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63

第63章 情真意切,情理交融

谌容同“共产党员”的感情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到某大学作讲演后,对于热心的学生纷纷提出的各种问题,她都给予直率的答复。突然,有人提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敏捷地回答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面对美国听众,作为不是中共党员的谌容,在回答“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的问题时,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个问语的深层意思是“您怎样看待、评价中国共产党”,而这一点又是一个敏感问题,不能随便表态,弄不好会授人以柄。因此,谌容用暗换概念转移论题的策略作回避式的应对,将“中国共产党”换成“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丈夫”,将私人感情换成夫妻间的感情,并顺势推出“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机敏而睿智,得体而巧妙,既回避了难题,又风趣诙谐。

“踢足球不可能被判刑”

1983年,我国的一位法学家应邀在联邦德国马善学会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举办的报告会上,作了关于当前中国刑法发展的报告。报告结束后,按惯例,各国的刑学者就有关问题向报告人提问。有人问:“人们在行为当时怎样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有位加纳刑法学者形象地提问:“假如一个人在马路上踢足球,在踢的时候并不犯罪,但是在后来踢碎附近的门窗玻璃,因而可能事后被判了罪。对这一点,行为人怎么能预先知道呢?”

报告人微笑着用灰诣的语言答道:“世界各国人民都爱踢足球,我们也在提倡,所以,你可以放心,不至于因为踢足球而被判刑的。”全场响起了一阵阵笑声。

对于“人们在行为当时怎样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这样一个刑法学的理论问题,显然不是很容易阐述清楚的,加纳刑法学者以踢足球为例要求我国的法学家对这个理论问题作出解释。这么深奥的理论却用不足以构成犯罪的“足球风波”来说明,显然缺乏有力的论证性,不过,倒给中国的法学家提供了借题发挥的机会,将“行为人怎么能预先知道”的论题转换成“踢足球不可能被判刑”巧妙地回避了难题,还给对方幽上了一默,从而活跃了气氛。

“因为我爱我的丈夫呀”

北京语言学院组织的一场以“男女平等——女性的出路”为主题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会,在活跃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早已把手举得高高的南斯拉夫留学生桑佐兰,抢先打响了第一炮:“我先提一个问题,乙方说,女性不应该依靠男性,应该自由、民主,那为什么还要结婚?”

“因为我爱我的丈夫呀。”身为乙方的已婚的英国留学生瓦列里灵活巧妙的回答,引起了全场哄堂大笑。辩论会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甲方南斯拉夫留学生桑佐兰“为什么还要结婚”的提问,是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讲的,用以驳斥“女性不应该依赖男性,应该自由、自主”观点的,乙方已婚的英国留学生瓦列里却转移了论题,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来答辩,“因为我爱我的丈夫”,不仅化解了对方的凌厉的攻势,而且取得幽默风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