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17

第17章 狂人日记发表前后

许寿裳写回忆录,写到当时他第一次读到《狂人日记》时的情形:“……觉得这很像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于是写信去问他,果然回信来说确是‘拙作’,而且那同一册里有署名唐俟的新诗也是他做的。到了九年(民国九年)的年底,我们见面谈到这事,他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这是鲁迅第一次解释自己笔名的由来。关于鲁迅创作小说,自然要提到钱玄同。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写到他写作小说的由来: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这段文字里的S会馆便是绍兴会馆的藤花馆。藤花馆是一个四合院,原有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东边有座藤花池。鲁迅呢,便住在藤花馆的西屋,后移居至朝南的两间小北屋。藤花馆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鲁迅在日记里用简洁的字句渲染过,比如床板缝里臭虫成群,又比如邻居半夜经常喧哗,有时甚至聚众赌博,吵得鲁迅彻夜不眠。1916年5月6日,大约是为了寻些清静,好安心读佛经,鲁迅移入绍兴县馆西边一个院落里的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排朝东的正房,靠着房子还有一棵大槐树,这棵槐树因了鲁迅先生的文字,也颇有名,据传说,曾有一个女人吊死在槐树上,所以那房子便显得鬼气十足,一直空着。鲁迅上过解剖课,自然不怕这虚在文字里的鬼魂,恰好,这空荡潮湿的空气,恰好营造出一股寂寞,暗合了当时鲁迅的心境。

补树书屋朝东的四间房,南首是一间已经收拾好了的住房,北首两间相连,门开在第二间房的中间。1917年以前,鲁迅一直住在南首这间房里,1917年搬到靠北的一单房里,中间那一间稍作了改修,做了食堂间。由于绍兴会馆并没有请厨师,不供应餐食。而所供职的教育部的食堂又老是一棵白菜吃上半月,极其单调,于是鲁迅的饮食基本上是游击状状,今天广和居,明天小排档,很是随意。

鲁迅住在补树书屋期间,开始整理一些古碑贴,抄录一些古籍。这一段时间,钱玄同经常到他这里闲坐一下。据鲁迅日记的记录,有一百多次,有时一月来访达七次之多。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反复而曲折,却从无有好转的迹象。先是1913年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这导致了孙中山发动了第二次革命。然而,很快袁世凯击败了革命军,当上了大总统。1914年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这一年9月,鲁迅的母亲六十岁寿辰,沉浸在读佛经里的鲁迅,资助了六十元人民币刻印《百喻经》。

1915年,鲁迅由佛经开始转向一些画像和古旧的拓本和瓦当文等。1916年,搬入补树书屋之后,鲁迅开始抄录收集到的古碑帖。

而这个时间,外面的世界丰富却并不晴朗,开始张勋复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陈独秀创办的一份青年杂志,在1916年9月改名字叫做《新青年》。当时,北大年轻的教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与陈独秀书》,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接着,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再然后,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成为了《新青年》杂志的撰稿人。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并要求全体中国人都要重新留辫子。大约是此时,鲁迅看不上政府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辞职过,后来,复辟的风潮过去了,才又复职。

1918年4月,鲁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给了钱玄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一篇白话小说竟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21篇随感、论文1篇、小说3篇、诗歌6首。直到1923年,鲁迅发表的小说结集为《呐喊》出版。

大约在1999年夏天的时候,由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部牵牛,请了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的14名中文学者,对民国以来的中文小说进行了一个排行榜。排名第一的,便是鲁迅先生的《呐喊》,接下来的四名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样子》,张爱玲的《传奇》,钱钟书的《围城》。

一百部中文小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排名第一,除了时代的记忆,艺术的高度,恐怕,更多的,是先生在一个黑暗的时代用笔划破的那道裂纹,发出的那个急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