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隔代抚育”是指由祖辈承担对孙辈抚养、教育的代养行为,这是留守儿童家庭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在农村,由于许多中青年劳动力离乡进城打工,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将未成年的孩子带到身边,而由祖辈养育、教育留守儿童的现象非常普遍。
客观地讲,祖辈们实施“隔代抚育”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老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祖辈对后辈的关怀比对一般人更为深切真诚也更为周到,也就必然使得祖辈与孙辈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隔代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很少有不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的。而且,老人可利用自己的经验,弥补留守儿童因父母在身边导致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由祖辈照看孙辈,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有利于解除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
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和身体健康;
可以缓解老人的孤寂,为晚年生活增添乐趣,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但“隔代抚育”的不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一,一般祖辈大多比较溺爱孙辈,甚至一味顺从和娇惯,这样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发展出现异化,导致童化心理的延长。
其二,祖辈因同孩子朝夕相处,与孙辈的感情好过孩子同父母的感情,从而带来新的家庭问题。
其三,的大多数人缺少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也比较低,所以在对孩子的引导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行为上的偏差,会形成教育的“脱代”。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老人们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是力不从心。有的老人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照看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好孩子;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而缺少对他们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以至于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
其五,很多受“隔代抚育”的孩子,由于长期处在老年人的狭小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使得孩子性格扭曲,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判断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俗话说:“过犹不及”。所以,“隔代抚育”也要讲究一个“度”。祖辈的过度放任,会造成孙子的无知;祖辈的期望过高,会带来孙子的无望;祖辈过多的保护,会带来孙子的无能;祖辈过多的溺爱,会带来孙子的无情;祖辈过多的包办,会带来孙子的无为;因此,留守儿童的隔代抚育行为亟待科学指导,“隔代抚育”要符合科学规律。
身为隔代的祖父祖母,应当懂得孙辈不是自己感情赖以寄托的私有物,自己也不是第三代的保护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中年夫妇,有既要尊重老年父母、又要负起教养下一代的责任,即使常年外出打工,但也不能完全把子女推给年长的老人。对祖父母来说,争夺、溺爱孙辈也是不对的。祖辈应当与父辈一致地对待孩子,不要放纵,不要娇惯,不能使孩子们察觉到自己与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情感差距,这样会有助于孩子情绪的成熟与稳定。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实施“隔代抚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古人说:“勤学可立志,谦恭方正直。”祖辈不但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志向,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百善孝为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祖辈们可以鼓励孙子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常与外出父母联系、沟通,让孙子感到他们的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仍然随时陪伴着他们;如果有条件,每到假期,祖辈让孙子到父母身边度假,既可重温亲情、享受天伦之乐,又可让孙子开开眼界,还可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父母在外的艰难,这样他们会更加热爱劳动,孝敬长辈,并更加发愤学习,努力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