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14879100000089

第89章 黄

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黏膜因胆红素沉着所致的黄染。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病的一个表现。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瘀阻性黄疸。黄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表现,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男女发病率相近,在我国多为各类肝炎导致。

症状

1.黄疸巩膜、黏膜及皮肤出现黄疸。黄疸在结膜和巩膜最早出现,其色泽能很好反映血清胆红素浓度。深度黄染时口腔黏膜、舌之腹面、软腭、硬腭、体腔液、泪、尿、汗、精液、痰液、乳汁也可黄染。

2.瘙痒足底瘙痒最明显,常表现为晨重夜轻。

3.消化道症状 常与黄疸同时出现,如纳减、餐后腹部不适、厌油腻、恶心、呕吐等。

4.消瘦 常常伴随黄疸而出现消瘦,或发生在黄疸之前,或随黄疸同时出现。

5.其他体征 兼有寒战、发热,或兼有上腹部或中上腹部疼痛。

6.尿黄尿色黄染如浓茶样。

7.陶土色大便 胆道梗阻病人全身出现黄疸,但大便为白陶土色。

8.不同疾病引起的黄疸,除了黄疸的表现以外,同时还有原发性疾病的其他表现。原发病可有肝炎、胆石症、胰头癌、溶血性贫血或感染等。原发性疾病的不适症状,多为肝胆管阻塞所致黄疸的表现。

治疗

1.西药临床上多针对黄疸的原发病用药,而黄疸本身无需特殊治疗,但新生儿的严重黄疸可致抽搐等神经症状,必须进行光疗、换血等方法治疗。辅助用药:①维生素C0.2g,每日3次,口服。②复合维生素B2片,每日3次,口服。③阿卡明0.2g,每日3次,口服。④肌苷400mg,每日3次,口服。⑤益肝灵2片,每日3次,口服。⑥联苯双酯滴丸25 mg,每日3次,口服。

2.中药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急黄三大类,各型治法不同。阳黄又分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湿热并重型,急黄又有实证、虚证之不同。临床可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3.中成药 ①苦黄颗粒1包,每日3次,冲服,用于黄疸性肝炎。②肝苏颗粒1包,每日3次,冲服,用于肝炎引起的黄疸。③利胆片6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胆囊炎或胆石病引起的黄疸。④茵栀黄颗粒1包,每日3次,冲服,用于肝炎引起的黄疸。⑤茵陈五苓丸3克,每日3次,口服,用于慢性肝炎引起的黄疸。⑥茵芪复肝颗粒1包,每日3次,冲服,用于慢性肝硬化引起的黄疸。

4.单验方 ①茵陈60克,大枣7个,煮水喝。②茵陈60克,夏枯草20克,大枣7个,煮水喝。③茵陈60克,丹参30克,大枣7个,煮水喝。

5.食疗 ①玉米150克,薏苡仁50克,共煮粥,每日1次,连用1个月。②经常饮用冬瓜汤。③夏季常食西瓜。

6.其他疗法 ①气功:各种动静气功多有帮助。练功时,以意念引气至肝区,呼气时默念“松”字,将引入之气向四周渐渐扩散,使肝区放松。此功适合于肝炎导致的黄疸病人。②针灸:主穴:至阳、胆俞、阳陵泉;配穴:阳黄选大椎、中封、腕骨,阴黄选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③脐疗:田螺3个,捣烂敷于脐中,专治湿热黄疸。栀子15克,白及粉6克,用一个鸡蛋的蛋清调和,做饼敷脐,每天换药1次。

生活饮食调养

1.发现黄疸后,不要精神紧张,要及时到医院配合医生检查,尽快确定诊断。

2.饮食要注意清淡,可进食易消化的软饭,切忌油腻、辛辣,特别注意勿食猪肉、蛋类及海产品。

3.戒烟酒。

4.多饮水,最好多喝白开水,保持大便畅通。

5.劳逸结合,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

6.发病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的活动。

对读者提示 黄疸只是个临床症状,也是一个很危险的症状,特别是无痛苦性黄疸,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及时确定诊断,只要原发病治疗好了,黄疸也就很快消失了,切不要麻痹。

§§第五章 常见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