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24

第24章 嵇康——蔑视权贵的正直斗士

人们大概都知道《广陵散》的故事,它是一首古代的琴曲。但自从嵇康在临刑之前演奏了它之后,它便和嵇康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了。嵇康为什么会与一支琴曲发生这么紧密的关系呢?这还要从嵇康的生平事迹谈起。

嵇康,字叔夜,曹魏时期人,生于公元223年,卒于公元263年。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曹魏时期,但因曹魏统治的懦弱和司马氏控制权势的强大,曹操所征战杀伐得来的曹魏,这时已是大权旁落,回天无力了。为了建立起司马氏的统治,从司马懿开始,到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借着曹魏帝王的幼小和软弱,大肆杀伐,排除异己,直到控制政权,最后建立西晋。嵇康和曹魏有姻亲关系,所以,尽管他并不怎样忠于曹魏,但因为这种关系,他就一直遭到司马氏集团的防范和猜忌。加上他铁骨铮铮的品格,旷远怪僻的行为,疾恶如仇的个性,司马氏集团对他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嵇康短短的40年生涯,就在这样艰难的政治环境之中度过。

嵇康原籍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为了躲避仇人,他的祖上把家迁到了铚地(今安徽宿县)。铚地属谯郡,因此,他与曹操成了同郡关系(郡治在今天的安徽亳县)。嵇康也并不姓嵇,他的祖上姓奚。因为避仇到了铚地,铚地有嵇山,嵇康的祖先在山旁安了家,就把奚姓改为嵇姓了。嵇康的祖上没有很高的官位,他的父亲嵇昭(字子远),只任过督军粮和治书侍御史一类的小官,而且很早就去世了。嵇康靠着母亲和哥哥嵇喜的抚养长大。幼年时的嵇康,喜欢读书,“有奇才”,他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且能作诗,善属文,写得一笔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还能谱曲,尤其擅长老庄,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有一个名叫赵至的14岁少年,就因为在参观太学时看见嵇康书写的石经古文,崇拜不已,16岁时离家出走,追随嵇康到山阳,向他求教。

嵇康不仅多才多艺,而且,“美词气,有风仪”,他身长七尺八寸,高大 魁伟,风度翩翩。在很看重风度的魏晋时代,他算得上是一位美男子。山涛形容嵇康的魁伟和风仪时说:“站在那里,就像孤松矗立在天地之间,他的醉态,就像玉山将要倾倒。”

嵇康虽然仪表不凡,他却完全不当一回事,他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土木,从来不去修饰,即所谓的“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他常常一个月不洗头,不洗脸,披头散发,尘垢满脸。他更是常常不洗澡,弄得虱子满身。这满身的虱子,一旦燥痒起来,他便不管不顾地满身抓挠,抓出虱子就当众捻死。夏天,他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打铁,对世俗的观念全然不放在心上。他这样做,一方面是表现他对世俗之情的反对,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观念。尽管他这样放浪形骸,但因学识渊博,才华出众,20岁时,他被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异母兄弟沛穆王曹林看中了,曹林把自己的女儿(一说孙女)长乐亭主嫁给了他。与宗室联姻,给他带来了一个时期的官运,他很快做了郎中,不久他又被拜为中散大夫——一个每年有六百石俸禄的闲散小职,当了京官。但是,这个地位给他带来的厄运也远远地超过了它带来的好处。

曹魏统治的末年,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大势已无法挽回了。嵇康看清了这一现状,他采取了隐居的办法躲避现实。他携带着全家离开京城,到河南焦作附近的山阳隐居。据说那里有白鹿山、天门谷、百家岩,是一个山峦重叠、绿竹环绕的地方。当时在山阳隐居的还有阮籍、阮咸、向秀、刘伶、山涛、王戎,他们常常在竹林中饮酒赋诗,清谈玄理,时而抚琴酣歌,时而仰天长啸,任性纵情,无拘无束。他们逃避现实,淡薄名利,被时人称为“竹林七贤”。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反礼俗最为大胆、骨头最硬、态度最坚决的一位。因此,他的下场也最悲惨。

魏晋之际,读书人多愿做名士。所谓名士,在当时,只要能喝酒,能读《离骚》就行。不过当时文人讲究服药。所谓药,就是“散”,如“寒食散”,是由几种石头如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研细后合制而成的。嵇康作为当时的一位名士,喜欢喝酒,也喜欢服药,不过,他喝酒有度,他说,“酒色令人枯”。但他迷于服药。这种服药,一方面是为了益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现实的烦恼。因为那些石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由它们构成的药物,有镇静,安神等作用,使人能够暂且忘掉一些烦恼,以减轻一些政治环境对自己造成的压力。他服的药,既有由这五种石头制成的“寒食散”,也有自己从山中采集的草本药物。

在隐居山阳期间,他也经常上山采药。在采药中,他认识了隐者王烈和孙登。相传王烈和孙登都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嵇康一生有一半时间是在山阳度过的。在这期间,嵇康除了和阮籍等六位文友作竹林之游外,还和这两位隐士有过很多交往。而且,这两位高人都给过他一些忠告。

据《晋书》记载,一次王烈在山崖的断裂处采到了一块“石髓”,就是还没有凝固的钟乳,吃了一半,觉得很好,有如食贻,便舍不得再吃,给嵇康留着。谁知等嵇康来到时,石髓已经变硬,不能吃了。他们再到那山崖的断裂处时,看见断层已经合拢,他俩遗憾不已。可见他们感情之深。《晋书》还说,王烈到山中的一个石室,看见一卷素书,立即叫嵇康去取,但后来就不见了。王烈深知嵇康的为人,常感叹道:“叔夜的志趣很高,非常人可比,但是他没有遇到好时机,这是命啊!”

