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县域管理研究
14843100000032

第32章 要努力发展文学艺术事业

地处哀牢腹地的新平,是一块富有魅力的文学艺术沃土,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了勤劳智慧的17个民族,这块神奇的土地给不少文人名士提供了创作源泉,这块神奇的土地放射了民族文化的耀眼光彩。这里已成为九隆神话的故乡,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濮水文化,这里的山韵、水韵、人韵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讴歌。早在1943年,南开大学邢公畹教授就深入彝山傣水,写出了《红河之月》,同马子华先生的《滇南散记》一道,开创了描写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文学之先河。西南联大教授陶云逵,深入鲁奎山,写出了《鲁奎大寨黑彝的民族与图腾》,兴起了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人文、民俗的热潮。近现代史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又培育了马太元、杨本芳、孙汝相等一代文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沐浴着改革的阳光,开发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接受着这块土地的恩泽,广大文学艺术专业和业余工作者为各族人民的励精图治而讴歌,为新平的旧貌换新颜而勤奋笔耕,为新平的振兴发展提供了不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我县的文学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需要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更需要人民。我县各族人民在世纪之交中从事着振兴新平的事业,新平各项事业的振兴和各族人民的丰富实践,需要我们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去讴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县各族人民的丰富实践,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县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活力。我县广大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工作者,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文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深入改革和建设实际,深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中,感受时代脉搏,汲取思想营养,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精神产品,振奋人民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维护和促进全县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随着我国实行“两个转变”,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文学艺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段,从文艺观念到研究方法,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作家、理论家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迅速拓展,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我们广大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工作者,要珍惜时代赐给的良机,勤奋笔耕,多出精品。文学艺术创作具有精神劳动所固有的不可重复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探索是科学发展、文艺繁荣的强大动力,我们从未知领域进入已知领域,除了探索这条崎岖曲折的道路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捷径。我们要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发掘我县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描绘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画卷,开拓我县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新领域。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以造成一种宽松和谐的“精神气候”和文化环境,打破文艺创作中的某些消极的思维定势,以实际行动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地发展。

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文艺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希望县文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中共新平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团结全县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继续发展和繁荣我县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我们希望县文联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