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所谓故乡
14867600000003

第3章 对城市的指责

对城市的指责是所有从乡下来的城市寓居者们的众口之辞。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读书或者打工)来到了城市,可是只要他们提起笔,城市在他们的笔下几乎没有好印象,它人情淡薄,灰尘迷蒙,没有家的感觉,嘈杂、充满了邪恶和陷阱,人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没有安全感。而故乡的一切却显得是那么美好,她有好山好水,乡亲们有情有义,叫着他(她)的乳名,每一条泥泞的小路都无比亲切,她的杨柳才是杨柳,她的天才是天,连她的土不啦叽的歌声也比城市的所有歌声都动听。

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惯常心态罢了。其实,人们的内心未必这么想。在泥泞的小路,你去父亲清明的坟上,你的心一定是非常复杂的,你的皮鞋扯着泥巴;当你坐在宽大的城市的客厅里,翘着下班回来的脚,一个人听一张自己喜欢的CD,莫非它的沉醉真在一个乡下大嫂吼出的民歌声之下?你满怀热情地向久别的乡村春节扑去,那乏味的火塘烟熏火燎的日子,那零星的鞭炮声,那冷寂的禾场上的草垛和枯黄的刈割后的水田,真会让你乐不思蜀?

一千遍地诅咒过城市之后,我们这些人,对它漠视和极不信任之后,却依然津津有味地生活在这里,在资讯发达、朋友满天、光怪陆离的城市里。虽然我们一千遍地怀念那田野的宁静,可是在周末我们还是愿意挤进热闹的大街和拥挤的商场,在选购各种商品时展示自己所处阶层的优越感;我们讨厌交际,可是我们却不希望我们的电话与手机总是沉默;我们渴望清贫中道德的纯粹,像乡村生活的那种知足感,可是我们却不停地在城市奔波,想攫取更多的钱财与权力,甚至不惜手段,通过钱与权,来得到漂亮的女人、房子、服装和更高级的车子。城市在展露着我们的才华——是的,只有城市才能够展露,城市把每一个人修理得清清爽爽,潇潇洒洒,而乡村却只会把你这样的人搞得邋邋遢遢,蔫蔫吊吊。这是什么原因呢?城市的确杂乱无章,但是每一个个体却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没有家的感觉,永远是游子心态,但位置使我们每个人能站稳,微笑,盘踞一方,有了成就感。乡村生活所赋予的灵性,乡村的山水给予他的才华,突然因为有了城市而使他大放异彩,是城市唤起了他创造的欲望,把他的纯朴放射成对城市疯狂与堕落的警觉,把他过去躬耕的身影放射成无比坚强的男性姿态,吸引了女性和上司;把他对山水溪河的细致感受放射成对科学、对艺术的巨大把握能力;把他对稻谷与棉花的收成期盼放射成强烈的事业心和忍受力。这就是为什么从乡下来的人一到城市就会变得优秀起来,连相当平庸的人也会无比优秀,他们完全有别于那些城市本地人,他们的吃苦精神和颖悟能力是超群的。

因此,我们这些在城市的乡下人,对城市的指责应当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城市给了我们衣食,丰衣足食;城市给了我们研究的场所、仪器;城市密集的人群给了我们扬名的机会,城市因为钞票的快速流通使我们总能伸出手来抓到几张。在城市我们享受着,出入于各种宴会场所,因此,当我们喷着从城市染上的酒气,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城市了。不能老是说那几句关于人情淡漠、尔虞我诈的陈词。城市不仅成了我们肉体的放纵与享乐之地,也事实上成了我们精神的圣土——如果不带偏见的话。对乡村故乡的歌颂,只是一种古老的美好的愿望,而这种美好大多不带有实际内容,只是一些模糊的意境,它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心灵的真实冲动。

可是,我们无法摆脱指责城市的命运,我们这些在城里的乡下人。因为我们与城市发生着巨大的龃龉,每天摩擦不断。我们的语言与他们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不同,我们的饮食习惯和一些风俗甚至喝酒的架势也与他们不同。特别是当遭受欺辱时,当上当受骗时,我们更加赞美我们的家乡,而诅咒这个城市。我们爱它,又怕它,恨它,对它天生带有警觉与偏见,这就是我们指责它的根源。但,我们即便如此,仍对它抱着浓厚的兴趣,哪怕天天斥责它,却不想离开它半步。我们和城市,永远是一对难解难分的吵架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