孙登也是个高人,嵇康在苏门山中遇到了他。相传他已有三百岁,但面色红润,登山时疾走如飞,面不改色。他也服药。据说他不用穿衣服,冬天披散自己的头发遮护身体,夏天编草作为衣衫。孙登也和阮籍有过接触,但他对阮籍一言不发,因为在他看来,阮籍保身有术,无须他的指点。而嵇康太刚毅,太外露,太疾恶如仇,所以他对嵇康提出过劝告。嵇康随孙登云游三年,开始,孙登对他提出的问题也是不予回答。直到嵇康要离开了,他才说:“你看见过火吗?火生来有光,但它不用光。但结果还是有光。人生来有才,但不要用才,而结果还是有才。用光得要有柴薪,所以能保住它的光亮。用才在乎有识见,才能保全他的生命。今天你的才很多,但你对现实的认识太少,你的保身之道不够,这样,你很难在当今世界生存,你要少说话。”

在山阳隐居时期,在和这些方外之士交往之后,嵇康搜集老子、庄子、长沮、桀溺、许由、接舆等古代贤人隐士的事迹,写成一部《圣贤高士传》,还写了《游仙诗》。在《圣贤高士传》中,嵇康赞颂了古代隐者贤人的安贫乐道、鄙弃仕途的品质,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过,为了达到颂扬他们的目的,对这些人物未免写得有些神仙化。在《游仙诗》中,嵇康尽情地寄托自己羽化成仙的追求。但是其中也表现了自己所以追求仙道是因为无法解脱现实苦恼。

在众多的朋友中,嵇康还有一个忘年之交吕安。他们的感情深厚到无论什么时候想要见面,就要“命驾前往”的程度,哪怕是半夜三更。但是这种友情,最后却给嵇康带来了牢狱之灾。吕安也善为文字,而且性情高洁,蔑视世俗。一次,他去探望嵇康,正好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来接待他。吕安见是嵇喜,二话没说,只在屋壁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还以为是夸赞自己,喜不自胜。其实吕安是在骂他,骂他是一只“凡鸟”(“凤”字的繁体)。在吕安的眼里,嵇喜只是一个利禄小人。不过像这样的事情,并不会影响嵇康和他的交往,因为他们俩在这方面是一致的,都是对世俗疾恶如仇的人。

嵇康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门前还有一条小河流过。嵇康经常在树下打铁,一方面如他所说部分是为了生计,另一方面,也是展示自己的膂力,一种刚强的性格,同时也表示他对劳动的一种看法。嵇康的家境虽不十分富裕,但单靠打铁来维持生计是不可能的,而且他打铁有时完全是义务劳动,如邻居的铁器坏了,他帮助修理,常常不取分文。打铁是件苦差事,但嵇康乐在其中。他打铁的助手是向秀。向秀拉风箱,嵇康抡大锤。他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方式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可是,他想与世隔绝,但“世”并不与他隔绝。司马氏的一个心腹红人钟会找上门来了。钟会写了一本《四本论》想要嵇康给他鼓吹,但碍于体面不好上门相求,又碍于嵇康的耿介刚强,于是就在嵇康门外把书扔了进去。过了几天,他带着门客大模大样地到嵇康家去拜访。嵇康知道他的来意,又厌恶他的为人和这种行为,于是就对他来了一个置之不理,依旧打他的铁。钟会遭了这么一番冷遇,气哼哼地走了。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嵇康发话了,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话中深含着挑衅的意思。钟会也听出了这话中的弦外之音,便不怀好意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件事,嵇康可桶了马蜂窝,惹怒了钟会,从此,嵇康种下了祸根。

