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征服中国,教育显得异常重要。
日本老师告诉学生,中国富饶美丽,有搬不完的金银财宝,社会腐败没落。还手拿苹果问:“好不好吃?”学生齐声回答:“好吃!”老师说:“这种苹果是中国产的,你们要吃就去中国!中国苹果有碗那么大,又甜又脆!”孩子要零食、糖果,父母告诉“中国什么都有”。用中国谚语形容,这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日本课文《满洲》说东北人淳朴善良,卖猪时把手放在袖子里讨价还价,是怕猪知道了伤心流泪。既然这么善良,也就容易占领。
吉林作家乔迈在《岁月物语》中说:“我长到了十一岁还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假使我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那么我会很幸福。世上称得上幸福的人大概是两种人:傻子和健忘症患者。”
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绝其语。日本实行奴化教育,用日本东京时间计时,妄图泯灭东北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东北一切日本化。当时把汉语叫“满语”,“国文”、“国语”是日文、日语。东北人是“满洲国人”,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因为没这个“资格”。要称日本为“友邦”、“亲邦”,否则就是“思想犯”。学生在课堂上违犯听课纪律时,日本人就罚站,同时还要罚举起桌子或椅子,一举就是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日本话叫“子库耶阿盖”,意思是把桌子举起来。学生被折磨得手臂酸痛,身上流汗,甚至瘫倒在地上。日本投降后,许多东北人发誓不再说日语,互相监督,再说打嘴巴,终于改了过来。
中国人都熟悉《最后一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德参战,痛心法国的惨败,1873年创作了《最后一课》。
课文里说,小弗朗士逃学到野外游玩。“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剧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韩麦尔先生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绿色礼服。小弗朗士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法语,他听得极其认真,连镇里的成年人也来学习。下课时,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中心思想式的经典总结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我像小弗朗士一样大的时候,和小伙伴调皮捣蛋,偷海棠、香瓜,在小河里洗澡,抓鱼,唱着儿歌:“婆婆丁,水灵灵,骑红马,驾红鹰。”有一次玩得尽兴,把猪丢了,被愤怒的父亲拎腿扔进了水里。没完成作业,父亲还把我用绳子绑起来拍照,照片上写到:“没完成作业就是犯罪”。
那时,我没意识到汉语是多么动听,多么优美,东北话多么幽默和生动。没有想象祖国历史多么伟大光辉,祖国的意义和份量多么重要。有时我甚至以小人之心恶劣地揣测,普鲁士军队占领小镇后,小弗朗士学德语一定很生硬和蹩脚吧,韩麦尔先生还敢讲法语,还敢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吗?他也会学德语吗?所有猜测因为《最后一课》是虚构的小说而毫无意义。毕竟是都德替“韩麦尔先生”教法语,替“小弗朗士”认真地听法语。
法国《最后一课》中教师韩麦尔和小弗朗士
我在中学里学习了中文和英文的《最后一课》,依稀记得那时听课的朦胧感觉。日本也教《最后一课》,但日本没有类似的历史,无法体验那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酸楚和感受。
法国华裔服装设计师王彦霖认为她的中国心和初中学习都德《最后一课》受到的影响有关,她也因此对法国有些好感。谈起中法两国交流,让王彦霖惊讶的是,而今法国中学并没有设置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道都德是何人。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剧中主人公小弗朗士或许都是如此。
历史总是那么有趣和吊诡。据悉,在而今的阿尔萨斯许多老百姓还说德语,不是单纯的因为德国对其占领的奴化教育,而是因为阿尔萨斯在古代本属于德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居民都说德语,1552年被法国占领统治后,当地居民对法语存在抵制倾向。当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得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二战后,法国驱逐了许多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但是六十多年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生活语言还有德语的现实,或许当地的德裔居民学到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并深受影响,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依旧牢固地坚持自己的民族语言。而现在法国不在学校里学习《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或许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课文故事和历史现实的不同,不继续传授给学生也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
不妨大胆地想一下,《最后一课》里教师韩麦尔的思想和倾向,即使不是如同一个在侵略战争期间的日语教师在日本战败前对经受过奴化教育的东北人或台湾人那样惜别和教导,那么他所留恋的的时代显然不是那么具有充分的爱国含金量。而东北则不同,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完全和日本无关。但是不论历史的真相如何,《最后一课》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课文,凝聚了民族,团结了国家。而《最后一课》体现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也值得中国中学生继续学习和领会,服装设计师王彦霖才在立足法国、放眼世界的时候,始终心系祖国。
东北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日本鬼子就是那些普鲁士士兵,而我们东北人则是教师“韩麦尔”,是镇上居民“郝叟”,是“小弗朗士”。那是我们的“最后一课”啊!
