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长寿的奥秘
14897000000019

第19章 遇事不怒

古今都有一种养生观:“遇事不怒”。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养生家嵇康在其《嵇康集·答难养生论》中说:“养生五难……喜怒不除,二难也。”唐代有位著名长寿者,名叫张公,劝人戒怒,主张“百忍”,后其族人根据他的养生长寿经验,写了一部《张公百忍全书》。清人林则徐曾特意为自己书写了“制怒”二字,悬挂堂中,告诫自己“遇事不怒”。清末湘军首领曾国藩说过这么一句话:“养生以戒恼怒为本”。伟人毛泽东曾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心情舒畅,永不发怒。”长寿老人徐特立也坚持做到“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著名儿童文学家、大学教授陈伯吹和96岁的著名老中医窦紫丰等人的养生经也都有“遇事不怒”这一条。

由此看来,“遇事不怒”也是一条养生长寿的原则。果真如此吗?值得反思!因为这对于性情急躁易怒者的养生延年,必是一种误导,会成为这类人群长寿之路上的一种沉重思想障碍。

现代医学为了研究人的性格与长寿的关系,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两种。A型者表现为性格急躁易怒,遇事容易激动,缺乏耐心,好胜心强,或称“急性子”;而B型者则相反,能耐心容忍,从容不迫,多思善虑,优柔寡断,精神压抑。

古人云: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是说一个人的性格是比较稳定的,难以改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生理现象,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润,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这好像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时下雨,有时干旱,这是正常现象。

A型性格的人为什么容易急躁发怒,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或与血型有关,或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等。确实有一些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患者,性情暴躁易怒,我常以“理智”、“忍让”、“乐观”等道理加以规劝和引导,但患者绝大多数均认为“怒气在胸,难以控制”,或者说“道理都懂,但身不由己”。

还有一些人的性情暴躁易怒,与年龄因素有关。正如唐代医家、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说:“人年五十以后,健忘嗔怒,情性变异。”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也指出:“年老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尤其是女性更年期或月经期阶段最为突出。

据医学科研人员研究,A型性格者在发怒暴躁时,与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有关,当神经内分泌系统机能紊乱时,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人容易兴奋,容易与人发生摩擦,一点小刺激就容易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急躁易怒。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爱尔马曾经重点研究了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人的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的“气水”。爱尔马把人生气时呼出的气变成的水称之为“生气水”,然后将“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1984年,英国学者也曾报道,好生闷气者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

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动物在生气时体内会分泌毒素。为此,爱尔马告诫人们:千万不要生气,极度的情绪万万不能在心里积压过久,久了会出麻烦,甚至危险,应当用最开放的办法,包括大声叫喊,或高声谩骂,或放声痛哭等,将那份过剩情绪尽情倾泄出去,越痛快淋漓越好。这正如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所说:“夫喜怒哀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吣止之而乱。”意思是说发怒之情,可以调节它,而不能制止它,调节则气顺,制止就会乱。

厦门大学前校长、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汪得耀曾说过:“怒气要发,生气时千万不要闷在肚里,要放出来,吵一下,完了就不要再放在心里。”汪老不主张无原则地“制怒”,正因如此,他身体硬朗,1993年11月19日,尽管已是91岁高龄之人,还能应邀去台湾作学术报告。四川绵竹县114岁的罗引山老中医也曾说:“有话便说,有怒便发,从不生闷气。”这的确很有道理。全国著名耳鼻喉科中医专家干祖望也指出:对待“怒”字的最好办法不是忍,也不是制,而是颇有哲理的一句成语:“怒不可遏”。这实际上也是一句养生格言,也就是说,有了怒一定要运用各种方式使它发泄出来,这样则喜欢通达的肝气也就无抑郁之苦。怒不外泄称郁怒,这是最最伤神害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