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曾说,我们的历史名胜需要人文灌注。读到柳向荣的诗文集《第九条建言》关于名胜古迹的一些书写,更深切地体悟了余秋雨先生的论断。因为同心清真大寺、韦州康济寺塔、预旺鼓楼、罗山、米钵山,在柳向荣的笔下,都成了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建言者,这种身份的确立,是一个文化人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倾诉。
“这里的古老并不遥远”。这是柳向荣对家乡厚重历史的确认,更是对家乡历史文化价值的一次考量。在《第九条建言》中,柳向荣在用脚步丈量同心清真大寺、韦州康济寺塔、下马关古城和预旺鼓楼的同时,也在用心灵完成家乡那段历史兴衰春秋更替的轮回。
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元砖明瓦,在近似无言的沉寂中,让人体味到一种穿透历史的深刻。而柳向荣以一个文化苦旅者的角度考量这样一段岁月的沧桑与凝重,那些历史厚重的存在,都在这篇文章里举重若轻,源于他对这段历史的深刻领悟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韦州康济寺塔像一把拧干了水分的岁月,像一枚风干的梧叶。它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任人翻阅却从不颠倒页码。提到预旺古镇,最大的年轮就是那座鼓楼。鼓楼上的老城砖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远古的记忆也许就在这里封存,鼓楼就这样成为预旺近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它让人们回想起的那些往事,就像一炉炭火,温暖着预旺的文胆和良心。其实历史离我们很近,恍若昨天,我们不要离历史很远,它关乎我们的明天。
《心被山神踩了脚》是柳向荣的一组游记散文,写了五座山,其中罗山、米钵山就矗立在同心的大地上。随着行走的远涉,柳向荣的文化视野进一步开阔,而他的人文情怀也更加深邃。在他的每次走进都是一次走丢里,令人身不由己融入其中,胸中的“山神”,呈现出完美的意象。这一组写山川风貌的文章,让读者的心在自然的田园里平和下来。
价值思辨是柳向荣诗文创作的“核”。《当代诗词要为西部大开发自觉提升文化价值》等几篇文章更明确地表达他要为同心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盘点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的自觉意识。围绕“同心”创作的这些诗词歌赋以文学的样式,表现文化的内核,是对“同心”文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价值创造,更是一次又一次文化价值的原始积累。
《第九条建言》的内容包括前期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古体诗词,这样的“非虚构”让我们体验了作者的真实与真诚。柳向荣以文字的形式给故乡的山川名胜赋予文化价值,像一道同心本土的特色小吃,耐得住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新消息报》2012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