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56

第156章 音乐之父:巴赫

身份:德国作曲家

死于:1750年7月28日(终年65岁)

死因:脑溢血

地点:莱比锡

评价:在欧洲音乐史上,第一位划时代的重要作曲家是巴赫。他出身音乐世家,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手闻名。在他去世后的100年间,人们才逐渐在他留下的500多部音乐作品中发现了他的天才、他的热情和他在音乐史上的不朽地位。巴赫音乐的力量在于使得音乐的旋律和曲调是那么华丽而完美,就像云彩不是停留在天空上而是在不停地变幻流动一样。其声乐代表作有《b小调弥撒曲》《受难曲》以及200多部世俗、宗教康塔塔,主要作品有器乐《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巴赫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人。

由于长期的劳累,巴赫在晚年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创作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医生确诊为眼晶体混浊,但却表示无能为力。尽管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治疗的方法只有一个,即手术除障,但这样的手术要求术者必须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经验,而当时的莱比锡还没有人能够做这样的手术。不过,凑巧的是,1750年3月下半月,一个周游全欧洲的来自英国的眼科医生约翰·泰勒来到了莱比锡,他自誉能做这样的手术,而且还宣称已经治愈了很多病人。巴赫决定不放过这次机会。手术开始时,泰勒先用一只煮得滚热的苹果放到巴赫眼睛上,以便软化角膜。因为当时还没有麻醉药,患者要被绑在一把椅子上,旁边还得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助手,用两只大手紧紧地夹住患者的头部。当时也不讲究手术器械的消毒,因为人们还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消毒。

手术的刀口虽然很小,但却令病人痛苦万分。病人术后还要配合其他的医疗处理,包括多次放血、服用泻药以及某些毒品如颠茄和乌头,以便“抵抗有害的眼液”。手术完毕泰勒就去了德累斯顿,当他4月初返回莱比锡时,才知手术失败,只好又做了第二次手术,使巴赫又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从第一次手术那天起,巴赫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睛上缠着厚厚的绷带,只能用手摸索着周围的东西行动,吃饭也得有人侍候着,因为盘子在哪里,汤匙在哪里,甚至嘴在哪里,他都必须重新适应。同时,手术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感觉越来越痛苦。试想,前后两次像对牲口一样的治疗过程,不用说像他这样的老人,即使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吃不消。

发烧、咳嗽、头痛等病痛恶魔似的缠着巴赫,气得他几次把手中的笔抛了出去。“我怎么才能把心中的乐曲写下来呵!它在我心中奔腾着,咆哮着呵!它们怪我不把它们释放出来呀!”好几次,他痛苦而绝望地对妻子发出呼喊。有时学生们试着为他记录,可是一部乐曲就像一座精美的建筑,那巧妙的布局,精致的装饰,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巴赫终于再也无法忍受黑暗了,7月18日,他撕下了缠在眼睛上的绷带,突然惊喜地喊了起来:“我看见光亮了!看见了!快把我的谱子拿来!”当妻子把五线谱纸和笔放到他的手里时,巴赫脸上刚才那欣喜的表情一下子消失了。他把谱纸举到眼前,“看”了一会儿,泪水无声地从眼眶中滑落下来,五线谱纸飘落在地上……

此后,巴赫身体急剧恶化。10天后,他让女婿笔录了他的赞美诗管风琴曲《上帝,我来到了你的面前……》。在他合眼之前,人们听到他低声说道:“我终于将能听到真正的音乐了。”巴赫最后的半年,简直就是从客西马尼园走向格格他(耶稣受难时的旅途)的漫长旅途,他没有背着十字架,但一样受着鞭笞,带着荆棘和生活中的众多屈辱。巴赫死后被埋葬在了莱比锡的圣一让教堂的公墓内。据说他的墓穴位于教堂南侧。按照这一线索,人们在1894年将这位音乐大师的遗骨挖出并安放在该教堂内。这座教堂于1943年12月4日被炸毁。于是人们又在1949年将其安放于圣一托马教堂的殿中,上面覆盖着一块石板。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此祭奠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巴赫”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当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惊呼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的确,虽然巴赫生前一直在艰难中挣扎,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钱出版自己作品,但他仍留给了后人浩如烟海的作品。他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星斗,我们能够仰望到的,是他从遥远的地方、遥远的过去发出的至今不泯的光辉。恩格斯称这道光辉为德国黑暗时代的“闪光”。德国人民以他为骄傲,世界则铭记着他的祭文中那深入人心的诗句:“安息吧!你的名字将永不会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