种下祸根的原因还因为两封绝交书,一封是他给山涛的,一封是给吕巽的。与山涛绝交是因为山涛出面为司马昭拉拢嵇康当官。朋友介绍当官是件好事,不答应也就算了,何至于为此而绝交呢?这是因为这件事与头一年(公元260年)司马昭轼杀魏帝曹髦有关。司马昭杀了曹髦后又怕担弑君的罪名,因此想争取舆论的支持。当时嵇康的影响大,因此他就拉拢嵇康,但他又怕自己碰一鼻子灰,于是就想到了嵇康的朋友,正在他手下做官的山涛。这样,山涛就出面请嵇康出来当尚书吏部郎。对于这一套阴谋诡计,嵇康洞若观火,而且深恶痛绝,因此,就以与山涛绝交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拒绝。这封信,取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信是以自己的种种毛病为理由,摆出自己不能做官的道理。其中说到了自己不能当官的七“不堪”和二“甚不可”处。如“卧喜晚起,当关呼之不置”,自己喜欢“抱琴行吟,弋钓草野”不符合当官的作风,又受不得拘束,身上还有虱子,瘙痒起来难免要当众抓挠,这既不合于官服也不容于官场。自己性情懒惰,不愿书写,这样“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就会“犯教伤义”等等。他所说的二“甚不可”是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桀骜和自己的性格“刚肠疾恶”。这种方式貌似自贬,其实,这中间的影射之处人们也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更何况它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句子,一下子刺到了司马氏的心窝上了。因为司马氏的擅权所打的正是周公摄政的旗号,他们还准备用“汤武革命”的名义来实行他们的改朝换代。嵇康所认为“不堪”和“甚不可”的事情,正是司马氏当时所干的勾当,这不就刺到了司马氏最要害的那根神经上了吗?所以这封私人的绝交书,实际是“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司马昭立时大怒,一笔恶账就这样记在了司马昭的心头。

另一封绝交信是写给吕安哥哥吕巽的。吕巽品格恶劣,奸污了自己弟弟吕安的妻子。事情发生之后,吕安气愤之极,要去告状,但嵇康劝他,家丑不可外扬,于是吕安咽下了这口恶气。谁知吕巽竟然恶人先告状,向官府告了吕安不孝顺母亲的罪名,因而将吕安逮捕。吕安不服,把吕巽的行为公布了出来,并举出嵇康为证。司马昭不管这一切,仍把吕安充了军。嵇康听到这个消息后,深感当初不该劝阻吕安,觉得害了吕安,于是写信与吕巽绝交,信题名为《与吕巽绝交书》。信中说,我们曾经做过朋友,因为你,我和吕安成了忘年之交。但是,自从你做了那件伤伦害理的事情之后,吕安听了我的劝阻没有告发你。后来我又对你说兄弟之间要和睦,你也答应了,发誓不加害吕安。谁知你出尔反尔,竟然诬告了吕安,使得官府把他抓走。我没有想到你竟是这样卑鄙。当初吕安忍辱含垢,是听了我的话,现在他被加上罪名,是我对不起他。我之对不起吕安,是你对不起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了。若像这样,我已经没有心思和你交往下去了。古代的君子,绝交也不出丑言,就此分手吧。不久,吕安在流放中途给嵇康的信又被司马氏所截获,司马昭以信中有不满之言把吕安抓回,投进大狱,嵇康也因此而下狱。

在狱中,嵇康无限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幽愤诗》,取司马迁“既陷极刑,幽而发愤”的意思。诗作抒写自己的经历和性格,抒发了很多的愤慨与不平,特别是自己的“有志不就”的痛苦,以及不能像鸿雁那样“奋翼北游的悲哀”。嵇康以为自己只是身受牵连,绝无死刑,坐几天牢就会放出去的,因此,他还说一旦出狱,他将“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咏啸长吟,颐性养寿”。但他的仇人钟会在司马昭面前进了很多谗言,用什么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等等理由加害嵇康。钟会还暗中对司马昭说,嵇康是一条卧龙,今天司马昭无忧于天下,只以嵇康为虑等等。言外之意就是,嵇康是司马昭的一大威胁,只有除掉了嵇康,才能免除司马昭的后顾之忧。这些话一出,嵇康就在野心家司马昭的心里判了死刑。

嵇康下狱的消息传出,朝野震惊。京城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声援嵇康,要求赦免他。这些太学生们,还天真地提出要嵇康去太学当他们师傅的要求。这就更使得司马昭觉得嵇康可怕,下定了杀掉嵇康的决心。

嵇康被杀的那天,天色阴沉,好像老天爷也为这桩冤案含悲饮痛一般。嵇康与吕安被绑赴洛阳城东建春门外的马市刑场。一个无辜而高洁的灵魂即将被送入那茫茫的阴骘之路。

嵇康在临刑之前,索要了一张古琴。调好琴弦后,弹奏了一支琴曲,这支琴曲就是有名的《广陵散》。相传这是抒讲聂政刺韩王(一说是韩相侠累)故事的琴曲,因此也叫《聂政刺韩王曲》。它的旋律慷慨悲壮。这曲琴声在此时响起,真是意味深长。一时间,激越的琴声飞越长空,响彻天外,是嵇康心曲的表露,也是嵇康悲愤的渲泄,闻者无不唏嘘。

嵇康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的四言诗成就很高,如《幽愤诗》和《赠秀才从军》等。这里的秀才是他的哥哥。嵇康轻视利禄,不会以“从军”为值得“赠答”的事。他也是借这些作品,抒发自己的隐逸情趣。文学史上几乎一致认为,嵇康的散文成就高于诗歌。他的散文名篇有《管蔡论》、《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这些议论性散文,立论大胆,议论透辟。文学史上认为,嵇康和阮籍都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