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
14888200000041

第41章  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

——南怀瑾

他是人们口中高明的术士,也是备受质疑的“江湖骗子”。他学贯古今,通达佛理,集居士、护法、教授、杂家、宗教家、哲学家于一身。他的一切都如同谜题一般,充满传奇色彩——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

正如南先生所说,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所以,要了解南怀瑾先生其人,自然应该从他的少年时期开始探究。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在浙江温州乐清县地团村。南氏家族在当地是有名的大家族,但地团村是个穷地方,南家也早在南怀瑾祖父一辈就走向了衰落。

南怀瑾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赵氏已经26岁“高龄”,嫁入南家好几年了。在当时,南怀瑾基本上也算是父母的“晚年得子”了。

由于是“晚年”才得到的孩子,又是南家的独子,南怀瑾自然打小就被父母呵护备至。但南怀瑾父亲的“呵护”却并非是溺爱,而是对南怀瑾进行毫不宽容的严格管教。

南怀瑾在6岁的时候被送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学堂——私塾,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在父亲和私塾先生的严厉管教下,南怀瑾将当时还不曾理解的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甚至此后几十年中都未曾忘却。南怀瑾曾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13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在南怀瑾的记忆中,6岁以前总是浑浑噩噩的,没有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6岁到12岁,除了读书之外,就是生病。也许正是这段时间病得太多,把一辈子的病都生完了,12岁以后的南怀瑾几乎没再有过大病,身体一直非常健康。

11岁那年,南怀瑾被父亲送到了县里读小学,当时正处于中国文化新旧交替的时期,上小学算得上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当时县里的小学没有提供寄宿服务,于是父亲就把南怀瑾安置在了一个姓林的朋友家里。刚进入小学的南怀瑾因为是乡下人,常被同学欺侮,但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还是让南怀瑾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寒假期间,正逢过年,而南怀瑾的祖母这一年又正好60大寿,南家大开宴席,好不热闹。这场宴席一直办到了正月十五。也许是因为家里太过吵闹,他决定要去上学。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学,南怀瑾却执意要离开,说要到城里去找同学。最后,在南怀瑾的执拗之下,父母只得作了让步。那一天,南怀瑾一人步行到了县里,住到了林家。结果第二天,南怀瑾就收到了家里传来的消息,说是头天夜里被抢劫了。

南怀瑾的父亲在村里开了一家商店,商店后头就是屋子。据说那些强盗前来撬门的时候,南怀瑾的父亲就被惊醒了,连鞋都顾不得穿就从后门跑了出去。强盗冲进来的时候,南怀瑾的母亲急中生智,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了强盗,并谎称自己是南家的佣人。好在母亲穿戴朴素,强盗也就信了她,最终只把店里洗劫一空。等南怀瑾的父亲带人赶来的时候,强盗也早已经离去了。

这件事一直让南怀瑾感到后怕,如果那天夜里他在家里,恐怕早已经被绑架了,也可能没有了性命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个不幸的事件,南怀瑾说:

如果不大事操办祖母的六十大寿,可能不会招来海盗;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轻言做寿;拿佛学的道理来讲,一个人在“福报”很好的情况下,不要把“福报”都用完了。

南怀瑾在小学的课业并不好,毕业考试拿了个倒数第一,只得到了一个肄业证书。由于南家刚被洗劫一空,而在当时,县里连一所中学也没有,如果要继续上学,就得去温州。考虑再三之后,父亲决定让南怀瑾去学一门手艺,不再上学了。但南怀瑾却不想一辈子做个手艺人。最终,父亲只能由他在家里自修。

南怀瑾有一个在温州读中学的王姓表兄,这位表兄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表兄放暑假回家之际,家里请了一位老师来给他补习,当时,南怀瑾的父亲让南怀瑾也一同过去听课。这位王家请来的老师叫朱味渊,是晚清时候的一名落第秀才,但他的学问却是很大的。南怀瑾与朱味渊的师生缘分也只有暑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在日后,南怀瑾却是一直怀念着朱味渊老师。

古人尤其讲究师从关系,只要是同一个老师的门生,就能称为“同门”。后来,南怀瑾曾说国民党政要陈诚是自己的“同门”,正是缘起于朱味渊先生。在教授南怀瑾之前,朱味渊曾是陈诚的老师。

在跟随朱味渊先生学习之际,一次,南怀瑾在朱先生的书房里看到了一本清代吴梅村的诗集,翻阅之后竟爱不释手。朱味渊先生见他喜欢,便借了一卷清诗给他。通过朱先生的教导,南怀瑾对清代诗歌有了另一番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开始怀疑此前对学诗“须习盛唐,宗法李杜,方为正规,如清初诸家,不可学也”的观点。朱味渊先生可以说是南怀瑾在诗学方面的启蒙者。

南怀瑾家中藏书不少,南先生又自小就爱书如命,无论是《史记》、《文选》还是唐诗宋词,无论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是一些“闲书野史”,他都翻出来读了个遍。

书读得多了,自然也就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了。虽然此时的南怀瑾对外面世界的认知还处于一个朦胧阶段,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萌生想要成为“大人物”的信念。

南怀瑾曾在少年时期抽到过一支签,当时年纪尚小,也不曾有什么想法。但想不到的是,在几年以后,他竟在另一间庙里抽到了同一支签。签文是:

脱却麻衣换绿衣,恰如杨柳遇春时。

飞腾要取蟾宫桂,许折东南第一支。

对于满怀雄心壮志的南怀瑾而言,这支签无疑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他心中那个不平凡的梦。就在那个时候,南怀瑾的一名同乡也开始鼓励他外出去闯荡,说位于杭州的浙江国术馆不要钱,管吃住,毕业后还可以到各地去当武术教练。少年时候看演义小说,那些英雄侠士一直是南怀瑾心中崇拜的对象,能够有机会学武艺,闯荡“江湖”,自然也是一件乐事。

1935年夏天,17岁的南怀瑾告别了家乡,辗转去了杭州。当时的南怀瑾已经结了婚并且诞下了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