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长寿的奥秘
14897000000018

第18章 恬淡虚无

历代养生家都十分推崇“恬淡虚无”、“淡泊名利”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开始倡导“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到了战国时期,庄子进一步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一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也继承了这一养生理念,提出“恬淡虚无”的养生原则。几千年来,这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何谓“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实际上就是“清静而无所作为”的意思。“恬淡”叫人不要热衷于名利,“淡泊”意为“恬淡寡欲”,无所追求。如果作为一种单纯的养生观,这种理念似乎无可非议,目的是劝导人们静心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但作为一种人生观来说,就有失当,尤其是对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来讲,更是显得有些消极沉沦。这不仅有失养生延寿之真谛,而且有碍于积极向上的养生之道。

的确,古今中外,有很多“恬淡虚无”、“淡泊名利”而长寿的人,活到100岁以上的也大有人在。就拿现代人来说:海南五指山区的黄桂元,一生爱劳动,无奢望,年逾百岁;古二妹,广东梅县人,早睡早起,常做家务,也是年逾百岁;罗乜跃,广西巴马县人,一生务农,早睡早起,不仅自己年逾百岁,其老伴也活到103岁;曾熙和与余尚英夫妇,湖北宝山县人,一生都从事农业劳动,无所追求,双双活到100岁,成为百岁夫妻;阎张氏与苗张氏,河北乐亭县人,两人终生爱劳动,不愿闲着,更无名利困扰,成为年逾百岁的孪生姐妹;王家发,湖北省钟祥县黄坡村人,放了一辈子牛,活到104岁;唐逢玉,湖南省怀化市活水乡农民,活到110岁;范香秀,湖南省桃江县高桥乡人,活到108岁,用她的话来说:“早睡早起,三饱一倒,比神仙还好,睡觉是最幸福的事”;田崔氏,吉林省辉南县人,喜爱曲艺,一生爱看“二人转”,竟能活到152岁,“恬淡虚无”的确给她带来了如此高寿。亚加诺夫,是原苏联高加索山区农民,一生务农,活到135岁;赫罗莫尼,巴西迪米纳斯镇人,奴隶出身,“淡泊名利”,活到124岁。国内外的实例太多,无庸赘述。

由此可见,“活淡虚无”,“淡泊名利”,对延年益寿来说,不无道理,无可争辩。问题是,如果世人都能如此养生延寿,其意义何在?人生价值何在?这里我并非歧视平民百姓养生延年的意义,人人都有享受百岁的权利,其实自古至今,很多志士仁人、专家学者、知名人物,大多能坦然看待名利,但积极对待名利,也同样可以到高寿。

实际上,有名利思想原本也无可非议,它能激励人们去奋斗,去拼搏,成为一个人前进的一种动力。人不能没有追求,但不能贪婪;人不能没有进取,但不能自伤。名与利本身无过,关键是怎样处理好名利与养心养生的关系。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努力使自己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甚至名扬天下,或名垂青史,有何不好?作为一个厂商经营者,努力创造更多的利润,争取更大的收益,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回报社会,有何不妥?权力是名与利结合的象征,只要是公平竞争,为民掌权,执政为民,有何不对?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正是由于他们努力奋斗,求取功名,结果名扬四海,流芳百世。就以近代名人养生而论,著名书画家林散之(1898~1990)活到92岁高龄,他的养生观就是“温和、恬淡、自适”;郎静山(1892~1995),国际著名摄影家,其养生格言是“生性豁达,淡泊明志”,也有103岁的高寿;年近百岁的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的养生座右铭是“正直、勤奋、淡泊”,他曾说过:“只有淡泊,才能抵制各种诱惑,潜心去做学问。”再如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活到100岁,他的格言是“不为名利所累”。

一个人一生中都无所追求,那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摆脱“恬淡虚无”的误导,摆正追求名利与养心养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