看看我们中国人吧。
台湾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标题为《爱国的蒋总统》:
蒋总统从小就很勇敢,又很爱国。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进了陆军学校,预备将来保护国家。
蒋总统在陆军学校求学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个教卫生学的日本教官,拿了一块泥土,放在桌子上,对学生说:“这一块泥土里面,有四万万个微生虫。”这句话引起了蒋总统的注意。
日本教官又说:“这块泥土,好比中国。中国有四万万人,好像是四万万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块泥土里一样。”
蒋总统听了,非常气愤。他走到桌子前面,把那块泥土分成八块,然后向日本教官说:“日本有五千万人,是不是也像五千万个微生虫一样,寄生在这一小块泥土里呢?”
日本教官没有想到中国学生里面,会有这样勇敢爱国的青年。一时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
1931年秋,吉鸿昌在美国,有人问:“你是日本人吧!”吉鸿昌回答:“不,我是中国人!”对方不相信,“中国人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他异常气愤,把写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挂在前胸,昂首阔步。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东北。
当年,大汉奸汪精卫到“满洲国”访问,在盛大的欢迎会上,也满含热泪地说:“我们以前是同胞,现在是同胞,将来还是同胞!”在座的日军司令官为之瞠目。
德惠抗日义勇军的战歌唱道:“提起了九一八啊,两眼泪哗哗;可恨那小日本儿啊,侵占我东北。”当时人们不爱学日语,痛恨日本人,就连小孩玩游戏时都爱当中国人不爱当日本人;喊“大日本帝国万岁”时,学生们就借机喊“万岁”的谐音“完事”;强迫学生向东方天皇“遥拜”,学生就称这是日本“要败”;强迫对阵亡日军默哀,人们就小声说“小日本快完蛋了”;德惠宋克恭老师告诉学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同关里人是兄弟”;敌占区流传一句话“日本话不用学,再过两年用不着”;老师偷着告诉孩子,要是大个子被打死,一车能装10个,日本兵个子小,能装20个。
日军则对任何反对殖民教育宣传的言行无情打击,严酷报复。
1932年3月12日,沈阳一小学庆祝“满洲国”成立,学生喊:“中国万岁!”鬼子恶狠狠地叫道:“谁敢再喊,我马上杀了他。”一阵沉默过后,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振臂高呼:“打倒小日本!”屠刀向他砍去……他是年仅十岁的高麟府!
1935年11月25日,日本宪兵队在新京、哈尔滨逮捕一百多名有反日倾向的学生,塞入车厢,然后炸毁。而在安徽芜湖,74名小学生因反日被处死。可见,哪怕是孩子也不放过,恰恰是孩子才更不应该放过,这就是殖民者的心态。
1998年4月,在长春义和路旧书市场上,我见到一位老人张济。他曾从事公安工作,从小受过殖民教育。像往常一样,我见到老人都有意打听日本人当年的所作所为。他们一头飘浮的白发是流淌着那段历史的滔滔松花江。他对我讲述九岁时经历的一个故事——中国顶天立地,就如同沉沉暗夜里的一道明亮的闪电,放出瑰丽的光芒。我周身的血液呼地一下沸腾起来,感慨良久,当时脑海中就闪现出法国的《最后一课》。却比《最后一课》真实感人,更具民族精神。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也绝对可歌可泣。
