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15

第15章 鲁迅在教育部期间的薪水

鲁迅对钱财的依赖程度较高,很是幼小的时候,家道中落。家里的钱财一点点变卖,为祖父的牢狱,为父亲的疾病。

去南京念书,东渡日本,这些都是需要一些闲散的银两,然而,家境里已经紧张的周家还有两个正在念书的弟弟。这时候鲁迅便格外地懂得节俭自己。而且节俭过生活,这个习惯一直惯穿了他的一生。

除了买书之外,鲁迅在做公务员之前,一直过着一个经济适用男的生活。

看鲁迅和许寿掌的书信,可知,他一面央求许寿裳帮他谋一个饭碗,一边还接着翻译的活计,因为周作人在日本念书的花费是由他来提供的。

那个时候,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书,一个月的工资是30块大洋。按照购买比率换算,当时的一个大洋折合今天的人民币大约35-40元左右。也就是,当时的鲁迅一个月一千两百块工资。这自然不大宽绰。

然而,鲁迅到教育部以后,收入一下子涨出数倍。

查鲁迅日记可知,1912年7月16日载:“晨收本月份津帖六十元。收初十日《民兴日报》一分。夜雨。”这是鲁迅到教育部上班以后,第一次记录收入。

然而,除了这些津贴费用外,当时,还会有一些额外的,比如去某某地方演讲的车马费。做了公务员之后,鲁迅买书的数量大增,不仅如此,日记里显示,16日发工资,17日便借出十元,说明鲁迅虽然为人节俭,却并不小气。鲁迅日记和书信里常常有借给别人的经历。

学者陈明远,曾经写了一本关于文人收入的书,叫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他详细地列举了鲁迅在教育部期间的收入,如下:

1912年5—7月,每月津贴60银洋;8—9月,每月“半俸”125银洋;10月后定薪俸220银洋;

1913年2月后薪俸240银洋,12月后仅有九成即216银洋;1914年8月薪俸增为280银洋;

1916年3月后增为300银洋。

1924年1月(民国十三年一月)重缮之《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每年加薪)360银洋。但是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2/3即平均月付200银洋左右。

鲁迅日记是离开浙江往北京教育部的路上开始记的。在目前存留的日记里,鲁迅购书的目录很是浩荡。鲁迅是一个热爱整理目录的人,每一个月都会将自己所购的书目列好清单。有研究者清点过鲁迅一生的藏书,从1912年5月到1936年10月17日(即他逝世前两天),这2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花费了10913.65大洋(大约折合现在的人民币960000元),购买了14000多册图书。他每年花在购买书籍上的钱,占他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有充裕的钱来买书,对于鲁迅来说,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1912年8月22日,鲁迅在日记里写道:“晨见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佥事。上午寄蔡国青信。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均出资一元。归时见月色甚美,骡游于街。”

这一年11月初,鲁迅又得到关于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任命,那一天,他跑到琉璃厂大购其书,以示释放开心。我录一下日记:“上午得袁总统委任状。下午赴留黎厂购《秋记小影册子》一册,四角;《眉庵集》二册,八角;《济南田氏丛书》二十八册,四元;《说文释例》十册,三元,《郘亭诗钞》并《遗诗》二册,一元。又购粗本《雅雨堂丛书》一部二十八册,四元。晚钱稻孙来。收二十七、二十八日《民兴日报》各一分。”可以粗算一下,这一天,他一下购买了十二元的图书。而这相当他在两级师范学校三分之一的工资还要多。

所以,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热爱购书的鲁迅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

在我们的旧传统里,文人多清高,耻于谈论钱,而鲁迅却不,你看他在女师大做的那个著名的演讲,多好啊:“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是啊,经济对于鲁迅的要紧,不仅仅在于他的买书,还在于,他的家食。除了绍兴的花费,还有远在日本的周作人岳父母的家用,鲁迅也负担了不少。比如1912年9月3日,鲁迅刚拿到工资不久,便寄了20元给日本羽太家。

除了接济周作人以外,还有一些公益的捐助,北通州兵祸、贫儿院、共和女学校、水灾,甚至连第一次世界大战,鲁迅都捐了钱。

但不论如何,教育公务员的生活,对鲁迅的一生转变重大,接下来北大和女师大讲课,以及发表白话小说走上文坛,都得益于在北京教育部的这几年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