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60

第160章 诗人音乐家:舒曼

身份: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死于:1856年7月29日(终年46岁)

死因:衰竭和营养不良

地点:靠近波恩的埃登尼希

评价:舒曼性格热情敏感,有民主思想,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他用海涅、歌德、彭斯等人的诗所作的200多首歌曲和《诗人之恋》等声乐套曲,是浪漫乐派声乐宝库中的精品;另还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标题性钢琴小品,如《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森林景色》等,都是钢琴特性曲的名作。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的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被誉为“诗人音乐家”。舒曼与钢琴家克拉拉的婚姻促进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被世人传为佳话。

一切都是从1854年2月的耳痛和偏头痛开始的,舒曼为此想尽了办法,但都无济于事。当时他抱怨说:“有人正在我的脑袋里挖掘。”不久他又突然患了幻听。开始还是一个简单的声音,一段交响乐,他感觉挺好,并把听到的一个主题记了下来,但不久之后就变成了地狱般的喧嚣。他觉得自己变得那么陌生。对自己的反复无常他自己也觉得害怕,然而病魔越来越难以抵挡,以致慢慢发展到精神错乱。发作经常是在夜间,搞得他身边的人惊恐万状,他自己也十分痛苦。

2月26日,舒曼决定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于是他把想带的文件和其他东西整理了出来。然而第二天,他竟从桥上跳进了莱茵河。所幸他被救了起来。几天后,他被送进波恩郊外的埃登尼希村中的理查茨医生的精神病院。在埃登尼希,舒曼越来越沉湎于久远的回忆之中,他搞他的“诗人花园”,读荷马、柏拉图的作品。时而发生的幻听和幻觉仍折磨着他,不过他发作之后就又变得“温和、友善而开朗”。5月的一天,女作家阿尔尼姆来到了这个毫无生气的精神病院。当舒曼见到她时,目光中充满了惊喜之情。但阿尔尼姆明显地感觉到,由于长期不能与人正常交流,舒曼吐出每一个字都显得异常吃力。他沉浸在回忆过去的甜蜜之中,维也纳、彼得堡、伦敦……往事如烟,似乎带给了他无尽的愉悦。

阿尔尼姆为舒曼的前景深感忧虑。她认为舒曼的病只是一时的神经紧张所致,如果人们能够理解他,洞悉他的内心世界,或许就能挽救他。舒曼不属于理查茨医生的典型病例,所以与其让他在精神病院耗尽生命,不如让他待在亲人身边。妻子克拉拉也认为舒曼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她约理查茨医生见了面,但医生却认为他的病很重,必须继续治疗,这打消了克拉拉接舒曼回家的念头。

克拉拉在舒曼住院期间频繁出国巡回演出,一来为了支付舒曼住院治病的高昂费用,二来也为了冲淡对丈夫的那份牵挂之情。不过,她一直没曾跨进过那所凄凉的精神病院。在后来克拉拉的追忆文章中,人们才知道那是因为她实在不忍心目睹自己最心爱的人与一群精神病人为伍。

舒曼的病情日渐恶化,他开始拒绝吃饭,没命地按字母顺序抄录一本地图册上的城市名,然后再把它们排列起来……有时他弹弹钢琴,但是颤抖的双手一按在上边,便发出吓人的响声。舒曼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意识清醒,这就更增加了他的绝望,他对克拉拉说的最后几个字就证明了这一点:“我的克拉拉,我知道……”由于他拒绝进食,医生采取了多种措施:奎宁、冷水浴、泻药、利尿剂,目的在于促使他进食。最后他们只得将他的手脚牢牢地捆绑在一张木床上,用吸管将流食灌入他的口中。

7月23日,克拉拉突然接到理查茨医生的电话,他向克拉拉通报了舒曼的病情,并告诉她,如果她还想再见丈夫一面,务必尽快赶来。27日,克拉拉在勃拉姆斯的陪同下前往波恩。傍晚时分,她终于见到了已奄奄一息的丈夫。“我见到了他。”她写道,“那是傍晚6点到7点之间。他微笑地看着我,吃力地用手臂搂住我,因为他的四肢已不听使唤。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纵然是给我所有的珍宝也换不来那拥抱的一瞬。我的罗伯特,你不能就这样走了,我真不忍心目睹你这样子!自从他连声永别也没说就离开我以后,已经两年半了,我所忍受的这一切,以及此刻我跪在他脚下所感受到的这些痛苦,这一切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至少我还不时会看到他的目光,虽说是无神的,但它却有种说不出的温柔。”

7月29日,克拉拉和勃拉姆斯又去看望了他一次。舒曼是在他们离开后的当天下午4时孤零零地去世的。“他的头很美,前额高高地隆起。我站在他——我最钟爱的丈夫的遗体前,我很平静。我当时的感觉是:感谢上帝,他终于解脱了!当我跪在他的床前,我有一种圣洁的感觉,仿佛他高尚的灵魂就在我的上空飘浮。啊,要是他把我带走那该多好!今天这是最后一面,我把几朵鲜花放在他的头上,我的爱也随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