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
14888200000042

第42章  抗战时期,负笈求学

在浙江国术馆求学的两年里,困扰南怀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浙江国术馆因经费困难,从南怀瑾入学的那一个学期开始,很多的费用都需要学生自己来承担,一个学期之后,南怀瑾身上就只剩下8块大洋了。就在这个时候,南怀瑾的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乐清同乡”跳湖了。南怀瑾并不认识这个人,但冲着“同乡”二字,还是跟着同学匆匆赶到湖边,看见了那个跳湖被人救起的中年男子。那个中年男子说自己做生意赔光了钱,回不了家,才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南怀瑾将这个同乡带回了学校,把自己仅剩的8块大洋给了他6块,资助他回家乡。后来,南怀瑾把这件事情写信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他,这个所谓的“同乡”是个骗子。起初,南怀瑾还不相信,但多方打听后,很多人都证明那个人就是一个骗子。这是南怀瑾人生之中第一次受骗,但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他也依然持续“受骗”。南怀瑾说:

有时候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他来向我借钱,我还是会借给他。他向我开口,说明他有难处,既然我能帮他忙,为什么不帮。

在杭求学州期间,南怀瑾依然保持着读书的嗜好,并在西湖边上遇到了一个“四眼和尚”。这位“四眼和尚”邀请南怀瑾去了他在西湖边上的“闲地庵”。去后南怀瑾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庙是已逝报业巨子史量才的家庙,隔壁就是史量才给他的姨太太沈秋水修建的“秋水山庄”。史量才出身穷苦,在给报馆送报的时候认识了上海滩名妓沈秋水,在沈秋水资助下,史量才学有所成,后来办了《申报》,沈秋水也嫁给了他。但后来,史量才因为指责国民党“只剿共不抗日”,死在了蒋介石特务的枪下。

史量才很有学问,在“闲地庵”藏了很多书,尤其藏了许多道家的秘本,其他地方都是见不到的。在认识“四眼和尚”之后,南怀瑾便常往这里跑,正是史量才所收藏的这些道书,成就了南怀瑾在道学方面的造诣。

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成绩自浙江国术馆毕业。不久之后,抗日战争就爆发了。那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了第二个孩子。毕业后,怀着一颗热血报国心的南怀瑾没有回家乡,而是辗转到了成都。

在成都,南怀瑾与一个名叫钱吉的人成了莫逆之交。在成都住了一小段时间后,南怀瑾偕同钱吉到了川康边境大小凉山地区,兴办了一个“大小凉山垦殖公司”,这个垦殖公司实际上是一支保家卫国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最终达到了近万人的规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不安。后来,在多方压力之下,南怀瑾不得不放弃垦殖公司回到成都。

在回成都之前,南怀瑾还曾找到一份工作,在宜宾一家报社担任编辑。在后来,南怀瑾与人谈论新闻行业之时常说自己也干过新闻这一行,所说的就是这段并不长的编辑经历。

回到成都不久,南怀瑾就谋到了一个公职,做成都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的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

南怀瑾在中央军校时期,蒋介石正担任校长,虽然南怀瑾与蒋介石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交集,但在南怀瑾的观念中,蒋介石却始终算是他的“老师”。

在军校期间,除了教学之外,南怀瑾依然像在杭州一样,四处求仙访道。

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上,有一座灵岩寺,寺中住了很多逃避战乱的名人,其中包括冯友兰、钱穆、王恩洋等有名的学者。一座住着这么多名人高士的寺庙,自然让南怀瑾心生向往,于是这里便成了南怀瑾经常拜访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南怀瑾结识了盐亭老人袁焕仙。

袁焕仙学问很好,曾在军阀杨森处做过幕僚,并与朱德交好。袁焕仙在灵岩寺期间注意到了常常来这里拜访的南怀瑾,几次交谈后认为他并非等闲之辈,有意想要传道给他。后来,南怀瑾拜入了袁焕仙门下,这一机缘改变了他的一生。

1942年冬天,袁焕仙在成都创办了维摩精舍,南怀瑾也辞去了中央军校的职务,开始一心跟随袁焕仙求道。次年冬天,南怀瑾一个人上了峨眉山,开始“闭关”。

南怀瑾闭关的地方在峨眉山上的大坪寺,大坪寺位于中峰之顶,寺中和尚们的粮食都靠着两个苦行僧从山下挑上来生活十分艰苦。闭关的时候,南怀瑾留下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云作锦屏雨作花,

天饶豪富到僧家。

住山自有安心药,

问道人无泛海槎。

月下听经来虎豹,

庵前伴坐侍桑麻。

渴时或饮人间水,

但汲清江不煮茶。

南怀瑾这一次闭关时间长达三年,三年之间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只一心埋头研究佛教经典《大藏经》。其间,袁焕仙曾特意上山看望过南怀瑾,并为大坪寺作了一副对联,曰:

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

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南怀瑾的“闭关”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南怀瑾家乡人称他是个“老和尚”,但实际上,南怀瑾这一生并没有出过家。在大坪寺闭关期间,为了遵守寺庙的规定,南怀瑾曾削发穿僧衣,但始终没有受戒。这段经历对于南怀瑾而言是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直到几十年后,远在台湾的他与国内联系之时,也没有忘记他在大坪寺的师兄弟们。

南怀瑾“出关”的时候抗战已经胜利了,当时四川省主席王瓒绪邀请南怀瑾出山入官场做官,却被南怀瑾谢绝了。此后,南怀瑾离开了四川去了昆明。不久之后,南怀瑾又远走康藏,拜访了密宗上师。此时的南怀瑾虽然年纪轻轻,在佛道领域已经颇有造诣。

1946年年底,南怀瑾准备从昆明经杭州回家乡,离别之际,朋友为他饯行。这个时候,南怀瑾突然接到一个军界朋友的电话,称一架飞往杭州的军用飞机还有两个空位,于是南怀瑾即刻决定第二天就走,放弃乘坐之前准备乘坐的那架飞机。后来,南怀瑾乘坐军用飞机平安抵达杭州,而那班原本预定要乘坐的飞机发生了空难,乘客无一幸免。

这是南怀瑾自离开家乡之后第二次回来,其间整整隔了十年,但也是他最后一次回乡。这一次在家乡待的时间也并不长,春节之后没多久,南怀瑾再次离开故里,归隐杭州天竺,在此期间,南怀瑾研读了《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

在南怀瑾走后,妻子怀孕,不足月就诞下了一对双胞胎,孩子出生之时一个就已经死了,另一个虽然还有微弱的气息,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也没有能够救活,南怀瑾在许久以后才得知了这件事。

南怀瑾30岁以前的人生是非常传奇的,但他既没有踏入仕途,也没有遁入空门。如果想要做官,南怀瑾有过很多机会,只要他肯迈出一步,自是前途光明,但他却始终未曾涉足官场。南怀瑾年纪轻轻就通晓佛法禅宗,并且对一切佛道经典都用心研读,但他却一辈子也没有踏入空门,这也是让人感到十分意外的。

1947年,南怀瑾曾写了一首诗,名为《自题照影》,诗曰:

前因后果问如何,

眼阔心空且放歌。

浮海十年家国事,

闲情留取付梨涡。

不二门中有发僧,

聪明绝顶是无能。

此身不上如来座,

收拾山河亦要人。

从南怀瑾此诗之中,我们大约能够明了为何他既不入官场,也不遁空门。不入官场,大约是因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不遁空门,则是因为放不下尘世间的事情,依然意图“收拾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