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郭沫若
14897900000018

第18章 拥抱新中国

早在抗战时期,一曲发自肺腑的《东方红》,唱出了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无比崇敬的心声。毛泽东就像那天上的太阳一样,领导着中国人民,驱散黑暗,迎来光明。

为了新中国的创建,郭沫若始终在革命的文化战线上奋力呐喊,“五更鼓响鸡在鸣”——他把自己喻为那为了埋葬旧社会、创建新中国而引吭高歌的“雄鸡”。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伟大事业,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焕发了第二青春的郭沫若,尽情歌唱新中国,歌唱毛泽东。他的《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一诗,传诵一时:“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机舱外是自然界的太阳,机舱内是诗人心中的太阳,集中表现了郭沫若以及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崇敬之情。

对于毛泽东,郭沫若经历了从相识相知,到崇敬崇拜的过程。毛泽东的声誉和个人魅力,已完全使郭沫若折服。建国后,毛泽东在思想文化问题上有建树,也有失误,郭沫若则全力紧跟。毛泽东正确,郭沫若也正确;毛泽东犯错误,郭沫若也随之犯错误。面对50年代的思想文化批判运动,郭沫若并非没有暂时的迷惘和困惑,但他很快相信这一切都是对的。他自觉不自觉地始终把毛泽东认作“太阳”,他把自己1949年迄1958年间的报告、讲话、论文等编辑出版,并取名《雄鸡集》,寓意是显然的。

(一)

三月二十五日,在西苑的飞机场上,

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首先来到新解放的

文化故都——今天的人民首都北京,

全体武装同志,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的领袖,

都在场上欢迎,高呼毛主席万岁!

这是1949年10月郭沫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鲁迅先生笑了》诗中的一节。诗中描述了这年的3月,中共中央从河北西柏坡迁至北平,毛泽东在西郊机场阅兵时的热烈场面。诗人遐想,鲁迅没有离开我们,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和暖如春地豁朗”地笑了。

的确,3月2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迁驻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是在这一天到达的。

早春的北平寒气依然逼人,但这天一大早,工人、农民、妇女、艺术家、教授等各界代表,各民主党派、各民主人士,从不同的地方,打着红旗,乘车来到西苑机场。

受检阅的部队由第四野战军的三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连以上干部组成,刘亚楼将军任阅兵总指挥。连日来,受阅部队整顿军容,操练队形,紧张准备。24日晚,指战员们彻夜未眠,仔细检查武器装备、军容服装,确保万无一失。25日晨,受阅部队准时到达西苑机场。

郭沫若在党的召唤下,已先期到达北平,开始了新的生活。25日那天,他偕黄炎培、马寅初、陈叔通,同坐三号小汽车,于下午3时来到西苑机场,迎候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到来。

毛泽东一行经过长途行军的劳顿,于凌晨到达清华园火车站,与在车站等候的林彪、罗荣桓等见面。随后,乘小汽车到颐和园休息。

下午4时30分,毛泽东等人乘汽车从颐和园出发,于下午5时来到西苑机场。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欢呼声震天,军乐声大作。千百张笑脸在欢呼歌唱,千百双眼睛望着一个方向。北平各界代表在获得新生后,满怀激情与希望,迎接自己的领袖。

毛泽东走下车来,与各界代表一一握手。当来到民主人士的欢迎行列时,毛泽东与郭沫若的手又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新闻记者摄下了毛泽东与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合影的历史镜头。

自重庆一别,又是4年过去了。这4年,中国革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果说毛泽东当年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以“弥天大勇”深入虎穴,郭沫若在欢庆与毛泽东18年才得重逢的喜悦之时,不免要为毛泽东的安全捏一把汗;而如今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握手为欢,又是何等的畅快!

一发银白色照明弹腾空而起,人民武装力量的检阅开始了。

毛泽东登上第一辆浅绿色吉普车,缓缓而行。郭沫若等民主人士随同毛泽东阅兵。军乐队高奏起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50门六零炮发出500发照明弹,有如千万颗亮晶晶的星星高挂空中。指战员们雄姿英武,精神百倍,向自己的领袖敬礼。

阅兵结束后,毛泽东等驱车前往中共中央临时驻地——香山。郭沫若也随同来到那里。

毛泽东在香山举行了郊外晚餐,郭沫若等20余位知名人士应邀到席。晚餐结束后,毛泽东与大家谈起了北平和谈问题。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军队主力大都已被消灭,政治、经济上都已面临着崩溃。蒋介石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又一次玩弄和谈阴谋。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攻势,毛泽东于年初就已发表声明,尖锐地指出蒋介石“求和”声明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同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真正和平的八项条件。此时,毛泽东告诉郭沫若等人,和谈是有利于大局的,但决不轻易渡江,亦决不轻易停战。

