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与食疗
14866400000004

第4章 冬篇

从立冬开始,经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为冬季。在这为期三个月的严冬季节中,其气候特点,就是寒冷,从草木凋零,昆虫蛰伏,直至天寒地冻,万物生机皆闭藏潜伏,是一年中阴气盛极,阳气潜伏的日子6人体也表现为“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素问·水热穴论》),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为了维护人体阴阳平衡,保障身体健康,冬令养生必须注意遵循“养藏”的原则,从多方面进行调摄,以保护体内元阳的生机。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浮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闭藏,冰冻虫伏,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此时人体阳气亦潜藏于内,故务必要注意保养阳气,早睡晚起,穿着温暖,不使皮肤开泄而汗出,避免寒冷阴邪伤人之阳。精神行为上要神气内守,使志若伏若匿,不宜外露,充分保养阳气。从而使形体和精神活动才能和冬天阴盛阳衰的自然气候相适应,符合冬藏之规律。

道学养生家则认为冬季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温,勿泄皮肤”,“不可早出,以犯霜威”,“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裳,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

冬令起居宜避寒就温严冬之际,寒易伤人体阳气,人们生活起居,作息安排,应以避寒就温为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早点睡觉,以避夜深寒甚之气,以护养人体阳气,保持身体温热;早晨晚一些起床,以得阳光普照,可护养人体阴气。古人所谓的日出而起,日入而睡,就是为了避寒就温,使人体阴平阳秘,恰如《寿亲养老新书·冬时摄养篇》所云“唯早眠晚起,以避霜威”。在冬季穿衣盖被上,也以避寒就温为原则,以暖、软为佳,但又不宜过之。丈保生要录·论衣服门》指出:“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则频添重数,如此则令人不骤寒骤热也。”这样可增强人体对冬天寒冷气温的适应能力,以达御寒防病的目的。过贪厚热暴暖,积热于内,迫汗外泄,反易感寒受凉,或造成阴虚火旺,或引发宿疾。居处宜保暖,冷风不宜直人,户外活动时不能衣着过于单薄,年老体弱者不在户外逗留过久。衣着上注意保暖,老年则既须保暖又不能过于臃肿,而使行动受限;宜着厚底鞋以保持足部温暖,因阳气已虚,不胜外寒,特须注意保暖;易患头疼者立护前额,咳喘者保护胸背,均可避免因寒诱发。冬天寒冷要穿保暖性好的服装,衣料要选择导热性能低的材料,如羊毛、棉、化纤、晴纶等,颜色较深表面粗糙起毛的衣料为好;内衣选择吸湿性和透气性较好的柔软织品;以保持衣服内部的干燥、果暖,穿的要多一点,衣服层次多,在衣服和衣服之间的空气层就多,保暖性就好。头部和脚下也要同时注意保暖,头部散热较多,冷空气到来时外出,一定要戴上帽子,脚因为常在地面站立,更容易失散热量,而人的脚部同上呼吸道有很多联系,所以脚下不能受寒。冬季外出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随着冬季的到来起居方面应坚持早睡早起,睡前最好用热水洗脚,能起到养心安神的催眠作用,对防寒保暖大有好处,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还应经常晒被褥,不仅能防潮湿,还能增加被褥的厚度和空气量,提高被褥的保暖性。冬季气温低,很多人怕冷不愿打开窗户,也不太愿意出外走走,宁愿呆在家里,这样很不利于身体健康,室内空气不流动,不新鲜,很难满足人体内红血球对氧气的需要,对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利。应到室外去散步、运动,进行身体锻炼以提高人体的产热量,增强机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力。在室外锻炼一定要注意,有雾的早晨不要在马路上进行跑步锻炼,一是交通安全,二是雾中含有浮尘,病原微生物等,这些物质会诱发多种疾病。因此,有雾的早晨如要晨炼,应到郊外或公园污染少一些的地方。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人体生理机能相对减弱,新陈代谢相对迟缓,机体免疫力相对降低,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季易发病包括:心肌梗死、哮喘、溃疡病、关节炎、脑血管病等。

综上所述,人体应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根据四时的变化调节人们的精神、作息、饮食等。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乎自然,保养阳气,即所谓的养生、养长;秋冬之季,应保养阴气,即所谓养收、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