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西海固作家的作品,从不同侧面了解这片土地上色彩纷呈的诗意,直到读了火会亮《村庄的语言》和《细微的声音》,才终于拎清了西海固文学的本质意义——“在西海固,你不仅会为一种品质而感动,这种品质纯粹,深厚,不含一点杂质……”。
在宁夏、西部乃至全国,西海固文学一直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话题,《细微的声音》里有两篇文章让读者从源头上了解到西海固和西海固文学的一些断章。《粗读西海固》里提到民国时期地方志的记载中,成全妇女美名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盗匪劫掠,她们淳朴、善良、坚韧、自尊,常常在苦难与不幸中建立起一种非同一般的精神品格,这些品格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西海固的母系特征。西海固厚实的山川大地,滋养的文字与诗意,都是依托这广阔温暖的怀抱生发出来,因此关于西海固文学话题的延伸也就成为一种自发趋势。《朔方》对西海固作家的推重、《六盘山》的自我张显,西海固作家的闪亮登场,作者笔墨着情,记下了亲历亲为的每一个点滴印迹,细致地书写随波逐浪的过程,作为其中的一朵浪花,感受着成长过程中的喜乐,也因此结下了“我”与这两本杂志的因缘: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一连串的名字,他们为师、为友,像附着在灵魂上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这一过程,把很多喜欢文学的青年最初成长时得到编辑老师引领的共性,以感激的情怀表达出来,让每一个曾经受益的文学青年,心灵上都泛起暖暖的感动。
他也没有把自己从西海固的土色土香中分离出来,而是摒弃了浮躁与焦虑,绕开了盲目和自恋,听从心灵的指向,让写作回归内心。不愠不火,像老家七月的一种场景:麦子黄了,父亲圪蹴在地上磨镰,母亲在厨房烧火蒸馍,经过一天的劳动,赞念土地感谢生活的思绪便悄悄在心头萌动起来。这本集子里很多作品都可以放在这样熟悉的情景中来阅读和理解,生活赐予的福祉,作者一点一滴和着灵感记下来,以真实的情景和真诚的态度,与读者一同分享,就像西海固本来的生活,像邻居家的生活,像一个常年在外的人,追忆起童年老家的生活,归于自性,不需要虚构,只需要用蘸满感情的笔墨,书写西海固那些独特而细微的声音即可。
西海固那些独特而细微的声音,有色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散文、小说、小品文、随笔、述评、艺界人物素描,每一种形式都由独特的人物和事物组成。作者在运用这些体裁的时候,像父亲熟练运用各种农具一样,每一种场景都在恰当地表现其最典型的生活征候。《红土梁上的画》尤其有意思。山路上走着归耕的牛和觅草的羊,作者与羊和牛之间心领神会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都成了自然这张大图画中的风景,放羊的碎娃娃正在实践有创意的生活——垒“锅锅灶”烧洋芋。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场景,都是农村生活里灵动的诗意。作者就是从这些生活的情景里脱胎而出,当他成长、远离,再度回归,反观童年的自己,才知道那些充满诗意的生活瞬间并不曾脱落,还在故乡的土地上,还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身上延续着。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像河流,不停地搅扰着人们的生活进程,这片土地上的诗意却像水底的河床,止动归止,引领作者纷乱的思绪回归内心,当意境与氛围契合,笔落纸上,像羽毛丰满的鸟儿一样,四处飞翔,撒下花一样的印渍。让读者终于了解了西海固农村生活的过去,渲染的诗意也覆盖了西海固农村生活的当下。
《细微的声音》将西海固民风民俗里潜伏的小传统,以纯粹、清浅的方式继承下来,剔除了虚浮与躁动,水深则缓流,任山风喧嚣,河床却纹丝不动,厚实而不多愁善感,这就是读《细微的声音》时,读者也感觉内心平和下来,似乎有回声隐约响起的缘由。