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策,郭沫若由衷表示钦佩。他想到,重庆谈判时,国内政治和平的命运掌握在蒋介石的手中,毛泽东在做了多项重大让步的情况下,谈判仍受到国民党的重重阻挠,谈判达成的一些有限协议最终也被蒋介石毁于一旦。当初,各方民主人士曾为和平民主衷心焦虑、奔走呼号,然最终也对蒋介石的战争政策无可奈何。现在,3年的解放战争,形移势迁,蒋介石不可一世的战争叫嚣已成为哀哀求和的“可怜相”,毛泽东牢牢掌握着中国革命的航船,向着胜利的彼岸前进,蒋介石的任何欺骗都不能再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毛泽东与郭沫若等人开怀畅谈,直到午夜以后1时30分才告别。

第二天,毛泽东正式宣布了与国民党政府和谈的决定。不久在北平和谈彻底破裂后,他又指挥着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二)

毛泽东在指挥百万雄师跨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同时,为新中国的筹建日夜操劳;郭沫若则也将全部的精力投放在参与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工作上。

6月11日晚,毛泽东在香山他的住所召集会议,郭沫若应邀参加,共同商讨新政协的筹备问题。这是新政协筹备会的第一次预备会。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正式成立,并于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出席的有新政协原提议人中国共产党与赞成中共此项主张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代表等,共有23个单位,计134人。

在第一天的开幕典礼上,毛泽东、郭沫若都分别讲了话。

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了会议的任务,在于“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统一全中国,有系统地和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

郭沫若在会上代表无党派人士讲话,表示拥护毛泽东的报告,并指出,新政协筹备会的成立,“证明我们联合阵线是空前的扩大和精诚的团结”。他号召人们,“今天我们应该学会为人民服务,使一切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文化学术工作者,才能对新中国有所贡献”。

会议进行了5天。在充满和谐团结的气氛中,会议一致通过了《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并根据这一组织条例选出毛泽东等21人组成的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工作。选举毛泽东为常委会主任,周恩来、郭沫若等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后因病由林伯渠代理)。

会议决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分别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一)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

(二)起草新政协的组织条例;

(三)起草共同纲领;

(四)拟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

(五)起草宣言;

(六)拟定国旗、国歌及国徽方案。

第六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组长是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沈雁冰,郭沫若身为筹备会副主任,也是第六小组的16名成员之一。

7月,筹备会公开登报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歌谱。征稿启事采纳了郭沫若的主张,即应征稿要注意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对于征集到的大量稿件,郭沫若都亲自审阅,批写了许多具体意见。

郭沫若自己也开动脑筋,设计了国旗、国歌歌词。他设计的国旗,旗面为红色,左上有一颗黄五角星,中间两条黄杠,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条黄杠象征黄河、长江。他撰写的国歌应征歌词即《新华颂》(后发表于同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分三段: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做主人翁。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现代化,气如虹,

国际歌声入九重。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洋海流新颂,

昆仑长耸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千秋万岁颂东风。

这是郭沫若献给获得新生的祖国的伟大颂歌。

截至8月20日,共收到国歌歌词应征稿632件,但大家都感到不理想。早在7月初,周恩来在一次小组会上提出,可以用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得到了许多同志的赞同。此次应征稿中,也有很多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但有一部分人认为歌词不太适用,建议改一下词。于是,大家推举郭沫若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郭沫若以对新中国无比的热爱之情,很快就和于立群共同填写了一组歌词,共三段。第一段为:

起来!新中国解放的人民,

把我们的威力争取远东真的和平!

工农大众到做主人的时候,

每一座乡村和城市发出最大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举起胜利的旗帜前进!

举起胜利的旗帜前进!

前进!前进!进!

9月13日,第六小组将此歌词付印200份交大家讨论。在讨论中,赞同对《义勇军进行曲》原歌词可不改的意见渐趋增多。

9月25日傍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宴请郭沫若等各民主党派及文化界人士。晚上,毛泽东又在丰泽园的会议室亲自召集国歌讨论会。郭沫若说:我赞成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因为它流传广泛,不但中国人会唱,而且外国人也会唱。同时,郭沫若也赞同在座的李立三提出的意见,最好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一下。

毛泽东在听取了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原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并没有过时,它有提醒我们不忘帝国主义威胁的警世作用,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原歌词好。周恩来也谈了看法:要么就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了。

经过讨论,郭沫若和其他同志都一致赞成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意见,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原词不改动。

从6月到9月的一段时间里,郭沫若多次参加酝酿和讨论为新政协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草案,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9月17日在北平举行。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周恩来报告3个月来的筹备工作。会议一致通过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草案)》等三大文件草案。

经过精心的筹备,1949年9月21日,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54发礼炮声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

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孙中山的巨幅画像,画像中间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会徽正面为一地球,地球中间是一幅红色的中国地图,地图上面有四面红旗,象征四个朋友(工人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地球左右饰以麦穗,地球上面饰以车轮,麦穗和车轮表示着农民和工人,车轮中间缀一红色五角星,象征着工人阶级的领导。

整个会场是这一会徽的具体表现。600多位代表,包含了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党派代表的席位在主席台右前方,中共代表位于第一排,毛泽东为首席;主席台左前方为部队代表的席位,人民解放军总部位于第一排,朱德为首席。解放军后面是特邀代表、区域代表和团体代表的席位在党派与部队代表的两旁。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他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郭沫若出席了会议,他是主席团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组的召集人。

