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14

第14章 儿童艺术展览会期间的鲁迅先生(1914年)

1914年6月2日,鲁迅在日记里写道:“与陈师曾就展览会诸品物选出可赴巴那马者饰之,尽一日。”这便是鲁迅与世博会的关系。这里说的巴那马,便是1915年1月1日在美国巴拿马举行的世博会。而这一天,他和陈师曾忙碌了一天,所挑选的物品,便是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儿童艺术展览会”。

其实这个儿童艺术展览会在民国也是第一次,自从1912年发起,本来计划第二年举行的,结果因为第二年国内发生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一时间社会颇有些动荡,展览会便被当作了一个无限期的计划悬挂了起来。查看鲁迅的日记便可知,1913年3月最后天,鲁迅写道:“午后同夏司长及戴芦舲往全浙会馆,视其戏台及附近房屋可做儿童艺术展览会会场不。”

当时,儿童艺术展览是由社会教育司主持的,司长自然要亲自过问,然而,具体操办便是主管图书馆、美术的第一科科长周树人来做了。

对于美术,鲁迅一直是喜欢的,不论是孩子时的描红,还是中年时一直对美术类书籍的阅读,一直到晚年仍一直支持木刻青年们出版作品等,他一直喜欢美术。许广平在回忆鲁迅在北京时的生活时,曾经专门写过鲁迅的阅读,比如刚到教育部时,他的阅读书目中便有《中国名画集》,还曾经做过关于《美术略论》的演讲。因为教育总长蔡元培当时主张在学校中推行美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和鲁迅的想法不谋而和,因为美感是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有了共同的审美,那么,便可以避免很多分歧。为此,鲁迅利用自己业余时的阅读和积累,进行了《美术略论》的演讲。这是一次历时一月的主题讲座,从1912年6月21日起,每周一次,直至7月17日,共5次。鲁迅非常重视这次讲课,每天都在日记里认真记下讲课情况。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提倡美术”一节中写道:“蔡先生也知道鲁迅研究美学和美育,富有心得,所以请他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因之鲁迅在民元教育部暑期演讲会,曾演讲美术,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这是他演讲的特色。他并且写出一篇简短的文言文,登载在教育部民元出版的一种汇报。”

自从鲁迅1913年3月31日和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祐到全浙会馆看了一下戏台之后,一直到入冬,11月6日,鲁迅日记里才又出现儿童艺术展览会的字样,这一天,鲁迅写道:“午后同稻孙布置儿童艺术品。”

这一次是在教育部的礼堂布置的,这一次一下持续到第二年的四月,一下布置了近半年,忙得鲁迅不亦乐乎。

这一次展览品类分得很细,大致有以下诸项:字画、刺绣、编织、玩具、以及杂类的手工制作。为能让大多参展作品都有机会得到展示,鲁迅整整和工作人员设计了无数个方案,最后,将字画的大作品挂帖起来,小作品摆放在桌子上,其他的一些小摆件,也同小画作一样,摆放在可以看到桌子上。

1914年4月21日中午开幕,鲁迅日记载:“午后一时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开会。”至1914年5月20日闭幕,一月整。然而展览虽然结束,还有许多工作并没有进行,比如评选出优秀作品的排名,5月23日,鲁迅日记载:“晴,风,上午开儿童艺术审查会。”这也就将参选的所有作品按门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这项工作费时颇多,直到一个月后的6月24日,才评选出甲等奖151人,乙等奖423人。可见当时参加展览的人数之众。

值得一提的一个插曲是刘海粟,刘海粟当时还只是一位小学生。他有画画的天分,也十分喜欢在纸上涂抹,可,他父亲却并不喜欢他画画,觉得他应该熟读四书五经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才是。恰好,刘海粟的一个堂叔是个哑巴,不会讲话,只好学些绘画,别人家打家具时,他便去绘些彩色的画。刘海粟的父亲可不想让儿子学他的堂叔,那样没出息,可是,刘海粟还是偷偷参加了这一个展览。果然,他画的一幅《螃蟹》,因形象生动,被组委会选中,刊登在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目录封面上。孩子在全国绘画的孩子中都是佼佼者,这才打动了父亲,父亲才勉强同意他画画。

1914年5月20日,鲁迅在日记里写道:“下午四时半儿童艺术展览会闭会,会员合摄一影。”这张照片一共满满的站了五排,而鲁迅作为这次活动的主持者,竟然站在最后一排,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