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行,中国更行
14816400000026

第26章 中国人身体素质世界第几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总数位居各参赛国第一,极大地推动了奥运精神的传播。但是,三大球总体水平远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女排失利,刘翔退赛,都成为重大遗憾,而中国人体质落后、日本人均寿命世界第一,更需要我们多几分冷静。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而言,身体素质比奥运会金牌更为重要,也更有含金量。印度体育官员库马尔曾认为:“当前在第三世界,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应是让穷人吃饱饭,而不是建立一个产生世界冠军的机制。”

中国的体育热往往是国民充当旁观者和看客,坐在体育场或电视机前用眼睛和耳朵参与,自己很少参与体育运动,宁愿花钱吃药,不愿花钱锻炼。中国有30%体育人口,而日本体育人口高达70%以上。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共畅游长江17次,诗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广为人知。随着领袖个人体育爱好和世乒赛夺冠的影响扩大,中国出现了游泳热、乒乓球热、广播体操热和长跑热。

改革开放后,武术热、气功热、健美操热等出现,群众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体质状况改善幅度超过世界平均幅度。然而,中国没有摆脱偏重竞技体育、忽视群众体育的状况。1988年,国家体委主管竞技体育的有6个司,而主管10亿人群众体育的仅1个司。

1952年,日本出台《营养法》,明确提出“充分活动身体,进行合适的运动”。在完成人格培养的总目标下,强调提高体力、运动能力和掌握运动技术。

1964年,日本实行《体育振兴法》,减少竞技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投入,旨在普及体育运动。

1976年,日本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市、町、村三级单位平均有10个体育俱乐部。1985年,平均每411个日本人使用一处体育设施,平均每3350人使用一个游泳池。而同期中国平均每350万人使用一处体育设施,平均每40万人使用一个游泳池。

20世纪80年代,日本体育预算的0.5%用于竞技体育,其余皆用于群众体育,而中国同期竞技体育花费高达40亿元,群众体育仅花费4000万元,和日本截然相反。2004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1.04平方米,远远低于日本的19平方米。

1990年建成的北京亚运村房间档次豪华,1994年建成的广岛亚运村居住空间狭小,设备简单;北京亚运村场地过于集中,虽短时方便比赛,但长久妨碍四面八方的群众锻炼,而广岛亚运会场馆分散在广岛市各地,便于群众锻炼。北京群众每年只到亚运村锻炼几次,每次顶多几小时,大大浪费了使用资源。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认为,“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不摆阔。相比之下,我们的眼光就短了些”。

中国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严重匮乏,有的连必要的操场都没有,学生被迫在校外跑操。2005年11月,山西沁源二中学生在公路上跑操,被货车碾死21名师生。

日本人自我保健意识强,接受健康检查、体质测定和指导,以提高健身技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大中学生和公职人员基本上每人都从事一项体育运动。

1990年,日本体育娱乐费用占国民总支出的15.9%。1996年,日本人均体育用品消费居世界第一,约合900美元。日本还提出终身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协作的目标,从而实现丰富的体育生活。1995年,中国《体育法》颁布,有利于群众体育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实现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只有以人为本,发展群众体育,才能使奥运金牌得到持续保障,才能使整个民族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第五章 谁是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