战争的苦痛逐渐消散,历史却未必能走进永恒。正是民间口述从一个更加质朴和纯粹的角度,看到正在远去的真相。这是我听到的最有价值、最为生动的爱国主义篇章,即使最出色的文学家也无法创作出能同它相媲美的小说,任何的努力都将苍白无力。我甚至觉得,仅仅为了这一个讲起来不到200字、不到几分钟的故事,我在长春这五年也值得。
连环画《小英雄雨来》,老师教孩子们“我们是中国人”
1938年,张济正上小学,那时老师上课用日语、日文讲授,不敢讲是中国人,否则必受严惩。他和同学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有一天,有个身着青衣的男地理老师第一次告诉孩子们大家都是中国人,日本是侵略者,并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直抵黑板上下沿的巨大的“中”字,苍劲有力,并教给孩子大声朗读:“中国顶天立地!”第二天,地理老师再也没来,张济老人猜测可能被害了。
出于偏爱,本故事经过我画蛇添足,进行一些加工和润色,荣获2005年美国全球华人抗战征文优秀奖。
1938年初春,满洲国首都新京。
经历一个凛冽的严冬之后,春天悄悄地走上枝头,小苗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布谷鸟也欢快地歌唱着春天的到来。
一切都在苏醒,一切都在呼吸着春天的气息。
“当当当!”“当当当!”日本东京时间早晨七点。
新京一家国民小学举行朝会,升起太阳旗、五色旗,师生们点头哈腰地向那个看不见的天皇遥拜。平日里戴着白手套、叉着腰的日本副校长的姿势最为标准。
随后,他站在讲台上吹胡子瞪眼地训话:“我们大家必须保持对大日本帝国的敬意!”恶狠狠地向下挥手,用力做了一个砍头的姿势,“否则,就只有这样!日满是亲邦、友邦,如同父子一样,必须共存共荣。目前,最大的阻力就是支那。支那确实很富饶美丽,这有什么用呢?支那人怕死、肮脏、愚昧、腐败,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这种劣等民族人口再多也猪狗不如,傻子看见了都会踹上一脚。支那人的王道乐土只能由日本建设……”
一有生僻的词句,正校长是满洲人,就卖力地用夸张的手势和语调翻译。
“皇军有举世无敌的零式战斗机、坦克和战舰,支那有什么呢?”日本副校长一阵狂笑,“对了,支那有风筝,有爬犁,还有独木舟。皇军武威赫赫,所向披靡,攻占支那首都南京,歼敌数十万人,立下不朽功勋!”
最后他带头喊道:“日满协和万岁!大日本帝国万岁!”
朝会终于结束了,孩子们难得轻松一会儿。
两个孩子做起了游戏,唱着儿歌:“婆婆丁,水灵灵,骑红马,驾红鹰。”过于投入,忘了给走过身边的日本副校长敬礼。
正校长气势汹汹就让他们互相打嘴巴,两个孩子不情愿这样做,日本副校长就亲自下手,打得孩子踉踉跄跄,还只能按照往常的教导立正,喊“哈伊”。正校长也狐假虎威踹上几脚。
“住手,不许打人!”年轻的地理老师推开了打人的正副校长,一身正气。
突然,远处传来马蜂一样的嗡嗡声。关东军飞机由远及近,超低空飞来,打破了晨曦的静谧,机翅上涂着血色的太阳旗。副校长得意地笑着,对老师说:“你等着瞧!”
“吱哑!”一声门响,地理老师昂然走进了教室。班长用日语喊:“起!”“礼!”“坐!”
地理老师镇定地扫视了一下全班,目光坚毅而悲愤:“今天我就不讲日语了!”
太好了!孩子们拍手称快,一想起什么哇啦哇啦的真名假名,让人头痛,好没趣。地理老师点了点头,关切地看了看被打的同学,他们脸上分明还带有泪痕。
“我有一个问题,”地理老师沉吟了一下,“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祖国的名字?”孩子们面面相觑,这还用问?应该是比一加一等于二还简单的问题吧!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满洲国!”“满洲国!”“支那!”“支那!”嘈杂声一片。
“日本!大日本帝国!”有的孩子自豪地说,挺直小胸脯,得意地晃着脑袋。
“日本?不,不是日本!”最前排的班长站了起来,有些自卑,“我们根本不配做日本人!日本人很优秀,勤劳,团结,向上。他们是太阳的子孙!”
“不,你们都错了!”
