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关于哈尔滨的印象是美好的,是青春是时尚是富有现代活力和气息的,来自于风靡一时的歌曲《太阳岛上》。
这首歌曲是记录片《哈尔滨的夏天》主题歌,歌曲创作于1980年,由郑绪岚演唱,作曲是王立平。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
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
带着垂钓的鱼杆
带着露营的篷帐
小伙们背上六弦琴
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
这首歌曲让还在距离哈尔滨三百度里外一个小山村的我充满着好感和憧憬。
太阳岛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是江滩湿地草原型风景名胜区。
不仅如此,还有一首歌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再次让哈尔滨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我觉得,通过歌曲让一座城市声名鹊起,除了北京以外,就属哈尔滨。这是一座艺术的城市,音乐的城市。因为松花江,哈尔滨格外美丽动人。
我常说,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其实,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我居住的小村子和松花江还有三四十里路程,我根本没在德惠境内看到松花江。我最初有关松花江的记忆却是少年时去哈尔滨,终于看到了从德惠流到这里的松花江,感到江面很宽,很大气,江桥上列车激驰而过,老奶奶都在江里游泳。
“哈尔滨”名称一眼看去,就不是汉族命名的。据说来源于女真语“阿勒锦”“哈喇宾”“哈喇宾忒”,汉译为光荣、荣誉、名誉等含义。在《金史·本纪·卷二》中,流传较广。
不过,哈尔滨学者王禹浪却提出了“天鹅论”。因为哈尔滨的原始发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之意。女真语中天鹅一词是摹声词,天鹅叫起来是“嘎鲁——嘎鲁”即“kaloun-—kalou”,而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广阔湿地与河流两侧,正是天鹅迁徙时的必经之地。由于古代中原音韵中没有北方少数民族常发的“嘎”音,所以在地名中出现的“嘎”、“喀”等音,基本都写成“哈”、“合”或“阿”。“尔”则更是具有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发音。
俄国人则认为来自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或是来自通古斯语“渡口”。
不同名称的出现也恰好体现了哈尔滨历史上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
哈尔滨的历史很长,哈尔滨的历史很不平常。
大约3000年前的殷商晚期,哈尔滨就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今哈尔滨阿城市)建都,此后迁都北京。哈尔滨也可以说比北京更早地享受并承接着帝都的光辉和荣耀。
风水轮流转。当来自北京的天子对偏远的东北乃至黑龙江发号施令的时候,哈尔滨沉寂了。
有清一代,哈尔滨甚至不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瑷珲,可见哈尔滨当时尚属“小镇”。
19世纪末,哈尔滨有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不再平静,一路高歌向天啸,融入世界近代史。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形成近代城市和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确立了哈尔滨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哈尔滨因此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
哈尔滨建筑中西合壁,格调鲜明,人文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更有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灯红酒绿、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成为最繁华的商业街,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是典型的欧陆风情建筑艺术长廊。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盛名。
日俄两个东西方列强在这座城市发生激烈的碰撞,你方唱罢我登场,哈尔滨在列强的铁骑下痉挛,也别扭地发展。
曾在日本侵占哈尔滨时期居住的日本移民大野由美子回忆:
梦境一般的哈尔滨,我的第二故乡。松花江静静流淌。白俄成群结队在夏天的太阳岛上渡假。街道两旁排列着西欧风格的房子,石头铺成大路。鲜花盛开。冬天则是一片冻土的世界,寒气把整个城市变成一座通体透明的水晶宫,江面水面都是冰,人们乘雪橇往来。冬天是这样寒冷,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在校园形成的天然溜冰场尽情地溜冰,非常高兴。
不过日军的记忆肯定有所不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建立细菌基地,而今这里大量的图证、物证、实证,控诉了血腥罪行。
1945年8月,苏联红军突击日本关东军的外围要塞,日军经营十余年号称“东方马奇诺”的要塞群,在喀秋莎和T-34的攻击下仅数天便被突破。随后,一举解放哈尔滨,哈尔滨迎来了解放的一天。1946年4月28日,苏联红军将哈尔滨交给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东北民主联军在此发展、武装、整编,将日本占领哈尔滨遗留的工业基础加以利用,才有解放攻势中精彩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才有能在塔山不让敌军东进一步的铁军,才有在解放锦州种大显神威的炮兵纵队,在朝鲜战争期间,哈尔滨作为支援前线的基地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称赞为“共和国长子”。
哈尔滨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四季分明,夏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冰雪节”举办国际冰雕雪塑比赛,又得名“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冰城夏都”等美称,处处折射出独特魅力。
哈尔滨人是最有东北特质的。典型的哈尔滨男人干脆利索,一身无畏,敢爱敢恨,宁可被打死不会被吓死。哈尔滨女人美丽是出了名的,身材高挑,肤色白皙,气质高贵,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范儿”。
女人就是朵漂亮的鲜花,时间长了也会枯萎的。但是哈尔滨女人的美丽则是常青树,不是来自外表而是内在。特殊的城市气质,良好的教养,使得哈尔滨女性内外兼修,素养极佳。
哈尔滨人也会动情地说:“我的故乡在东北三省,遥远的黑龙江,有着冰城之称的雪国哈尔滨。我深爱它,就像深爱着北国的雪,就像深爱着松花江,就像深爱着风味独特的哈尔滨红肠,甚至我不怎么喜欢吃的大咧吧。就像深爱着索菲亚教堂前的每一只可爱的鸽子,就像深爱着每一个性情豪爽的东北姑娘。我爱它的一切,因为它是我生根的地方。”
哈尔滨女孩诗人,冷笑世俗的过度物欲,也以不输江南才女的的书法诗词歌赋,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古典美感、内涵修养和优雅气质。不错,如诗如梦艺术的江南,让她们梦绕魂牵,可她们更深爱生长的冬雪飘飘的北国。她们沉浸在自己的闺香之中,像一杯流动的佳茗别有韵味,深情地替哈尔滨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