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溪口,位于宁波市区西南,距市区22公里,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乡,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为海内外人士所瞩目。
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在新昌县,由西向东傍镇而过,至镇东首,有两座山岭,即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故有“溪口”之名。又因有武岭在镇的东首,故又称为“武岭镇”。武岭上现有蒋介石1929年居乡时所建城门,三间两房城楼式建筑,门额两面均有“武岭”两字,朝外面的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题,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蒋介石常以“武陵”称溪口,可能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祟尚武德之义,二是“武岭”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谐音,故用“武陵”二字。而故乡对于蒋氏起伏跌宕的政治遭遇来说,确实是一个安静的避风港。
1927年,1931年和1949年,蒋介石先后三次下野,均避居溪口。每一次蛰居,家乡父老都盛情相迎,家乡的风物也给了他不少的安慰。溪口山水如画,自古以来就为旅游胜地。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如奎阁凌霄、平沙芳草、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等。这些景致在蒋氏故居前一线排开,秀水青山排挞而来,清心养性自不必说。
据说,当年宋美龄也非常喜爱此地风物。蒋介石为了宋美龄在老家居住,改造武岭奎阁,此阁当地又称为文昌阁。奎阁依山傍水而建,从二楼客厅向外望去,整个剡溪的美景尽收眼底。客厅中至今还挂有宋美龄的许多山水画作品。宋美龄为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关门弟子,住在溪口之时常有雅兴作画。
宋美龄常住武岭奎阁,很少回蒋介石祖居,即丰镐房,因为丰镐房居住着蒋介石的原配毛福梅。蒋介石非常喜欢丰镐房,特别喜欢这个带有帝王气息的房名,丰和镐这两个字取自西周时期的国都丰邑、镐京。丰镐房在蒋介石当上总统后扩建,迁走25户邻舍,现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庄重典雅。相传扩宅时,蒋家东南角上的周姓钉子户说什么也不肯搬,或许老蒋没有强制拆迁的魄力,或许是老蒋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邻里和睦的愿望,总之这户人家没有搬走,最后还开了一家卖千层饼的店。
蒋介石出生地为玉泰盐铺,也在这条街上,离丰镐房南去不远。因兄弟分家,玉泰盐铺分给长房。蒋介石则随孤母王采玉(王采玉为蒋父二婚)住丰镐房。这条街还有一处蒋氏故居,为小洋房。因建筑所用材料均为石灰和水泥,当时称为“洋灰”,故有其名。小洋房建于1930年,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用。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因父亲之命回乡,居于小洋房。蒋介石请了两位老师到此,严教国学,以解除儿子的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儿媳妇蒋方良女士教国文。今有浙江话剧团排演《溪口往事》,讲述这段往事。小洋房内有一石碑赫然镌刻“以血洗血”四字,为蒋经国在1939年母亲毛福梅丧生于日本轰炸之下时手书,以示替母复仇的决心。
溪口是蒋氏的生活区,而蒋氏的指挥部设在雪窦山上。雪窦山在溪口镇东面,海拔八百多米,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誉。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因此而得名。雪窦山上,蒋氏主要居住在蒋母墓庐与妙高台。墓庐是蒋介石奉母守孝而建,建于1923年,1930年重建。现为11间排房,其四围高松林立,声涛阵阵,幽深静穆。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曾在此长居百十余天养伤。蒋母之墓是极为朴素的浙东常见的土冢,墓前有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寓女中模范、楷模之意。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为蒋介石亲题。墓庐留有碑刻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由谭延阎(谭是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书写;背面是蒋介石口述、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哭母文》和《慰劳蒋总司令文》。