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24

第124章 诗国拿破仑:拜伦

身份:英国诗人

死于:1824年4月19日(终年36岁)

死因:疟疾

地点:希腊梅索朗吉昂

评价:拜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1805年进剑桥大学学习,逐步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后遍游欧洲各国,根据游历写出了广为流传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这部著作使他“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人”,并成为伦敦社交界的宠儿。他给欧洲留下了“拜伦式英雄”的概念。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唐璜》,在诗中,诗人将讽刺矛头直指“神圣同盟”与欧洲的反动势力,强烈表达了同反动势力的不调和态度。拜伦由于天才横溢的诗歌和横枪立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而被誉为“诗国中的拿破仑”。

拜伦用他洪亮的革命的宣言打破了当时欧洲万马齐喑的局面,他高擎着革命的火炬,将热情的战斗诗歌化作一把利刃,刺向人间一切黑暗腐朽势力,并激励着人民在斗争中前进。他憎恨一切压迫、剥削和伪善,始终同被压迫人民站在一起。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拜伦的孤傲姿态和反叛性格注定是个异数。反动当局和帮闲文人对他极端仇恨,利用拜伦和妻子分居的家庭矛盾疯狂地诋毁拜伦,迫使他永远地离开了英国。

拜伦先是到了瑞士,在这里认识了另一位伟大诗人雪莱,结为知己。在雪莱的影响下他写了许多反映革命斗争的著名诗篇。后来他迁居意大利,同当地的秘密组织烧炭党人取得联系。这个组织正在准备起义反对奥地利的统治。由于他走近了革命活动,在创作上获得了新的力量,悲观主义情调逐渐得到了克服,创作出了骇世杰作《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起义在统治者的疯狂镇压下失败了,拜伦离开了意大利,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变卖了自己的财产筹备军队,并亲自司职指挥,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能。

正当希腊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拜伦不幸在沼泽地里感染上了疟疾。医生最初以为拜伦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采用了放血和灌肠的治疗方法,当他们发现诊断有误时,为时已晚。面对死亡,拜伦表现出了极为平静的心态。他不惧怕死,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对医生说:“不要再浪费工夫了,我的病不可能治好了,这我已经感觉到。我对生命没有遗憾,因为我来希腊就为结束一种可怕的存在。我已经把我的钱和我的时间给了希腊。现在我把我的生命也给它。”4月18日,他平静地对他的仆人作了指示,并同他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执行我的命令,我就不会让你得到安宁——如果我还能做到的话。”停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道:“我把最珍贵的东西留在了这个世界。”当然,这无疑指的是他的女儿。在对仆人的指示中,拜伦要求他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到了晚上6点左右,拜伦叹息道:“我要睡觉了。”在此后的24小时中,他一直昏睡不醒,脸上布满水蛭,血顺着他的两鬓流下。19日晚上,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去世了,只留下了美好的诗句流芳百世。

拜伦死后,其遗体被泡进一个装满白酒的大桶内,用船运回了英国。不计其数的人纷纷前去瞻仰诗人的遗体,以致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军队来维持秩序。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像拜伦那样赢得整个欧洲几乎所有女人的芳心。当时欧洲贵夫人们放在床头上的首要东西便是拜伦的诗集,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拜伦曾经与几十位贵夫人有过暧昧关系,英国的反动派往往借此诋毁他的人格。但是,拜伦的名声越坏,女人们却越崇拜他。她们如痴如醉地迷恋着他,简直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当他的太太因忍受不了他的虐待而离开他时,欧洲一半以上的女人都起来责备他的太太。而且,这些贵夫人纷纷给拜伦写诗歌、情书,并把自己的秀发剪下来寄赠给他。一位令全伦敦的男人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美丽、富有的上层贵妇人,为了等候拜伦从住所出来,甘愿淋着倾盆大雨在街头站立几个小时。还有许多女人一直将他从英国追随到意大利……在瞻仰的人群中还有法国作家大仲马等社会名流。大仲马在瞻仰后写道:“酒的神灵完美地保存了肉体,诗人的旧貌没变,尤其是他的双手仍然那样的真实,就像他活着时一样。”这是一双诗人万分看重,即使在游泳时都要戴上手套的手。

英国人民要求把诗人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主教拒绝了这位颇有争议的堂区教民。拜伦最终落葬在他祖先的墓地里。希腊人民将拜伦的逝世视为民族的不幸,全国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