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干部每天读点金融学
14839400000085

第85章 金融运行的始发点——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等。中央银行独自发行而流通在外的,由社会大众持有的现金与硬币,以及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和银行体系外各部门所持有的现金两部分组成。如果包括英、日等国财政部发行辅币这一因素,则基础货币总额就等于中央银行货币性负债总额。因此,在西方各国都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列出基础货币的方程式,并以此考察决定基础货币量大小及其变动趋势。

以美国为例,基础货币方程式为:

基础货币=纸币(联邦储备券) 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黄金券 特别提款权及外汇——外国存款) (政府证券——财证部存款)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贴现与承兑 (其他资产——资本资产及其他负债)。

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是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分析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经济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媒介因素。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供应或收缩基础货币时,通过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创造或收缩的过程,可以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多倍扩张或收缩,因此,基础货币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高能量货币。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