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26

第26章 左思——引起“洛阳纸贵”的勤奋文人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人人争相传抄,以致造成了一时间京城洛阳的纸张紧缺,引起了纸价的大涨,形成了纸贵的现象,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因由。写这篇文章的文人,就是我们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左思。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卷》说他生卒年不详,《辞海》中说他约生于公元250年,约卒于305年。关于左思的家世,古书有不同的说法。较多的人说左思出身寒微,父亲左熹(一说左雍)“起于小吏”,因为能力较强的缘故,后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根据左思给姐姐(一说妹妹)左棻所作的墓志《左棻墓志》中所说,左棻生于“篷户”,可见家境之贫寒。但《晋书·左思传》对他家世的考证说,“其先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就是说,他的先人齐国的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他家属于左公子,所以以左为姓。既然是齐国的左公子之后,那肯定是个贵族的后裔了。《晋书》还说他家“家世儒学”,即世代崇尚儒学。所以说,左思家庭的文化背景也和左氏公子之家相配。不过,这是讲他的先组。到他父祖时期,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父亲的官职不高,以至姐姐生于篷户。

左思少年时期并不像很多文人那样聪敏好学。他学过钟(一种乐器),但没有学成,又学过胡书和鼓琴,也没有学成。他的父亲曾对朋友说:“左思的理解能力,不及我年少的时候。”没有想到,一句与朋友的闲谈,竟刺激了少年的左思,从此他便好学起来。他不仅学了诗书,而且对阴阳之术非常精通。但是左思“貌寝”、“口讷”。就是说,他容貌丑陋,口齿迟顿。他因此而不爱与人交际,只喜欢一人独处,在家闲居。但是左思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文笔很好,《晋书·左思传》说他“辞藻壮丽”。

左思的籍贯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都城,左思很以此为重。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来赞美临淄的壮阔美丽。后来,他又想写魏、蜀、吴三国都城的赋作,历史上称作《三都赋》的文章。但是,他对这三个都城不甚了解,无从下笔。正好这时,他的姐姐左棻被选入宫,他们一家也便跟着移居到了京城。左棻也是历史上的一位才女。她的入选,并不是因为容貌,而是因为才学。她写过诗,被晋武帝选上,封为“美人”。所谓的美人,也不是长得美丽,而是后宫中的一种等级,属于嫔一类。左思一家移居京城之后,左思得以有机会结识一些上层人士,特别是文学上有影响的人士。当时的著作郎张载,因父亲曾在剑地为官,张载因此而前往省亲,不仅对西蜀之地有所了解,而且还写了一篇有名的《剑阁铭》被镌刻在剑地的峭壁上。为写好蜀都赋而作准备的左思,感到这是一个了解蜀地风情的绝好机会,就一改自己不善交游的毛病,前往拜访张载,去“访岷邛之事”(岷邛是西蜀的山名。岷邛,在这里指代西蜀)。张载也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左思从此构思十年,写作了《三都赋》。所谓的“三都”是指三国时代的魏都、蜀都、吴都。为了写好这三篇赋,左思殚精竭力,用功良苦。他在家里许多地方都放上纸笔,以便把自己想到的好词语随时记录下来。

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三篇文章都完成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左思自认为他的作品不亚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恐怕人们因人废言,就想请当时有名望的皇甫谧为他推荐。皇甫谧看了后认为文章不错,就为他写了序。后来,张载为他作了《魏都》注,刘逵为他写了《吴都》、《蜀都》序。序中说:中古以来,作赋的人很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有名在前,班固的《两都赋》理胜其词,张衡的《二京赋》文过其意,至于像这篇赋作,“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从这之后,文章被时人看重。当时担任司空的张华赞叹地说:“这是班张之流啊。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一时之间,洛阳的纸张因之短缺,纸价因而上涨,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在左思准备写《三都赋》之前,陆机就准备写同样的文章。知道左思也即将作这文章时,陆机抚掌而笑,对他弟弟陆云说:“此间有伧夫(魏晋时文人士大夫常讥骂人的话),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的时候,当以覆酒瓮耳。”但等到左思的赋写出之后,陆机一改先前的态度,为他叹服,以为自己赶不上他,自己因此而辍笔,不再写这样的文章了。

