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41

第41章 充分说理要攻破心理防线

说服别人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由于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而产生的戒备。否则,这道防线将像一堵墙,使你的话说不到他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

(1)利用同步心理

什么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他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于潮流之后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那种不顾自身财力、精力,甚至是否真心愿意而豁出去做的念头,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支配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盲目做出与他人相同的举动。

通常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

(2)利用逆反心理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但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时,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样的话,通常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时,就只有放弃说服他的念头了。

富兰克林做雷电实验时,曾在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论述,也就是“在说服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说服你。”

(3)利用对方的危机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危机感,这种意识使他心生恐惧,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要求上进的愿望。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这种危机感,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一个希望儿子考上大学的母亲,为子改变儿子吊儿郎当的态度而与他进行的对话:

“小虎呀,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紧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整天只知道弹吉他,这样下去不行啊。唉,真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哼,怎么想?我觉得读不读大学都无所谓。那些书呆子们拼了命考上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结果又怎样?像爸爸,在公司做那么久了,还不是一遇裁员就立刻失业啦!”

“话不能那么说呀!虽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员了,可是这许多年来我们家的生活水准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吗?你想要的东西有哪一样没买给你?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劳,全都因为他上过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的缘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们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根本就不可能像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舒服!”

“知道啦!可是我喜欢音乐,想试一试究竟自己能不能靠它闯出一条路来,就算不成功我也不会后悔的。”

“音乐?我知道你喜欢音乐,但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爱好。因为要想成为音乐家是要有特殊天赋的。你确定自己有天赋吗?就算你有天赋,还得加上不断地训练呢!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乐吗?能吗?”

“说的也是……但我还是想试试。”

“喜欢归喜欢,放弃考大学而搞音乐,毕竟太冒险了!”

“嗯,知道了。”

这位母亲的说服相当成功。她巧妙地利用了儿子自己对于放弃大学而专搞音乐的潜在不安全感,让他明确感受到危机所在。

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内心,巧妙地刺激对方的隐衷,使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就能找到他的危机感。这个危机感就是你说服他的一把利器。

(4)树立共同敌人

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将小的共同点扩大,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有同仇敌忾的感觉。《孙子兵法》中有“吴越同舟”这么一句话,原意是讲吴国和越国本是敌对的双方,但因同时面对魏国的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两国只好尽释前嫌,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吴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产生的。

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即使是敌对的两方,也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合作的对象。

其实,“共同的敌人”并不见得真的存在,但可以故意制造一个“假想的敌人”。当然,这必须具有高超的演技,如果演得不够生动,反而会使对方产生反感。不过,为了能够引导一个持相反意见的人反过来赞成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是值得一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