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刘先生,是因为工作关系。当他讲述自己当兵的经历,写了近五百首诗,投稿后也发了一些,但更多杳无音讯。原来他喜欢诗歌,并创作实践,从部队复员选择了自主创业,诗文之旅时断时续。第一次创业,从当出租车司机开始,四年的时间,熟悉了地域环境,熟悉了风土人情;第二次创业,担任某工地的重任,因业主欠薪,几年下来,有劳动,却没有收获;第三次自己创业,也没有多少收获,还赔了,他又回到了创业的起点上,接着开出租车还账;现在从事印刷业,算是第四次创业了……
当刘先生平和地叙述过去的经历,没有提到辛酸,仿佛在谈论一个蝉蜕的过程,一次挫折,一次抗争,一次经验,一种收获。听他说话,感觉到对面是一泓平铺的水面,是湖还是大海?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像普通员工,看不到他现在作为一个企业老板的膨胀气势,还是那样警觉和自省,虚心向顾客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也许很多企事业大老板都在学习中成长,谁能像他这样把自己放在客户中,来体验共同的需求?
几经转换,他最终又回到了与文学相关的轨道上,文艺界的朋友甚多,《解读润丰源》里有很多本土名家撰写的文章,既是对他作为朋友的支持,也是对他事业的鼓励。文化与企业联姻,张贤亮的转型就是极好的范例,刘先生冠以“文化儒商”的美名,窃以为并非有过。
偶尔因工作关系的会面与交谈,收获不少,真正感受刘先生良好的心态,还是在翻阅宁夏本土出的一本散文集时,读到他写的散文——《父亲》。看到一个场景,九岁的他在父亲去世后送行的路上,他撑着灵幡在晦暗不明的路上踉踉跄跄地跑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跌倒,像大人们叮嘱的那样,把父亲送到归茔,这一段心路历程是前几年才写出来的。其实这么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能感受他独自撑着一面旗帜,在心灵中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最初为父亲,后来为母亲,为一家人,为自己。正如他的四次创业之路,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支撑,使他变得坚韧顽强,从他的状态中看不出任何一点存留的痕迹,当兵之后更锻炼了这种意志,所以他复员的时候,选择脱离常规,自主创业,其实与自九岁开始的深刻记忆是有关系的。独立支持,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骨骼,不知在多年的打拼中,是否有人会评说他是一个特别独立的人,仅从这一印象深刻的细节,能够懂得他超然物外,特立独行,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他的外在磨砺的平稳、柔和,感觉不到他身上的锐气,但能感觉到他散发着雍容大气,对一个初次相识的人,从未有防备,却有被熏陶的感觉,因为识见,因为阅历,因为胸怀,因为成熟。
还是一个孩子从父亲的羽衣下,被无辜抛置出来的,慢慢学会独立行走的过程,更感人至深?
仅有几次简单的会面,聆听他的生活感受,创业理念,浏览居室字画,感受来自文化氛围的滋养,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人生追求:“岩泉不在多,就在方寸之间尔。”
散文《父亲》,因文而知人,虽然未知的还很多。
从写诗到最终选择回到文化创意,其实懂得他的心向所在——从未远离文化滋养的土壤,因为早已把根种下,所以与文化界友人的往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痕迹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今日收获文化领域创业的成功硕果,是必然的缘分,或许人生的风景从起点再回到原点,时间不是问题,而过程才见分晓,精彩的瞬间往往就是自己创造的诗与歌,何必向外去寻求一个未实现的诗人的梦想?
再细读《造就精英之路——献给正在成长的父母及孩子》及《解读润丰源》,更能感受到梦想已落地生根,布满字里行间。
最终发现,与刘先生相识,亦良师亦益友。他的作文与做人还有创业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篇耐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