这次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着热烈欢庆、团结协商的气氛。经过讨论,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三大文件。特别是《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恢复北京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9月30日,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周恩来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郭沫若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在后来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大会上,郭沫若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为了充分做好开国大典仪式上讲话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在9月29日中午,特别邀请郭沫若来到颐年堂他的住所,与周恩来、李立三、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黄炎培等人,共同商讨、修改演说文稿。

10月1日,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日子。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

广场上彩旗飞扬,欢声雷动。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3时整,毛泽东手持讲话稿,对着中央话筒,用他那乡音浓厚的湖南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军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激越高昂,响彻云霄。

毛泽东亲自按动面前的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烈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28个年头,现在,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第一次以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下,阅兵式开始了。当夜幕降临时,阅兵式仍在继续。天安门城楼四周彩灯齐明,人们点燃起无数只千姿百态的提灯和火炬。无数的彩色花炮从广场四周发射出来,夜空中犹如万朵新花竞相开放,编织出美丽炫目的图案,点缀着节日的夜空。

人们已沉醉在节日的狂欢之中。

(三)

新中国建立后,郭沫若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为人民辛勤工作;毛泽东也常常邀请郭沫若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听取郭沫若的意见。在当时,毛泽东出访苏联就是其中一件。

毛泽东深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开天辟地的革命伟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那些一直想鲸吞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们势必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

就在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两个多小时,苏联莫斯科便发来了世界上第一份外交贺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苏联的首先承认和支持,打破了美国和国际敌对势力孤立中国的企图,使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红色政权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为了加强和发展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毛泽东审时度势,着手出访苏联。恰逢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寿辰,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要去苏联祝寿,毛泽东选择了这一时机。

毛泽东出访苏联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为充分做好出访准备,12月1日夜,毛泽东于中南海颐年堂设宴,邀请郭沫若等人,共同商讨出访的有关事宜。

12月6日,北京下了入冬第一场大雪,整个京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头戴呢帽,与欢送的人们告别,登上了专列。9日,专列到达满洲里,毛泽东一行换乘苏联领导人用的专列。16日凌晨,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受到了苏联同志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此次访苏会见了斯大林,讨论了中苏双方有关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出席了为斯大林70寿辰举行的庆祝大会并致祝词,晋谒了列宁墓并敬献了花圈,历时两个月。这是毛泽东生平仅有两次出访的第一次。

毛泽东访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文件。毛泽东在莫斯科车站发表临别演说时指出:“人们可以看得见,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正义。”

郭沫若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他不仅在毛泽东出访前献计献策,而且在毛泽东出访后,密切配合,积极投入到国内的宣传活动中去。

12月18日,他发表了为庆祝斯大林寿辰而作的《“灵魂工程师”的工程师》,歌颂斯大林对无产阶级文艺的贡献。

12月21日,他出席中苏友协为庆祝斯大林寿辰举行的盛大集会,与刘少奇、朱德等同为主席团成员,并致祝词。同日,郭沫若作诗《我向你高呼万岁!》,称颂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样“永远不朽”。

12月27日,他发表了《史无先例的大事》一诗,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历史性会见:

仿佛是恩格斯会见了马克思,

仿佛是斯大林会见了列宁;

相同的是同志战友们的会面,

相异的是代表着两大国的人民。

四万万七千余万同两万万,

全人类三分之一结成了联盟,

由两只最有力的慈祥的巨手,

紧握在亚欧两大陆的中心。

一个东方又加上了一个东方,

一朵红星又加上了一朵红星,

双重的太阳照临着整个世界,

从此后会失掉了作恶的夜阴。

……

……

克里姆林宫的夜宴在预祝胜利,

那不是单纯的祝寿,而是检阅阵营。

毛泽东坐在约瑟夫·斯大林的右首,

无数的大星小星在拱卫着北辰。

翌年3月4日,毛泽东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返回北京,郭沫若与刘少奇、朱德、黄炎培等前往车站迎接毛泽东。

3月11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各民主党派举行宴会,欢迎毛泽东访苏归来。郭沫若致欢迎词,称赞毛泽东与斯大林缔结的中苏友好条约,把七万万人民一下子变成一个铁锤,足以抵抗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致答词表示谢意,并勉励大家团结一致,为国内建设和国际和平共同努力。

是的,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他身兼数职,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主席等等。在繁重而艰巨的国务活动中,作为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他尤其为保卫世界和平,建立和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由于郭沫若对世界和平的杰出贡献,1951年度他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1952年春,他在参加了奥斯陆世界和平理事会后,飞往莫斯科参加授奖大会,得到了斯大林的亲切会见。回国后,他把获得的10万卢布奖金,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非常的情况下,郭沫若也曾多次率领中国科学、文化代表团访问亚非拉十多个国家。他团结国际友人,开展文化交流,传播友谊,加强合作,为争取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为建立国际反帝、反霸、反殖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