地理老师坚定地用手一挥,“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都是祖国失散的孩子。”他仰天长叹了一声,有些哽咽。
“什么,中国?中国是哪国呀?”听到这个陌生的字眼,孩子们如坠迷雾之中,眼神一片茫然。
有个孩子抽泣起来,十分害怕。几天前,他看见在大同街关东军司令部门前,一个高喊“我是中国人”的德惠青年,被日本宪兵用乱刀扎死,说是“反满抗日”,吓得他好几天没睡好觉。他总也不明白,中国,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地理老师铁青着脸,再一次坚定地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他踱着步,眼含热泪。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在中国的东北部,在早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三十倍,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比日本瞎编的什么天照大神还早一千多年。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学习中国,可以说都是读着唐诗长大的。
孩子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认真地听着这些闻所未闻的事,好奇地问:“老师,中国这么伟大,那咋还被日本欺负啊?”
“同学们,你们要记住,自强才能赢得自尊。中国的辉煌是祖先创造出来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而日本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极端突出的对手,为了摆脱领土小、人口多、资源少的状况,就向中国侵略扩张。统治者却不抵抗,葬送了大好河山。东北建立‘满洲国’,并把长春改名为新京,作为什么首都。儿皇帝溥仪带着那些没有骨气的狗汉奸,甘心在敌人胯下钻来钻去,净捅咕日本人害中国人。今年是所谓的康德5年,其实是民国27年,也就是公元1938年。可恨该死的不仅仅是日本侵略者,还有那些中国狗揍!他们绝对没有好下场!”
老师气愤地拍着桌子,脸有些红了,“日本侵略者为了抹煞我们的民族文化,唬弄我们说中国叫支那,不让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不让讲中国历史,不让教中国话,这是他们心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中国人?在此我向大家道歉,因为我也曾讲过日语,没有及早地告诉大家我们是中国人,真对不起!”
他的眼圈有些红,向学生们郑重地鞠上一躬。
下面我朗诵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祖国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每一个人都不能失去。什么满洲国万岁,大日本帝国万岁,而是快完事了,总有一天他们要滚蛋的。日本话现在可以不学,以后和平了我们也要学,日本人也会学中国话。中日两国人民总有一天会把拳头松开,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老师泪流满面,望着窗外。
纤尘不飞,春光明媚,太阳旗和五色旗垂头丧气地耷拉在杆子上,好象送葬的丧布。
阳光透过枝叶,透过静窗,透过弥漫的湿馨,照在身上。世界仿佛都为此动容,屏住呼吸,倾听老师和孩子们的心跳。
“我们要自己改善自己,不需要日本的拯救。我们要用双手证明自己有能力把我们的中国建设得更好,也要有自己的飞机、汽车、军舰。有没有信心?”
“有!”
“能不能?”
“能!”小学生们齐声回答。
“老师!”有孩子说,“我想学习中国的‘中’字。”
老师说,“好,这是中国人的姓,这是中国人的根!”他拿起粉笔,转过身去,仿佛要饱蘸毕生的深情,颤抖着身躯,在黑板上写上一个仿宋字:“中”,苍劲雄浑有力,气势磅礴,从黑板下沿直抵上沿。
上有天下有地,这天是中国的,这地是中国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争口气!否则,‘中’就会倒下,没有脑袋思考,没有腿直立,成为日本的‘日’了。
他用手指着“中”字:请与我一齐朗诵:中国顶天立地!
“中国顶天立地!”
“中国顶天立地!”
“中国顶天立地!”
这清脆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回荡在校园,回荡在长春,回荡在东北,回荡在中国。
第二天,“老师呢?”学生们关切地问……
三重县的小野三千代当年在日本侵华时期教东北女学生学日语,最让她吃惊的是日语教育计划。她回忆有良知的日本校长的评论是:“不要再为了日本的利益去妨害中国人的生活,而必须推动其生活向上发展。”长冈半太郎名誉教授说:“日本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国民和国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民的伟大之处,以及他们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让中国人讲日语的事就算了吧,倒是日本人不说现代中国语是不行的。应当废除古汉语科目,学习现代中国语。”
日本人在侵华期间向中国人学习汉语的笔记本,预示中日未来的和平交往。
战后40年之际,小野三千代说:“我希望语言以和平的方式教授和学习,然后用于沟通人类的心灵。”而今,中国人学日语,日本人学汉语,两国交流进一步加深,这是和平到来的标志。
§§第四章 魔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