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25

第125章 文学史上的全才巨人:歌德

身份:德国文学家

死于:1832年3月22日(终年83岁)

死因:受寒

地点:魏玛

评价: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主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长篇诗剧《浮士德》用去了歌德近60年的时光,一直被视为世界文学的典范。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歌德患有“死亡恐惧症”,很忌讳说“死”这个词,总是用别的词来代替“死”。他不能看殡葬事宜,若有灵车从他家门前经过,他就会大发雷霆。不过,他自己倒不怕死,因为他深信灵魂能够永恒。他曾经感慨地对朋友说:“人活到75岁,有时不免会想到死亡。我想到死亡时心里倒很平静,因为我相信生命是不可毁灭的,会在来世延续下去。就像太阳一样,我们以为看见它消失了,其实它并没有消失,它仍继续在放射光芒。”

1832年,歌德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向老朋友米勒立下了遗嘱,请他全权处理他的作品及出版全集等事务,另外还就出版《浮士德》第二部作了交代。歌德在家中待了整个冬天,感到心情烦闷和急躁,便想到室外活动一下,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3月15日,他乘马车去外面散步,结果着了凉,患了重感冒。这时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已成了一个干瘦而驼背的小老头。他胸部疼痛,两眼深陷,面色如土,不得不卧床休息。

过了几天,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随即病情又转重。他在床上躺不下去,只好身着睡袍,脚穿毡鞋,斜靠在沙发上昏昏欲睡。这时一缕阳光透过伊尔美瑙山区的晨雾照进寂静的房间,在地毯上留下一片温馨。沙发上的老人久久注视着那宁静而柔和的光影,威严的仪表露出一丝欣慰。然后他用极其低微的声音向守护在身旁的儿媳奥蒂丽询问日期。“3月22日。”儿媳回答。“很好,春天开始了,我的身体将更快地康复起来。”说完,他让人拿来一本论述法国七月革命的著作开始阅读……

1个小时之后,老人开始陷入昏睡,口说胡话。他似乎想到了老友席勒,又似乎见到了漂亮女子的卷发。当他从昏睡中醒来后,像怕丢掉什么似的,久久地握住儿媳的手臂,似乎感到生命正在从躯壳中渐渐离去……忽然,生命垂危的老人把目光移向窗户,他几乎是喊了起来:“把窗户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说罢,老人把手举向空中,像是在用手指写着什么,然后,他的手臂猝然间无力地垂落下去。这时,时钟正指向11点30分。伟大的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代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就这样永远辞别了人世。

人们为歌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歌德与席勒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的辉煌时代,他临终时还想念着席勒,人们领会了他们俩“生不同时死同穴”的愿望,于3月26日将歌德的棺椁安放在席勒的棺椁旁。这里是1827年歌德在迁移席勒墓时亲自选定的墓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