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34

第34章 最好让孩子寄宿在学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2004~2007年,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200多所,为21万所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而在“两基”计划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后,中部、西部23个省、自治区、市将新建、改扩建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

在优化和集中教育资源的指导思想下,各地纷纷建设中心学校,最初的寄宿制学校便主要是为了应对学生上学距离太远的问题。“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的显现,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需要向学校转移。因此在很多场合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广西等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留守儿童问题比较普遍的省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1)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

农村寄宿制学校应对留守儿童问题最为直接的策略就是为留守儿童提供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满足其基本需求。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很多留守儿童跟随祖辈一起生活,隔代监护人年龄较大,很多时候尤其农忙季节无法顾及孩子的吃饭、接送等问题,一些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还要承担起照顾祖辈的责任。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使在校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较为周全的基本生活照料,食宿有保障,调研中就有不少孩子反映“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也减轻了临时监护人的负担和外出父母的后顾之忧,一些监护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吃有住,很放心”。

(2)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监督

和辅导

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农村儿童在学校之外获得学习辅导的主要来源,而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大部分母亲和隔代监护人无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与帮助。在寄宿制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可以为留守儿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45.6%的寄宿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主要向老师寻求帮助,30.9%的寄宿生主要找生活在身边的住校生帮忙。相比之下,非寄宿留守儿童在课后的学习辅导中存在更大困难。另外,走读生在放学后离开学校很难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学习上的辅导与帮助,而调查发现近一半的走读生需要依靠自己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显然无法满足走读生对学习辅导的需要。

不论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寄宿对个人的学习很有帮助。寄宿生在回答“住校的好处”以及“为什么喜欢住校”时,经常会提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去问老师”,“住校可以上晚自习,遇到不会的可以问别人”等。因此,在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可以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来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难,以此弥补家人在学习辅导上的“缺位”和不足。除了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学习辅导机会的增加之外,中心小学师资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正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寄宿之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3)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与同辈群体交流、玩耍的机会

在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由隔代监护人监护的情况比较普遍,儿童与祖辈在交流上存在一定隔阂,很多留守儿童表示“在家太无聊,没有人一起玩”,而住校的一个好处便是能“和同学一起玩,能做很多活动”。寄宿生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时间较长,同学之间很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和亲密的感情。寄宿生普遍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有不少亲密的朋友,集体生活和同学友情给了他们很多帮助和愉悦。因此与同辈群体每天的共同生活、共同娱乐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除此之外,寄宿生活中的同学和朋友也是留守儿童情感交流的主要对象。

孟小丹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住校已经两个学期了,父亲在镇江务工,母亲在杭州务工。她觉得住校好,在家里没有同学一起玩,而在学校有人一起玩。还可以跟同学交流、说悄悄话,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告诉同学,有同学来安慰她。

由此可见,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的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辈群体间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第五章 祖父母应讲究教育孙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