蒋介石侍母至孝,《哭母文》中恸哭难抑的孝情,让人恻然。《哭母文》中蒋介石说自己幼年多病,甚至时常病情危重;病刚好就又“放嬉跳跃”,因此经常犯着“水火刀阄之伤”,“倍增慈母之忧”。又回忆母亲自小以为国努力教育自己,记录13岁那年远行读书时,母亲的教诲,“吾辛辛苦苦使汝读书者,非欲攫显宦拥厚资也,所望为国自爱,以保先人之令名足矣。”辛亥革命时,蒋介石督战沪杭,亲朋闻之“骇愕失色”,蒋母却说“男儿报国,死则死耳,何足为虑”,节义凛然。蒋介石说“吾母一生,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确实如此。
雪窦山,风景奇幽,千丈岩、妙高台、三隐潭、徐凫岩等,均景致极佳。传说宋仁宗曾梦游雪窦山,后亲驾游览。看到千丈岩瀑布若银河倒悬,轰声如雷,飞花散雪,蔚为壮观,景色美丽胜过梦中,于是欣然题写“浙东第一瀑”五个大字。妙高台又称妙高峰,千丈岩北上约五百米,因其峰顶有坪如台,一亩大小。台下三面凌空,均为悬崖峭壁,四周群山叠,绿树华盖,中间溪水集聚成湖,为亭下湖,山水相映,天地尽显灵气。登台而望,有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之感。宋学士楼钥游妙高台后曾留下诗句:“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问冈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三进两院,掩于四周松樟翠竹之下,荫凉蔽日,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别墅正门进口有石塔,此塔为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妙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到此每次叩拜。三隐潭是一风景独秀的山涧,其间有三级瀑布,即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上隐潭以幽险见长,中隐潭以清秀取胜,下隐潭则秀奇双绝。一路山岩峭立,青苔斑斑,苍松挺立石隙。湍流急奔,循崖倾落,铿然有声。山林间水气似雾如雨,冰凉沁心。有诗如此描写,“百尺银涛挂石飞,苍崖翠壁紫岩扉。四时不息雷鸣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现建有游览车道。徐凫岩距上隐潭大约四五公里,有一巨瀑,极为壮观。雪窦山声名极大,还在于雪窦寺。雪窦寺在千丈岩东面500米左右,现存雪窦寺为1986年重修。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唐会昌元年(841)改建今址;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来寺主事,刺史黄昆施田1300亩,寺院作了大规模扩建,遂成为十方禅院。南宋宁宗时评定天下寺院等级,雪窦寺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在宋代,从太祖开始,先后为雪窦山下过4道谕旨。雪窦寺为弥勒佛道场,与普陀、九华、峨嵋、五台并称天下五大名胜道场,在佛教中有崇高的地位。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出生于奉化,相传为五代梁时名为契此的僧人。此人身材圆胖、大腹便便,行事有如天台山的济公和尚有些疯疯癫癫,不着常规,整天笑逐颜开。因其常用放下肩上所带布袋的动作,劝人把世俗的一切烦恼都放下,故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死后葬于奉化城北封山的中塔禅院,而主要弘法之地在雪窦寺。雪窦寺现建有33米高的弥勒大佛。
许多人,到这里真的放下了尘世烦恼。著名作家戴厚英在雪窦寺参加了“打佛七”活动,自感泪水悄然流涌。她在《结缘雪窦寺》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感到)我的本性不再是我反复在课堂上宣讲过的具有欲望、情感、思想的‘人’,而是更为广大更为久远、无始无终的生命本体。我声声呼唤的不是住在某处的阿弥陀佛,而是久已疏远和蒙尘的自己。魂今归来,魂兮归来啊!”戴厚英在雪窦寺悟到了自己的慧根。在此悟道的最富传奇意义的是黄巢,据《旧唐书》记载,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兵败,被唐军围困于山东泰山狼虎谷。他的外甥林言,为求活命,杀娘舅取其首级投降唐军。而据古代宁波古籍记载,林言既要保住自身,又不忍杀害娘舅,就找了个相貌与黄巢相似的人代杀。黄巢一直南逃到宁波栖心寺(今七塔寺),受名僧心镜禅师点化,到雪窦山,髡发为僧,可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张奎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后住四明雪窦山,即雪窦禅师是也。”黄巢死后葬于寺前含珠林,遗址尚存,南宋诗僧释鉴《题黄巢墓》诗云:“图王成霸业,自古仗戈矛;英风今何在,都成一古丘。”