“伏里戳一椽,秋后耕半年”,庄里人的这句俗话,将土地与庄稼的关系说得很清楚;村子里唱社火,盖了戏楼,戏台口两边大柱上贴着一副对联“唱尽人间悲欢事,细辨世上大忠奸”;村子里慢慢增加的一些斑斓色彩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有女人出嫁,唢呐悠扬的调子吹得沟沟坎坎都有了喜亮祥和的颜色,女人端坐在驴背上,头上搭着红纱,西海固极有情致的民歌《薅扁豆》也唱着这样浪漫而又凄美的故事。令人想起《挂匾》《醉社火》《罗曼沟》《故乡的小河》《瓦子窝窝》这些作品里,那些与“火家集”“古城”以生命和感情相联结的人事物和他们长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俗,间或“漫”着这样的曲调——“花儿不是我欢乐着唱,忧愁者改个心慌”。原来生活的丰富多彩竟蕴涵在这些常规的习俗里,循着各自不同的轨迹,或浓或淡,或深或浅,重复那种天经地义的章法和格局。从老家门口的那盘石磨出发,生活如圈的范畴不断向外延伸,每天在日月轮回里画着相同模式的圆圈,到底有没有意义?看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的生活,就知道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这就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全部意义,经年累月保持下来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里照样有投影。
《细微的声音》里还可以发现许多熟悉的身影——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他们都是亲朋邻里,胸中蕴山水,笔抒故园情,“字不离性”“苦修内悟”,在其中发散着独特气息,共同织就了西海固浓郁的文学氛围。他们与“我”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我”文学圆周不断扩展起于“一”的“这一个”,所以,这部作品集里他们的声音赏心悦目。作者在这里也扮演了一个编辑老师的角色,向读者引荐每一位文学路途上需要学习的老师,他们的为人与为文,就是写作征程上成功的立言者和见证者。师法自然是一种途径,师法师者何尝不是一种捷径。《细微的声音》里纳入这些独特的声音,在西海固的时间与空间下展示爱好文学与追求造诣的观念与欲望,将变动中隐藏的忧患,如草蛇灰线,匿于其中,朴素地叙述出来。任何时刻,因为写作就在表达内心的细微变化,每一点变化又都无法完全脱离外在的帮助而独立存在,每一个接触到的“个体”都对内心产生了一连串不同的影响,每一篇文章的落笔成型,都是这些影响力聚合而成,尽管这种说法或者理解,说起来有点抽象,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还是真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这种用心用情处,他用细微的声音点染山水和风土人情,慢节奏的表述方式更体现出西海固深层的厚重。《村庄的语言》以语言回归故乡,《细微的声音》以声音回归故乡,经过荒园、山野、榆树、相思坡,循声暗问那些迎面走来,带着书香味的艺术家“河在哪嗒”?在家乡,在故园,在家乡小河旁获得灵感。
作者在《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话题》中提出,西海固文学概念的独特内涵应该有抗争、呐喊、宽容、博大,和人类发展的一些特质并肩前行——文明、进步、正义、善良、自尊、自强。纵观西海固作家和他们反映西海固生活的作品,以人性为底蕴,彰显人文色彩。像各式各样的明珠,每一颗明珠都有无数的面向,每一颗明珠都含有其他明珠的影子,每一颗明珠本身都映射出其他明珠包含的西海固地域和民族风情,这些“明珠”共同组成了西海固浓郁的文学气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质。然后是西海固作家的兴趣、孤独、创造成全了起于一点一画的书写需求,归“一”于平和的内心。
阅读这部作品,似乎在与作者无声地探讨一个话题:为什么要写作?比如登山者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峰在那里。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曾在《为何写作》中说:写作活动包含着阅读活动,两者存在辩证关系,正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才使那个虚虚实实的客体得以显现出来。这世界的丰富多彩,有形与无形,在《细微的声音》里,都伴随着作者的一种意识展示出来。他身在西海固之外,心还在西海固的深处。这本书很适宜在安静的时候阅读,体味那种平淡、内敛,也从中读懂了作者写作的缘由:写作就像一只藏在内心深处的小手,只有它的轻轻拍打,才安妥了我们躁动不已的心灵。
评书作为读书之法,都感受到了内心的细微变化。
(《黄河文学》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