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宁夏,想要略知这片土地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史实,阅读《历代帝王在宁夏》,对脚下这片土地在历史上征战的时空里演绎过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可以略见一斑。这本书是土生土长的固原历史学家薛正昌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像一位对历代帝王极为熟悉的导游,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讲述脚下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星辰划过了历史的天空,读者可以从中约略感知历史学家对待历史人物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作者在专业研究领域潜心修炼,业余时间偶得集成散文集《行走在苍老的年轮上》,让读者从历史文化角度增进对生活的土地上时代变迁、风物人情的了解。
这本散文集共分三部分:第一辑文字——江山之助,倾心抒写“向往山川,亲近自然”的心绪。“一年一度的东岳山庙会过后,我与三弟一同去登山,似乎没有赶上庙会期间的热闹场面,错过了游人熙攘的时间,山上一片寂静。”登东岳山而远望,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想。其立足学术专业,从历史观出发,对自然万物、山川大地怀着一腔敬畏与感激;《固原城的岁月》让读者详尽了解固原这座古城的历史起源、发展,在历史上作为险要的军事重镇发挥过独特作用,蕴藏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固原背靠一座山,面对一条河,这座古城有其无法言尽的厚重历史,作者向时间、空间、世间万物,向历史深处挖掘那些被湮灭在尘埃里的生命痕迹,其以无声的遗址,依然向与它有缘亲近的智者,倾诉着生命永恒的积淀。一部作品,作者与读者,这桥两头的此岸与彼岸,都会在阅读中找寻到某种似曾相识的旧日情愫,因而产生共鸣,也因而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陈思和在其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阐释,越是提供了多种阐释可能性的作品,就越有艺术生命力。”《固原城的岁月》引领读者行走在探寻历史遗踪的幽幽深径,聆听着现实与历史之间某种秘密的谐音,让后人惊异“一处景观,就是一个故事,一处景观,就是一段历史”。固原城在苍翠的山峦映衬下,夕阳为之涂抹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有须弥山、龙泉寺,这些香火胜地早已成为人文景观的轴心景区;瑶池、伊犁、泰山、黄山这些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作者脚印所到,手录笔耕,总是与山水结下不解情缘;《秦淮河边乌衣巷》《皇甫谧和他的墓地》《中山陵与中山先生的安葬经过》,这些文章,感喟历史史实,缅怀先贤,都打上了作者历史人文情怀的烙印。读者游弋在历史的一线天里,任凭想象自由地阐释各个时代风云变幻落下的尘屑,那些携带着原始生命气息的内核,时时激活读者久已尘封的记忆储存。
第二辑文字——心路历程,“从‘家’的意义上,追溯逝去的生活片断,折射的是社会和人生的影子”。对祖父、老房子、小镇、工作过的乡村小学,都怀着浓厚的感情,追忆里充满深情的惦念。《永远的独木桥》《泉水悠悠》《夕烟》《秋雪》一组散文借景抒情,引领读者走进西海固土地,看天地风物,如在昨日。《永远的独木桥》之所以难忘,“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对作者的心灵产生过影响,有逾越的艰辛,也有撑持的欣慰。几十年后,河已干枯,桥已不再,牵动童年情思的故园旧貌物换星移。作品如同一座桥,联结了过去和现在,延伸了未来与遐思,让作者又平添了一段惆怅。这些作品渗入了作者的心理、气质和情感,他用语言文字展示故园岁月,同时也展示了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者敬畏历史遗存,敬重故园风物,敬仰受益的历史人物。史念海先生、陈奇猷先生、吴晗先生、吴祖光先生,这几位前辈先贤,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无论是直接受教或间接得益,他都一一表达敬意,这种谦逊让读者读出了感动:面对浩瀚的历史,人只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个体的渺小与伟大,在相对的时空里,唯有感激与珍惜才是前行的指针。
《酿一杯怀旧的酒》提到“经历了盛夏,转眼又是金秋时节。我陪妻子登东岳山,再过些日子,她就要参加中国援贝宁共和国医疗队,远离故乡。”由此有了这本散文集的第三部分内容——域外行踪。其感情基调始于送别,记载了访亲过程的见闻,以历史学家的敏锐眼光,审视异域乡俗,风物人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域外风情画,提供了可供鉴赏的透视效果。《西非贝宁的葫芦文化》中写到,“非洲黑人的院子里,近乎家家都栽有葫芦树”,对我们来说以观赏为主的葫芦在非洲却是如此的普遍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仅一只小小的葫芦就可以完全显现差异,这世间一草一木皆有识者,世界才如此绚丽多姿。葫芦用来盛饭盛水,是为餐具;以葫芦为原材料制作的乐弓,是为乐器;“在葫芦器皿上制作的烙画,更是一种工艺品”;“如果从更大背景上看,葫芦文化是世界性的古老文化,中国的葫芦文化也十分丰富。深层的文化背景方面,有些是相通的”。这就是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眼前的实景看到了史学领域共同的存在。西非的雕刻,巴黎塞纳河畔的风光,在作者的笔下,述说着各自的履历,同样吸引着蓝眼睛、黄眼睛的视线。读这些文字,想起费孝通先生作为知名的社会学家,晚年给后人留下的珍贵嘱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箴言涵盖了多少古往今来,月盈月缺,春江潮水,花开花谢,地球这个圆形物上生存的智者的思考和探索啊!
这本书“追忆已经逝去的日子,真是如同酿就的陈年老窖”,愈久远愈醇香,令人回味无穷。画家黄永玉说过,“世上所有的大桥小桥都是难忘的”,因为它延伸了人们向往的空间,达成了人们超越的愿望。如同读这本书,与作者对话,感受到一位导师把读者引入更广阔的视野,让其在喧闹的声音之外,尚且于月明风清的夜色下,聆听来自故土、山林、亲友以及异国他乡那些让心灵回归宁静自然状态的声音。让人从“两边”(是非,恩怨等等对立的概念)世故人情的牢笼里解脱出来,平和地感受来自故土与亲情的眷顾,消亡了纷争之后的淡然更余味悠长;对“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的诸多非分企图,也会缓和许多。六盘山,清水河、固原城,这些自然景观涵养了固原的风土人情,滋养了这块土地上文人学者的慧根,让他们时时能从故土的山川风物、世俗人情中汲取营养。也许人有时需要的并不是很多,有一股来自故乡清凉的风,时时吹拂着远离故土的游子,使其心灵感觉到温暖踏实,这就是故乡给人的启迪与关照。固原这座纯朴浑厚的山城,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山林环绕的土地,与其滋养的风土人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时处处都能让外乡人感觉到回归故里的情愫在心间荡漾。西海固广袤的土地,干旱与丰润、贫瘠与富足,同样滋养了西海固作家与学者坚韧的精神,他们的温和与坚守,如六盘山,如清水河,如一杯怀旧的酒,时时以自身的内在精神梯度不断攀援,不断超越。
品味三辑文字,含蓄,平和,没有任何矫饰,只有一位历史学者对故土浓郁的感情基调,严谨的思考,符合逻辑的推断,正如作者在《后记》中申述“散文随笔之类的文字作为一种调试,一直伴随着我,是我心灵与精神的另一个层面的寄托。”读过这本书,再去固原游六盘山,走进森林深处,能感受到古人吴均《与朱无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境界,心灵平和而宁静地享受着自然赐予的一切美景。看老龙潭,荷花沟,也许其风貌依旧,而观赏者的心灵,却有了更多的领悟,因为一个站在历史文化角度的观赏者,会与作者同样对自然万物,对故土风情怀有敬重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