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26

第126章 诗歌的太阳:普希金

身份:俄国诗人

死于:1837年1月29日(终年38岁)

死因:决斗

地点:圣彼得堡

评价:普希金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被高尔基誉为“俄罗斯文学之始祖”,在俄国文学上占有光辉的地位。他的小说《驿站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而其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现实生活的画面,被别林斯基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另外,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被公认为“俄罗斯第一美女”,普希金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的美丽所倾倒。在其不懈地追求下,两人终于在1831年2月18日结为夫妻。

普希金夫妇在皇村度过了难忘的蜜月,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普希金完成了他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几个章节。婚后不久,一个夏天的清晨,他们在公园的林荫路上散步时,与沙皇尼古拉一世不期而遇。沙皇立即被娜塔丽娅的天姿国色迷住,为了能够经常在宫里见到她,便赐给诗人一个宫廷侍卫的头衔。普希金对此极为愤怒,因为这种头衔通常只授予贵族少年,而且为此还必须经常带妻子参加宫廷的各种节庆仪式。这使诗人的自尊心大受伤害,而且也损害了其社会声誉,于是他经常托病躲避,却因此引起了上流社会的仇视。而普希金又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写了许多反抗沙皇统治、歌颂自由的诗篇,因此曾数次遭到政府的迫害。

在与妻子共同生活的7年间,普希金曾经3次濒临决斗的边缘,但都以坚韧的克制力打消了念头。每当诗人收到那些关于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他曾数次要求辞去公职,隐居乡间,专门从事写作,但均遭拒绝。沙皇及当局企图把普希金变成御用文人,对他继续写抨击暴政、歌颂自由的诗歌极为不满。沙皇政府竟然怂恿法国公使馆的一个流氓丹特士公然调戏诗人的妻子,而且不断地写污秽不堪的匿名信给诗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向丹特士发出了决斗书。

1837年1月27日下午5时,在彼得堡郊外的黑溪,决斗如期举行。助手们用脚在雪地上辟出一条分界线,双方各走出10步。卑鄙的丹特士抢先开枪,子弹正中普希金腹部,诗人当即跌倒在地上。皑皑白雪,洒满了诗人鲜红的血液。大家都以为他死了,但是诗人咬紧牙关,用左肘支撑起半个身子,要了另外一支手枪,以取代他那支掉进雪地里的手枪。他卧在地上,瞄准丹特士开了一枪。看见丹特士倒下了,普希金把手枪扔在空中,兴奋地喊:“好!”随即便昏倒在雪地上。朋友们立即将他扶上雪橇,送回家里。

诗人苏醒过来,问道:“我打死他了吗?”“没有,”一位证人回答,“但你把他打伤了。”“奇怪,”诗人说,“我原以为这一枪会让我高兴呢,可是现在我感到并不是这么回事。不过这算不了什么,一旦我们俩都恢复健康,就会重新开始。”

但是,诗人的伤势非常严重,已不可能再重新开始了。去世前的两天里,他疼痛难忍,甚至想用手枪(人们发现他把它藏在被子下边)结束这种痛苦。弥留之际,他由于服了鸦片,疼痛减轻了些。他叮嘱妻子迁往乡下去住,两年后最好改嫁他人,“但要跟一个体面的人”。1837年的春天还没有叩响彼得堡的大门,死神就带走了这位诗坛的旷世奇才。按照普希金的遗愿,娜塔丽娅举家迁往米哈伊洛夫村,并把诗人安葬在圣山修道院附近的小山头上。其墓碑上刻着普希金早在16岁时就为自己写好的墓志铭: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和爱神相伴,慵懒地度过了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还是个好人。

关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他逝世前一年写的《纪念碑》一诗是个很好的总结: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所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

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这残酷的世纪,

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

祈求过宽恕同情。

诗人还自豪地宣称: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