《三都赋》虽然引起洛阳纸贵,但是,从作品的文学价值来说,这《三都赋》并不是左思最好的作品。他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咏史》诗。

左思出身寒微,很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的出仕心很强烈。在左棻入宫,举家移居洛阳之后,左思投奔在贾谧的门下,还为秘书监贾谧讲授过《汉书》,并参与了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这时,他以为自己有了进身之门了。但是,他仍然不得重用。后来他才知道,不是自己的名不扬显,而是因为自己的门第太低。左棻的入选也不能改变他的地位,因为左棻的入选,并不是因为容貌的美丽,而是因为才能的出众。而一个女性的才能,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占什么地位的。晋武帝选她入宫,与其说是选妃,不如说是装点门面,表现皇帝爱才罢了。左棻入宫后并未得到皇上的宠爱,因而左家的地位也得不到多少提高。左家的寒微门楣,在讲究门阀地位的晋代,对左思的仕途是有害无利的。左思开始以为自己的能力不被赏识,等到“洛阳纸贵”之后,他仍不得重用,这才使他认识到不是才能的问题,而是门第的问题。这一认识,使左思心中愤懑不平。这种不平之气,他就尽情地渲泄在《咏史》诗中。

左思的《咏史》诗一共八首。这八首诗题为《咏史》,不过,它所咏叹的不完全是历史,而是借史咏今,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怀抱,用古人古事渲泄自己胸中的块垒,用对古代人事的吟咏,来批评当今世道的不公,所以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它可以说是左思一生思想经历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作者的思想由入仕到出世的一个转变。

第一首,表现自己虽不慕荣利富贵,但渴望建功立业。这是左思天生的追求。

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列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功臣世族的代称)借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召。”这首诗以高大的松树和柔弱的小草作比。说松树虽然高大,但它生长在山涧之底,小草虽然柔弱,但它生长在高山之上,因此,那寸茎的小苗就能遮盖住松树那身高百尺的枝条。这样的现象就像人类社会一样,那些百无一用的世胄却身居高位,而那些才智之士却只能沉沦到底层。这是地势的高低造成的结果。这种现象由来不是一朝一夕了。金、张凭借着他们旧时的成就,就能够身居高位。冯唐难道不贤良吗?可是因为他直谏而不悦于帝,因而头发白了也没有被召为官。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左思已经开始认识到社会的不公,门阀制度的黑暗。自己身处低位,入仕无门,心情愤懑。

第三首,表达自己不如段干木和鲁连仲那般幸运,而只有冯唐的被埋没和扬雄的寂寞了。这种心情仍然是期盼入仕的一种体现。

第五首开始与入仕思想决裂。他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倏来游。”自己本来就不是攀龙客,不想高攀,又何必急急忙忙到官场上来游走呢?因此就披着短袄出门去,大步追赶古代的贤者许由(“披褐出闾阖,高步追许由”),离开宦场的争斗,迈向广阔的大自然。

第六首,继续表述自己决裂官场,藐视权贵的心情:“高盼邈四海,毫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第七八两首,仍然表现自己的愤懑:“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这八首《咏史》可以说是他一生对于现实认识的总结。他虽然功名心很强,但是,现实既然这样黑暗,就不要对它存有什么幻想,及时地与它决裂,走自己人生的道路。后来,贾谧被诛杀,他迁居到洛阳的城东宜春里,专意典籍,过上了一种隐居的生活,创作了像《招隐》、《娇女诗》等一些具有生动形象的诗歌。后来齐王命他为记室督,他称疾不就。当张方在京城纵暴之后,他就全家迁往了冀州,从一个功名的热烈追求者,变成了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是,官场失意的他,在文坛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左思的文学成就以五言诗为最高,《咏史》诗是他的代表之作。钟嵘的《诗品》对《咏史》的评价颇高,说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这是说他诗文典雅,注重古事的引证又发了不平之气,既述了历史,又讽喻了现实,以诗的形式,借史咏怀或是借古讽今,都非常贴切。钟嵘还把《咏史》中的一些如“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高盼邈四海,豪右何足陈”等等气势称为“左思风力”,并认为它与文学史上很有声誉的“建安风骨”一脉相承。因此,左思这个在个人生活和仕途上并不如意的诗人的作品,竟成了西晋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