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05

第205章 第二百〇 雁荡山——沈括

题解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有南北中三山,称作“北瓯三雁”。本文所记为北雁荡山,在浙江东清县东北。作者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察访了浙东。这篇文章就是对雁荡山进行实地考察以后写成的。文章探讨了雁荡之名的来历,描写了雁荡山奇峰异崖的景观,说明了其所以然之故。

原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值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的雁荡山,是天下风景秀丽非凡(的地方),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文书上,从来没提到过。(宋)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才有人发现它,当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在中国东南方的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代和尚贯休写过《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俯视(可见)大海,但不知雁荡和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伐木,才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个大湖,传说是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是所谓的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谢灵运当永嘉太守时,所有永嘉的山水,(他)几乎都游览遍了,唯独没提到过这座山,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这个名字。

我观察雁荡山的群峰,都(非常)陡峭、挺拔、惊险、奇特,向上耸立,(高有)千尺,高高的山崖,巨大的溪谷,和别的大山不一样,(它们)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之中,从周围高地向外望去,什么也看不见,走进溪谷里,就(见到群山)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其中的道理,可能是因溪谷中的大水冲激,沙土都冲走了,只剩下了巨大的石头,岿然挺立,像大龙湫、小龙湫、水帘、初月谷等地,都是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洞。从下望去,是高耸的山岸峭壁,在上面看去,各山峰却正好跟周围的高地平,甚至许多山峰的山顶,还低于山顶周围高地的地平面。世上(各处)的沟谷里,(凡是)水流冲刷过的地方,(两边)都有直立的土层和像佛龛的(底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现在成皋、陕西的大沟谷里,直立的土山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的那里(是)石头的罢了。既然(雁荡山)没有挺出于地面,而是被深谷丛林所遮掩,所以古人没有发现,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道理(上讲),不值得奇怪了。

赏读

本文既是介绍地质知识的科学小品,又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记游文字。全文由两段组成,第一段说明雁荡山虽为天下美秀,却长期不为人知的种种情况,令读者自然产生追究其原因的兴趣。这一段作者充分运用了引用资料,列举事实来质疑解惑的方法,文理缜密,记事说实,而在记叙中,作者又仿佛一丹青妙手描绘出一幅清幽奇特的山水画卷。第二段主要是从实地考察中推究雁荡山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它长期不为人知正是由于它的地形造成的,这就解答了第一段中给读者留下的疑问。实得前后照应之妙。文章的内容是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而结构缜密,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散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