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57

第157章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身份:奥地利作曲家

死于:1791年12月5日(终年35岁)

死因:肾病

地点:维也纳

评价: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大师。他生于一个音乐世家,自小就显露出非凡的、无与伦比的音乐天才。在他35年短促而辉煌的生涯中,为人类贡献了600多部优美典雅的作品,其中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近20部歌剧,49部交响曲,还有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和各种室内乐,几乎涉及全部音乐领域。作品旋律淳朴优美,级体干净细致。莫扎特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并大大丰富了近代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表现力,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中年即去世的原因是动荡和贫穷。有人说莫扎特是人间过客,这并不夸张。他不曾在任何地方——既不曾在他的出生地萨尔茨堡,也不曾在他的逝世地维也纳安居过。他几乎用自己的一生在这两地之间周而复始地旅行着。道路的崎岖,旅途的颠簸,生活的困顿,工作的劳累,使莫扎特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791年,在写完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后,莫扎特的身体已经羸弱不堪。他常常会晕倒,还伴有剧烈的头痛,脸色苍白,小时候那招人喜欢的宽阔突出的额头,现在大得吓人,深陷的眼窝,蓬乱的头发,给人一种阴郁、憔悴的感觉。疾病使莫扎特未老先衰,而加剧他苍老的,则是一个压在心头的阴影。

就在他创作《魔笛》的时候,一天,他感到非常疲倦,趴在写字台上昏昏欲睡。朦胧之中,似乎有人敲门,不紧不慢,这是从未有过的声音,仿佛从空旷的天际传来,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进来!”莫扎特喊道。门打开之后,一个一身黑衣的人轻飘飘地来到了他的面前,莫扎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你找谁?”他问。黑衣人没有回答,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莫扎特。信中要求他创作一首安魂弥撒曲,时间要快,而且不要打听是谁要的。酬金要莫扎特定。而且信中没有留下地址和姓名。莫扎特沉思了一会便答应了,并提出了50个金币的要求。黑衣人点点头走了。莫扎特突然全身一阵紧张,他的本意是以高价回绝对方,却没想到竟达成了口头契约。一种恐惧笼罩在了他的心头。此后,他眼前时常出现一个幻影,那是死亡的幻影,是从遥远的阴间传来的信息。莫扎特当然不知道,这黑衣人其实不过是维也纳瓦尔泽格·斯图巴赫伯爵的仆人。这位爱慕虚荣的伯爵常常隐姓埋名地用优厚的报酬去订购那些陷于贫困中的名作曲家的作品,无耻地据为己有。这次他打算把这首安魂曲说成是自己所作,献给新近去世的妻子。

黑衣人的出现加重了莫扎特的病情。他经常神情恍惚,仿佛是在为自己的葬礼准备着这首安魂曲。11月20日,莫扎特已经抱病不起。“我觉得再也写不了曲子了。”他叹息道。然而在病痛稍轻的间歇,他仍在坚持创作这首安魂曲,并请来探望他的朋友一起哼唱已写好的部分。12月4日夜,莫扎特叫来陪夜的索菲·海布尔,对他说自己嘴里“有一股死人的味道”,让他去把医生请来。但医生对他的病已无能为力,只是让海布尔给病人在头上做冷敷。莫扎特喊着要安魂曲的乐谱,海布尔就把乐谱放到他的手上。莫扎特说:“这是我的安魂曲,我必须把它完成。”然而最终他还是没有完成,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时间是零点55分。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有这部绝世之作散落在床头。海布尔说:“临终最后一刻,他还想用口哨模仿小号吹奏他谱写的安魂曲。”

次日,莫扎特的葬礼在圣斯特凡大教堂草草举行。那是个罕见的大雪天,在一个既没有弥撒又无音乐的简短仪式后,送葬队伍便向城外的马尔克策公墓进发。然而送葬的亲友架不住凛冽的天寒,一路全都散去。最后,装着莫扎特遗体的薄皮棺材,被一个守墓老人随便地扔进了墓地的乱葬坑内。那里坟头纵横,以后再也没有谁能指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究竟葬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