雪窦寺历史悠久,名人名僧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到过雪窦寺的古代名人有贺知章、刘长卿、孟郊、皮日休、陆龟蒙、王安石、曾巩、梅尧臣、戴表元、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等,还有知觉、明觉等高僧,日本画僧雪舟,并留下不少诗文。近代有蒋介石、张学良、郭沫若、太虚大师(任方丈14年)等等。此地曾为一代名将张学良囚禁地,在寺西原中国旅行社招待所的平房中读书悔过。在雪窦寺尚存张学良手植两株楠木,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如见当年气宇轩昂、大义凛然的将军。当年蒋介石规定张学良东不出镇海口,西不过曹娥江,心胸积郁的张学良,行于三隐潭之间,该是如何的感受呢?张学良的内心是否放得下?是否甘心做一个隐士?据说张学良那时常在山涧中放爆竹解闷,野史以此认为张氏内心仍然焦灼。
溪口有特产,千层饼、芋艿头、水蜜桃,凡到过奉化的人无不知道此物,而没到过奉化的人亦知道此物,其滋味殊异,尽在不言中。1949年清明节,蒋介石带领蒋经国夫妇和孙儿孙女,祭扫了父母的坟墓。4天后,蒋介石带着家人,黯然登上离乡的渡船,不知在他的行囊中装得下多少溪口的风物?
边走边读
“黄巢”(820—884),唐末农民军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胆识过人,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唐末大起义的总领袖。其有不少诗歌传世,颇见气魄,如《不第后赋菊》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奉化剡源(今班溪镇)榆林人,世称剡源先生,元代著名学者。戴表元早慧,7岁能作诗,而且多奇语;师事王应麟等。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后以兵乱归故里读书著作。元时曾短暂为官,因病辞职。著有《剡源集》、《剡源佚文》、《剡源佚诗》等。诗文清新雅洁,多吟咏家乡山水,表现民间疾苦;与湖州赵孟交情深厚。文章推崇欧阳修,文“如青峦出云,姿态横逸而连翩弗断;如通川萦纡,十步九折而无直泻怒奔之失”。
“太虚大师”(1889—1947),融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独创的见解。其弟子收集整理有《太虚大师全书》。大师有不少诗歌创作,诗歌纯净至极,富含智慧。
“蒋介石”(1887—1975),一生出版的言论集丰富,如《黄埔训练集》、《东征训话集》、《庐山训练集》、《峨嵋训练集》。《蒋介石传》,由杨菁、杨树标著。
“巴人”(1901—1972),原名王任叔,奉化人。曾任《四明日报》编辑,著有小说《疲惫者》,短篇小说集《监狱》,翻译《苏俄女教师日记》、日本长篇小说《铁》等。与许广平、郑振铎、胡愈之等共同编辑《鲁迅全集》。还是我国首位驻印度尼西亚大使(1950),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1966年完成《印度尼西亚历史》初稿。
“蒋经国”(1910—1988),字建丰,蒋介石与发妻毛福梅之子,出生于奉化。曾任“中华民国”第六任、第七任“总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等职。《蒋经国传》作者为美国作家江南,传记较为客观地记录了蒋经国一生,评价蒋经国为“有良心的独裁者”。
“《张学良在溪口》”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祖籍辽宁海城,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是解读张学良一生的两个重要事件。“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于溪口。袁绍棠与董有华所作《张学良在溪口》,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描述了“林为铁柱崖为笼,书作藤镣笔作枷”的溪口岁月,此书亦为解读民国风云的重要著作。
“徐季子”1920年生,奉化人。为研究《文心雕龙》的专家,徐老著有《畅堂文集》、《徐季子文选》、《文心与禅心》等学术著作和随笔,主编《傅璇宗学术评论》。近期出版的《畅堂文集》精选了他几十年创作和研究生涯中各个时期的文章精华。
“丁磊”1971年生,奉化人。1993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曾在宁波电信局工作,因为对梦想的渴望,1995年辞职到广州,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现在任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曾一度雄踞中国个人财富榜首富位置。李今生著《网易掌门人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