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发现抗战
14915500000026

第26章 蒋干: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所干

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和负面角色。

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考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称蒋介石在抗战期间躲在峨眉山上,等到抗战胜利后才从山上下来“摘桃子”。其实,蒋介石并非养在深山人未识,自从1936年去过一次峨眉山后,全面抗战期间再没有到过峨眉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共党史、革命史、教科书里的抗日战争史成为国共斗争史,平民的牺牲几乎被忽略不计,或算做国民党消极抗战的罪恶。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史实概于贬斥、口诛笔伐、大加鞭挞。新四军江南抗战第一仗消灭日军数十人,也用显微镜放大看,称之为著名战斗,而对正面战场数万数十万人参加的一些重要会战、战役却往往一笔带过,基调为国民党实施“片面抗战路线”,“消极抗日,阴谋投降”,“一触即溃,一溃再溃,一溃千里,溃不成军”。

1950年7月7日,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七七事变”纪念日,在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持下,首都各界代表五千余人举行了纪念“七七”13周年大会。时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的郭沫若致开会词,为相当长时间的中国抗日纪念定下了基调。“八年的神圣抗战,毫无疑问,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而在反动派方面呢……蒋介石匪帮在抗日战争期间是走私式的向日本帝国主义者出卖祖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便是公开地向美国帝国主义出卖。这一明白的事实,谁也不会怀疑了。”

小人书刻画蒋介石不抵抗

1971年北京市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第十五课《平型关大捷》开篇就说: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了全面侵略。以大卖国贼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不抵抗政策,华北的八十万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一退就是几百里。在这国家民族的危急关头,只有三万余人的八路军,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东渡黄河,英勇奔赴抗日前线。

随后煽情地讴歌:“林彪同志最善于领会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1970年语文课本上的《平型关大捷》

记得笔者2007年8月8日参加南口战役研讨会和国民党将领后代交流对这篇课文看法时,他们无不啼笑皆非。

就在北京小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林彪事件,再也不能学习这篇课文了,语文书里又将其删除,开始批判林彪“违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而隶属于115师的杨成武将军在《初上抗日前线》文中描述国民党败兵,“神色仓皇,狼狈万状。有的把枪当扁担,挑着抢来的包袱、鸡鸭。伤兵无人理睬,车上坐着妖魔怪样、衣着华丽的女人。”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七七事变时,国民党驻北平守军浴血奋战,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牺牲,数千将士为国捐躯。

1937年8月,日军约7万人进攻昌平南口,中国军队6万人沿南口长城沿线迎敌。战线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长达200多公里。中国守军在汤恩伯、傅作义等将军指挥下,各个阵地均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反复冲杀,战事异常激烈,甚至一日之内守军伤亡1200余人。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攻击,中国军队处于不利情势。历时20余天,中国军队伤亡33691人,日军伤亡15000人。

当时国民党士兵訾安春和战友一起共同御敌,70多年过去,他一天也没忘掉那场战争和倒下去的战友。他的儿子訾贵江年幼时就听父亲讲述,对此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情感。在这种情结下,他在北京香山创建了抗战名将纪念馆。

在1997年初中第二版《中国历史》中,对八路军领导的平型关大捷用文字和地图详细介绍、讴歌,而对同时发生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平型关战役却只字不提。

山西军政首脑阎锡山幼年即赴日本留学,论文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在平型关战役时,阎锡山调遣国民党11个军15万人,十倍于林彪的一一五师,在忻口与数万日军激战8日,死伤4万多人,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祺和程继贤全团战死,歼敌8千多人,无论是投入兵力还是歼敌数,都远远高出115师的平型关大捷,但是却未能被历史充分记载。

1937年12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说:“平型关战斗应该是我军和友军的共同胜利!对友军的过分责备是不对的!”这番讲话后来在文革期间遭到批判。

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的田家镇战役,万余名国民党守军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顽强坚守一个月,日军战报中记载:“全部守军顽强抵抗到最后,重叠相枕,力战之状,虽为敌人,睹其惨烈之状也将为之感叹。曾使翻译劝其投降,应者绝无。”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撰的《中国现代史》教科书下册第54页如是说:“日军于九月连陷广济、武穴和田家镇要塞。”对于惨烈的田家镇战斗一笔带过,丝毫不见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激战。

诚然,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按照编写者的逻辑,八路军、新四军可以打一抢换一个地方,可以敌进我退、敌疲我挠,国民党就不可以转移战场,就不能撤退,只有坚决死守、同归于尽才属正常。

国共两党争功,互相贬低对方,夸赞自己,忽视了中华民族整体团结抗战这一客观大局,使两岸人民和外国学者难辨真假,世界低估中国抗战的作用。台湾人不知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大陆人很少知道张自忠、高志航,世界其他国家更不知上述英雄为何许人也。

抗战中的蒋介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思想解放,学术界才逐步恢复生机,摆脱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但是由于事过境迁,研究难度较大,加上重视不足,至今还缺乏抗战受害者系统全面调查,思想认识和宣传报道也不尽统一,论著表述不够严谨。疑问仍然是疑问,遗产没有继承,成果差强人意。

近些年来,《亮剑》《江南集中营》《八路军》《新四军》《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诸如此类电视剧,尽管也在反映国民党抗战,但是有意丑化污蔑的戏份仍然比比皆是,显然违背了历史本来面目。

蒋介石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收编了各路军阀,因此造成派系林立,中央军与桂系、川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等地方军阀并存,难以做到军令统一、纪律严明。各派武装力量貌和心不合,要么明哲保身,要么不战而退。但是作为政府军,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面对日军的侵略,顽强抵抗,功不可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陈布雷起草檄文,蒋介石疾呼“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一致抗日”,“愈艰苦,愈坚强,愈持久,愈奋勇,全国一心,必获最后胜利”。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动用了嫡系中央军,老本几乎拼光,并冒着危险频频出入前线督军作战训话。美丽而又高贵的宋美龄前往战区慰问时遭日机轰炸翻车受伤,在重庆还不顾日军空袭,硝烟中亲自拦车运送孩子到保育院。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刚刚从美国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受训归国,发现蒋介石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声音凄厉,有时叫爹,有时喊娘。”可见日本侵略的压力使得他近乎崩溃。

巾帼不让须眉:宋美龄在美国演讲争取援助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不成功、则成仁”,不分中央地方、嫡系杂牌,一致抗日。日军在中国的所有会战都与国民党进行,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投入14个师团,占当时日军总兵力的1/3强。国民党陆军伤亡、失踪约321万人(阵亡132万),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军覆灭。八年抗战,国军阵亡的将官有两百多人,其中包括8个上将,45个中将。

冈村宁次给日本军部的报告《关于迅速解决日华事变作战方面的意见》中,认为中日战争局面,“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队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毛泽东也致函蒋介石称:“先生领导全民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民无不景仰……敌虽凶顽,终必失败。”毛泽东也高度评价国民党抗日烈士,“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