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小说赏读
14889700000078

第78章 杨氏三兄弟——康誉之

题解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以农业为主,计口授田,自力耕织,均分生活资料,没有私有制、战争和剥削,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乌托邦思想。

原文

宣政间①,杨可试、可弼、可辅兄弟,读书精通易数,明凤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于兵书尤邃,三人皆名将也。

自燕山回②,语先人曰:“吾数载前,在西京山中,遇出世人,语甚款。老人颇相喜,劝予勿仕,隐去可也。予问:‘何地可隐?’老人曰:‘欲知之否?’乃引予入山,有大穴焉。老人入,杨从之,穴渐小,扶服以入,约三四十步,即渐宽,又三四十步出穴,即田土,鸡犬陶冶③,居民大聚落也。至一家,其人来迎,笑谓老人曰:‘久不来矣。’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此中地阔而民居鲜少,常欲人来居而不可得,敢不容邪?’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且杀鸡为黍,意极欢至。语杨曰:‘速来居此,不幸天下乱,以一丸泥封穴,则人何得而至!’又曰:‘此间居民虽异姓,然皆信厚和睦,同气不若也,故为同居;苟志趣不同,疑间争夺,则皆不愿其来。吾今观子神气、骨相,非贵官即名士也,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子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之属④,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之物,在此俱无用,且起争端,徒手而来可也!’指一家曰:‘彼来亦未久,有绮觳青珠玑之属,众共焚之,所享者惟米薪鱼肉蔬果,此殊不阙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衣食于他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今吾兄弟皆休官以往矣,公能相从否?”

于是三杨自中山归洛,乃尽捐囊箱所有,易丝与绵布绢,先寄穴中人。后闻可试幅巾布袍卖卜⑤,二弟筑室山中不出,俟天下果扰攘则共入穴,自是声不相闻。

先人常遣人至筑室之地访之,则屋已移三主,三杨所向不可得而知也。及绍兴和好之成,金人归我三京,余至京师访旧居⑥,忽有人问:“此有康通判居否?”出一书相示,则杨手札也。书中致问吾家意极殷勤,且云:“予居于此,饮食安寝,终日无一毫事,何必更求仙乎?公能来甚善!”余报以先人没于辛亥岁,家今居宜兴,俟三京帖然,则奉老母以还,先生再能寄声以付诸孤⑦,则可访先生于清净境中矣。未几,金人渝盟,予颠顿还江南,自此不复通问。

注释

①宣政:即宣和、政和,均为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政和元年为公元1111年,宣和末年为公元1125年。②燕山:山名,在北京北,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东西走向。③陶冶:烧制陶器,冶炼金属,以满足生活、生产之需。④比纩:丝絮。⑤卖卜:以算卦为职业。⑥京师:指开封。⑦诸孤:作者因刚死去父亲,故自称孤儿。

赏读

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作者在作品中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聚居百姓的大村落里,虽然姓氏不同,然而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惟计口授田,以耕以蚕,不可取衣食于他人耳”,生产资料也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没有战争和剥削。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但是作者所描写的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饱含着对现实社会黑暗、腐朽、落后现象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跳出了当时“心安意适,再求成仙”的思想蕃蓠,这种艺术思维中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这篇小说文笔精练,情节描绘细腻,特别是村中情况,细节描写突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说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