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农民故事
14891100000019

第19章 贫困农村的痕迹

何梦杰

本次实践,我选择的是莆田一个贫穷的小村。之所以选择这个村,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村我比较熟悉,对该村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之前已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村比较穷,具有某种代表性。

在这个村子中,村领导实际上不存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村干部无从谈起,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民也并不富裕。因此,我所选的四个例子中,都是农户,只有两户现在基本脱离土地——实际上,他们在有自己的一份事业的同时,都背靠着土地。他们四个不能说非常典型,但至少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经历各异,代表着经营不同行业的农民不同的心态。

刚开始第一户访谈,我有些无从下手。根据事先的了解我知道,他身份简单,但经历却不简单,知名度也不低。因此,有好多事情等待我去了解,有好多问题等我去发现。还好他很健谈,在我约他谈了一次后,他第二天主动提出再谈谈,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没有拒绝,当然收获是非常大的。接下来的访谈,因为有了一点经验,我就长驱直入,根据我事先了解的情况,对一些问题,如政策、资金筹集等问得很详细。后面三个农户的访谈,目的性比较强,避免了访谈时提问题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对方讲到兴致处,话题扯得太远。经过一周左右的访谈,我开始整理资料。整理过程遇到了很多问题,于是我通过再次访谈,理清这些问题。最后,修改已经整理出来的资料,再按要求写成文章。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很多农村问题有了新的想法,也想过造成它落后的原因。我的一些感想叙述如下:

感想一:土地急剧减少,保护基本农田的国策怎么办?

据我的调查访问,这个村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盖牲畜圈、盖房子等,渐渐蚕食原本已经非常稀缺的土地。改革开放初,土地还是归生产队统筹使用的,那时候占用土地要经过一关又一关的审查,加上不断开荒等措施,土地没有什么减少。但是,当农民渐渐富起来,土地又是承包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给很多不合理用地的农民以可乘之机(农村有个特点,一个男的活在世上,一定要盖房子,哪怕盖房子的钱是高息贷来的)。到如今,该村人均土地不到半亩。半亩不是小数目,但是该村几乎没有种经济林,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很贫瘠。所以,种田是不足以养活农民的。只要某户所有成员都是种田的,就属于当地最穷的阶层;而且,家里农民越多就越穷。

感想二:围海造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原来的村子,靠山临海,风光秀丽。虽然经济不怎么样,但至少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一流的。农田虽贫瘠,但大家可以去海里捕鱼,上山找果子等,不至于被饥饿所困。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膨胀厉害,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于是有了垦山为地、围海造田的政策措施。事到如今,村边几乎所有的山都变成了农田,原来蓝色的大海现在也没有鱼虾生存的余地了,都变成了一片片农田。据我的调查访问,这些围出来的海地,承包给外地人(其中四川人居多),村里收取一定的费用。至于田地种什么,由承包人决定。现在,大部分造出来的海田都种上了该村从来没有种过的棉花。种棉喷洒的农药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上沿海的防护林被砍掉,台风一来(该村每年都要经受几次台风袭击),几乎很难抵挡。在我调研的时候,也就是当地农民收花生的季节,花生对于该村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由于今年的两次暴雨,农田被淹没了好几天。这个夏季,几乎所有的农户,花生收成不及往年的三分之二。足以可见围海造田的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对农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感想三:种田人口成几何级数下降,该村真的要“集体农转非”?

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看到在村里种田已经不能解决生活问题了。于是,现在村里存在着“老年人守家,中年人农闲时出去打临时工赚外快,年轻人统统都出去发展”的现象。我去村里的农田考察时,看到一片片的土地上,只有一些年纪已大的妇女,带领着几个上小学模样的小孩,从早摸到黑,一天累得顾不上吃饭。村里的男人都不种田了,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种田了,村里的老一辈农民也对种田渐渐不感兴趣了。走到田野边,放眼望去,在一片片的农田中,隐隐约约隐藏着这一块那一块的荒地。土地已经渐受冷落了!在我访问的几户农民中,都表示自己家的农田已经有所减少,因为劳动力跟不上了,一家能有一个纯劳力做农活的已经很不错了。该村居民难道真的都要农转非?非也。

据我调查,村里户均五口人,平均下来,大约是一个老人,男、女主人,两个孩子。老人不用说,农忙时出点力,其他时间闲在家里。男主人一般打工,不涉足于农田,现在要打工赚几个钱也很难了。女主人有可能是打工的,有可能是作农田的,后者已经越来越少。两个孩子要么正在读书,要么无业等待出去发展,不愿意种田。一家几乎没有人有充足稳定的收入,而政府每年征收的农业费用不知有多少,生活水平非常低(当然有个别户比较富裕)。所以该村居民尽管种田人口大减,但大批闲置劳动力无从落脚。这也许是中国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实际的调查却使我们不得不深思。

感想四:资金筹集难,对想出去创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是个极大的难题

该村现在聚集大量的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出去闯荡世界,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然而,当我问及那为什么还呆在村里时,他们反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资金支持。或者,更准确地说,资金筹集成本太高。由于大多数家庭不富裕,有闲置资金也害怕投出去收不回来,要通过私人贷款,只有付出高利息。而高利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谁知道会不会赚钱,谁知道赚的钱够不够付利息。私人渠道打不通,公共渠道可以说没有。镇里的信用社,贷款要求非常高,大多要有抵押,或者要有担保。于是,大多数年轻人只能想着外面的精彩世界而大声叹息。我想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或者直接给他们创造就业条件,或者给他们创造筹集低成本资金的机会,让他们自寻职业。

感想五:知识匮乏,人才奇缺,教育问题不解决,该村如何发展?

该村受教育水平非常低。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非常少,大多上完初中就结束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村里有不少只上过初一、初二却拥有初中文凭的年轻人,更有一些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在我走访的农户中,只有两个人后悔当初受过的教育太低。其他人均表示上学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不如出去打工。农民观念的转变还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啊!

据我调查,该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家庭经济困难,付不起越来越高昂的学费;第二,学校的入学门槛也越来越高,成绩不达到一定程度,很难上高中;第三,农民看不到受教育的远期收益,只认为上学纯属多余;第四,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作怪,很多女孩子只上到小学或者初一就辍学了,他们认为女孩子终究是女孩子,没有必要接受很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