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16

第16章 方家胡同的京师图书馆(1917)

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他将浙江和江苏的一些私人藏书较多的书斋的善本均购买了下来,筹建京师图书馆。要建国家的图书馆,地方上自然是支持的,比如江苏常熟的一个姓瞿的藏书楼,便将自己家所有的藏书抄了副本,而将原本献给了国家。

到了宣统元年,即1909年9月初,张之洞所辖的学部上了一个关于《筹建京师图书馆折》,9月9日被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清政府任命了缪荃孙为监督,徐坊为副监督,杨熊祥为提调,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经过修饰,1910年,京师图书馆整饬完毕,这便是为北京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初建时,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总计不到10万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从南京到北京,绍兴人蔡元培两次被任命为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5月任命江瀚为京师图书馆馆长,馆址仍为广化寺。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开始接待读者。

查鲁迅日记可知,8月22日,鲁迅刚接到教育佥事的任命书。这期间,他正主持设计中华民国的国徽。直到1913年,原京师图书馆馆长江瀚升迁到一个肥差,四川盐运使。于是,馆长一职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祐兼任。既然鲁迅是第一科科长,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图书馆的诸多事宜要由他亲自督办了。查鲁迅日记便可知,1913年2月17日,鲁迅写道:“午后同沈商耆赴图书馆访江叔海问交代日期”。江叔海自然是江瀚,要去四川发财的仁兄,接下来的日记还有,3月6日,鲁迅写道:“下午同沈商耆往夏司长家。”3月7日,鲁迅又写道:“午后同沈商耆赴图书馆商交代事务。”

这便是图书馆交接的过程。

京师图书馆地址颇为偏僻,而且房屋也颇旧。阴雨天气,甚至部门房屋还漏水,自然不适合那些珍本的图书存放,鲁迅有一次下雨天往图书馆去,十分不方便。于是建议图书馆搬迁。

《鲁迅日记》1913年4月1日记:“晴。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赁房屋。”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仅《鲁迅日记》中记载,他莅临分馆即达12次之多,差不多一月一次。

后来,经教育部批准,在另觅新馆址的同时,设分馆于宣武门外前青厂,1914年分馆迁至前青厂西口永光寺街。10月,京师图书馆停止阅览,暂时由广化寺移至国子监。1915年,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重新开放,鲁迅与教育部部分同仁出席了开馆活动并留影纪念。此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粗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

京师图书馆的分馆开馆之后后,鲁迅并不满足,他认为通俗教育能开启民智,又与社会教育司二科通力合作,指导创办了京师通俗图书馆。鲁迅特别指出:“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所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1913年10月21日京师通俗图书馆在抄手胡同开馆,鲁迅参加了开馆庆典。当天的《鲁迅日记》中记载:“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

主管图书馆和美术馆的鲁迅先生,在京师图书馆开馆之初,还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1912年秋天,鲁迅便以教育部的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鲁迅将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拨予京师图书馆。1916年4月,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通过政事堂取得内政部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须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存档。这一点像极了现在国家版本图书馆,同时,这也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不论任何类别的印刷出版物,必须要到京师图书馆存档一份,以备阅读者查看。同年,鲁迅又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经鲁迅据理力争,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

1914年初,热河避暑山庄所藏文津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鲁迅赶赴北大接洽联系,却不料此书为内务部截留。经过多方交涉,1915年9月1日,鲁迅“同戴芦舲往内务部协议移交《四库全书》办法”。10月12日,移《四库全书》入京师图书馆告成。然而,《藏书简明目录》却被内务部给扣下了,仍“发古物陈列所保存”。这可真麻烦,没有了索引,这就意味要查阅《四库全书》,那么对不起,你要先去古物陈列所(相当于现在的博物馆)一趟,查过书目后才到图书馆按图索骥。

1915年7月,教育部决定将京师图书馆迁至位于安定门内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正是因为图书馆的新直落定,并马上要建好的缘故吧。鲁迅才开始去内务部交涉《四库全书》的事情。8月30日,教育部给鲁迅开具了一个前去内务部索要典籍的介绍信,内容如下:“兹派佥事周树人、主事戴克让于9月1日午后2时前赴贵部商定一切手续,即希查照为荷。”

这一下方办妥此事。

1916年,鲁迅的上司夏曾祐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17年1月26日,鲁迅被邀请参加京师图书馆开馆式。他日记里写道:“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

方家胡同的国家图书馆对读者开放达十一年之久,1928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馆舍更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再次搬迁至中南海居仁堂。居仁堂原名海晏堂,是慈禧时仿长春园中海晏堂所建,是一组仿西洋楼式的建筑群,专为接待宴请外国女宾之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将其改名居仁堂,并在殿内接受百官朝贺,做登基准备。后冯国璋、曹锟等执政时都曾在此居住办公。1928年后,中南海改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居仁堂成为图书馆的新馆址。1929年1月10日举行新馆开馆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