。不过“亡羊”后再去“补牢”,不免有些遗憾,终归有点“马后炮”的意味。可见,指责不足取,自责也不尽善,为人处世还是持负责的态度最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