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汇聚中关村
14881200000055

第55章 留学德国??在技术上找出路

北京科致瑞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华

李新华,1966年出生于河北玉田。1987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的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建材局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电气自动化室工作。1999年,赴德国、奥地利留学,获得奥地利Donau Univercity Krems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同期在Jetter AG德国进行EMBA实习。2004年,在中关村北航创业园创办北京科致瑞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8万元创业资助。

李新华1999年离开秦皇岛,前往德国留学,那时,他33岁。与当时赴美国、英国等热门国家留学热潮不一样,他选择了德国。“当时之所以选择德国,是因为我本科学的是自动化,而德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顶尖,再加上我本科时的第二外语是德语,还算有点基础吧。”在李新华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了谈话。

李新华在武汉工业大学,当时建材行业的重点院校上完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秦皇岛玻璃设计研究院。在这里,他一千就是12年。

问到当时33岁的他为什么决心出国,他说,实际是想给自己在技术上找一个出路。本科毕业后,他一直在设计院工作。当时整个玻璃行业就只有李新华工作的秦皇岛玻璃设计研究院和蚌埠两家主要设计院,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企业,特别是自动化领域的。同时,12年中,他也接触了很多先进的国外设备制造商,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线。

“我觉得自己在设计院干了十几年了,技术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来的地步??自动化的技术应用,想给自己找一个出路。现在的毕业生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那时候要想把玻璃生产线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全部做一遍,必须熬时间、等机会,因为当时设计院的同行太多了,而且任务很少。我毕业的时候,很多40岁的老同志经历过‘文革’之后刚刚有工作的机会,他们的工作热情比我们要高得多。”

李新华在设计院工作时,除了工程设计及自控研发,还跟企业的技术部门、负责技术的企业领导打交道,他说到其中很多很有感触的事情。1997年的时候,李新华工作的设计院要给辽宁的一个军工玻璃厂提供一整套的浮法玻璃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与电气控制设备,“我们4个同事要去厂里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以及人员培训,每天早上7点从山里的部队招待所骑半个小时自行车,骑十几里山路才到工厂,吃完早饭后,8点准时进厂,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才回去,到宿舍都10点了。那3个多月时间我的感受非常深,刚好是七八月份。”李新华谈到当年工作的艰苦环境,记忆犹新,“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就在一个山村小饭店里看着黑白小电视里升国旗的情景。”他笑着给我们比划着电视机的大小。

除此之外,对当时玻璃厂工人工作的艰苦条件,他也至今感慨。“那时候玻璃厂的工人上窑热修的时候,穿着几十毫米厚的保温棉工作服,窑炉玻璃液温度3000多度,窑炉内的热点测温点是1580度,燃烧的时候,窑的外面也有两三百度。工人热修烤窑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看多了这些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一直在想,自己学的技术应该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我们本科毕业时参观了南京的中国水泥厂,还有上海的皮尔金顿??我们和国外合资的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和国外先进的企业相比,我们的生产控制真的太落后了。”

“原来我们去玻璃厂,要戴上口罩,穿上翻毛皮鞋,熔窑粉尘非常大。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引进这些电气自动化的设备,到1994年我们自行设计的生产线自控系统,玻璃厂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工人的工作环境非常舒适。”李新华说,“自动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带来惊人的变化,潜在的社会效益,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和便利。”

他回忆,国家引进的第一条玻璃生产线集散控制系统是美国贝利公司的,日产400吨玻璃,当时花了1000万元。在那之前,我国的玻璃生产要用一大堆控制仪表、显示仪表来控制,这些仪表装满了一大排控制柜。可一旦用了这种集散控制系统,大部分仪表就不需要了,同时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大幅度改善。现在的PLC可编程控制器,它可以替代原来一大堆继电器逻辑量的控制,而这常常需要很多装满继电器的控制柜,还要把这么多柜子里的继电器以逻辑连接起来。我们早年引进日本水泥生产线、钢铁生产线的时候,光继电器柜子就有好多,一个大房间里靠墙一溜儿全是继电器的柜子。现在用上PLC,就可以把这些替代了。

他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现在的玻璃厂,控制系统就是几十个柜子,整条生产线的参数都显示在电脑上面,工人的工作环境非常舒服。我感觉自己经历的是我们国家技术一开始从需要研发到目前相对成熟的转变。有时候想起来,这个工作虽然苦点,但很有价值。”

李新华现在是德国JETTER的代理商,而JETTER的标语口号正是“自动化,简单可靠!(Automation,Made Eas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